APP下载

成就性报道如何“常报常新”
——对湖北日报《大战大考——记录2020》系列特刊的回顾与思考

2021-11-12胡琼瑶

新闻前哨 2021年7期
关键词:湖北日报特刊

◎汪 彤 胡琼瑶

2020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英雄的湖北人民在抗击疫情、疫后重振、社会稳定、民生保障多个主战场,交出了一份英雄答卷。作为本地主流媒体,湖北日报在2020年12月底推出《大战大考——记录2020》系列特刊,以“战疫”“战洪”“战贫”“经济发展战”“民生保卫战”“创新”六大主题,全面盘点全年湖北政治、经济、民生发展成绩,主题宏大、内容丰富、版式新颖,引起读者强烈共鸣,营造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氛围,充分彰显党报核心竞争力。

回顾这组特刊,虽然报道的是成就,但是跳出一般成就性报道的高、大、硬、老的误区,在表现形式、报道角度、文本表达等方面有诸多创新,对今后组织、驾驭同类选题,有一定借鉴作用。

一、创新表现形式:用多元化手段“重装”新闻素材

成就性报道一般内容繁多而严肃。如何抓住受众眼球?创新表现形式至关重要。策划《大战大考——记录2020》系列特刊时,我们综合报道规模、报道体裁、版面形式、三个层面考量,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重装”新闻素材,赋予原素材全新的传播活力。

1.6组系列报道、30个整版,形成规模传播效应

我们从全年政府中心工作中,拎出六个关注度最高的关键词:“战疫”“战洪”“战贫”“经济发展战”“民生保卫战”“创新”,作为报道主题。湖北“成绩单”如何、怎样实现的、全国大局如何——围绕每个主题的受众兴趣点,我们一共策划6组系列报道,每组5个整版,采用本报评论+本地综述+全国综述的呈现思路,立体、全面地回答读者疑问。

2020年12月24日起,湖北日报以每天一个系列的频率,在每天报纸的3到7版,推出特刊,并在头版重要位置配发百余字导读。6组系列报道、每天5个整版,一共30个整版,连续刊发5天,营造了良好的宣传阵势,形成规模传播效应,充分彰显了党报影响力。

2.大通讯、小特写,根据内容“量体裁衣”

每组系列主题报道的首篇均为本报评论员文章,统领整个系列,奠定后文思想基调。如“战洪”系列的《2020:我们奋勇赶考》、“战疫”系列的《筑起冲不垮的堤坝》、“战贫”系列的《击鼓催征战脱贫》。二至四版围绕大主题——湖北是如何做的,提炼小主题,从不同角度采写综述。如“战疫”系列通讯以党旗飘扬、火线坚守、平民英雄为主题,“战洪”系列综述以严防死守、科学应对、砥柱中流为主题,“战洪”系列综述以不胜不休、产业造血、众志成城为主题。五版为新华社电稿,主题为神州全景,梳理党中央就该项大主题工作的重要战略决策和部署,展现全国概况,提升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不便在大通讯中呈现的报道亮点,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呈现。如“战洪”系列、《砥柱中流》版配稿《刘水存的心愿实现了》,对抗洪抢险典型人物、牺牲村支书刘水存所在的村庄进行回访,虽然只有短短500余字,既呼应主题,又具有新闻性。

3.金句+图片+图表,实现新闻可视化传播

每个整版由1张大主图、1条文字主稿和2到3条配稿组成。配稿形式除小特写外,还有“总书记金句”和数据图表。

“总书记金句”摘取与本版内容相呼应的领导讲话原文,强化主题,统摄全版,帮助读者更加准确、理性地认识报道内涵,提升报道的权威性。

数据图表把报道的成就中最能反映发展新变化的枯燥数字制成图表,如《“数”说抗“疫”》《“数”说湖北脱贫攻坚》《“数”说重振》《不同寻常的日期》,以视觉语言直观简明地阐述文字内容,以可视化的形式简化读者理解过程,提高阅读效率。

二、选准报道角度:把重大主题转化成离读者最近、最熟悉的新闻事件

很多读者对成就性报道的第一反映就是高、大、硬、老。表现为:高——政治说教味浓;大——内容空泛,甚至言之无物;硬--机械堆材料、数字和专业术语;老——报道内容“炒冷饭”,新闻性差。

这些都指向报道角度问题。成就性报道所报道的事件具有跨度长、概括性、综合性、抽象性强的特点,如果报道角度过散、不聚焦,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特刊坚持大主题、小切口,把笔头对准人、对准事,将重大主题转化成一件件离读者最近的新闻事件,带读者穿越回一幕幕熟悉的新闻场景,点燃读者的情感共鸣。

1.抓住典型人物,从故事里读懂“微观湖北”

“战疫”系列特刊把笔触对准医疗工作者、公安干警、下沉干部等战“疫”一线的杰出代表,张定宇等一批疫线英模以群像的方式,报道中亮相。报道采用白描的方式,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个忙碌疲惫却仍在坚守的人物形象,感人至深。

“战贫”系列特刊把视角对准脱贫群众,以一个贫困家庭、一个贫困村为样本,剖析精准扶贫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报道中,有被村民喊着“你莫走”的驻村工作队队长、有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当上产业工人的贫困户、有走访农户时因公殉职的乡镇干部.这些鲜活生活的人物形象,真实再现了乡村巨变、时代巨变。

2.突出报道现场符号,把读者带到新闻现场

好新闻就是好故事,好故事要有画面感。采写特刊时,我们着重在典型新闻事件中,突出现场细节,用场景化的描写重现新闻事件。看这两篇报道的开头:

“封城!

2020年1月23日上午10时,农历除夕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一座千万级人口城市按下“暂停键。”

——2020年12月24日《湖北日报》4版《我是党员我先上》

7月7日中午,百鸡山港水位猛涨,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龙塘闸水泵因故障无法抽排,周边6个村面临内涝。谁来排险?

“让我来!”危险面前,61岁的电工、独臂老党员郑棉湖挺身而出,猛地跃入浑浊湍急的河水中。

——2020年12月25日《湖北日报》6版《风雨之中托起希望》

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用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浓缩一个个标志性的新闻场景,如同一张张无形的新闻图片穿插在文字中,让读者在大脑里回放“新闻电影”。

3.恰如其分地运用背景材料,让新闻走向纵深

大多数新闻素材无法一次被“吃干榨净”。做成就性报道时,不可避免地会用到过去的新闻素材,结合利用背景资料和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重新挖掘新闻价值。依然是两篇报道的开头:

“梅雨期较常年平均多19天,全省平均降雨量超692毫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历史同期最高值!

鄂东告急!“五大湖”告急!鄂西告急!全省百余个县(市、区)受灾。

——2020年12月25日《湖北日报》5版《闻“汛”而动向险而行》

“9个月过去,人们记忆犹新——

3月21日14时45分,一辆列车驶离十堰,奔向大武汉。这是武汉开行的首个返岗复工专列——汉十高铁G6846次东风本田专列,开启了湖北企业追赶光阴的希望。

——2020年12月29日《湖北日报》5版《铆起劲 复工跑出加速度》

将这种有信息量的新闻背景运用到开头中,不但增强了阅读的兴趣和吸引力,也让读者对已知晓的新闻事件有了更深认识,提升新闻报道的厚度。

三、回归新闻语言:坚持用百姓语言写新闻、说新闻

新闻语言是有鲜明个性的,要符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我们的传播对象是普通读者,通俗来说,就要摒弃大话、套话、空话,不用、少用书面语言、官方语言、文件语言,多使用大众化、口语化、形象化的百姓语言,拉近新闻和读者的距离。在这组特刊的遣词造句中,我们做了许多尝试。

1.将新闻标题动感化、口语化

人们常说 “题好文一半”。对新闻而言,更是这样。《2020:我们奋勇赶考》《破解“加试题”打赢歼灭战》《筑起冲不垮的堤坝》《铆起劲 复工跑出加速度》·····整组特刊30个整版、30篇主稿,有的是一句话标题、有的是对仗式标题,标题中全部带有动词,且使用精准。标题有动感,更显灵气和冲击力。

巧用人称代词同样有此效果。《我是党员,我先上》《决胜之地,我们挺住了》《平凡的你,伟大的你》····战“疫”系列特刊中,4个版面的标题含有人称代词,不但情感冲击力较强,也能更易引起读者共鸣。我们常说新闻报道的读者思维,“与我”有关、读者才会关心。适当采用用人称代词制作的标题,正是如此。

2.突出人物语言个性化

新闻故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而人物语言是人物特性最直观的体现。成就性报道中,受篇幅限制,新闻人物出场极为讲究,往往就是寥寥数笔,要求人物语言必须唯他性、个性化。

特刊中,“这样的订单,我必须送!”,一句内心独白勾勒出一个疫情在勇敢逆行的快递小哥形象。“你们都不用去,我去!”一声现场呼喊,一个冲锋在前的社区干部已跃然纸上。“有疑似患者需转运!我来!”“新冠肺炎孕妇羊水破了,预防感染扩散!”·····这些鲜活的人物语言,仿佛让新闻人物在报纸上“站”了起来,将他们的经历让读者娓娓道来。

3.将专业术语形象化、通俗化

成就性报道旨在展示成绩,不可避免会碰到专业领域、专业术语。尽量不用和少用专业技术性强的术语,才能提升报道的可读性。

如特刊中的战洪系列,有一篇主题为科学应对,采访素材中有大量防汛专业术语。“吃透”素材后,我们最终把标题提炼为《53道调度令应对3轮洪水》,并用三面“镜子”的比喻科学施策。三面“镜子”分别是用好“望远镜”,加强监测预警、科学研判;用好“放大镜”,对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理;用好“显微镜”,及时排查消除潜在的风险隐患。原本晦涩的水利调度瞬间变得通俗易懂。

除了形象化的比喻,我们还适当运用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将抽象事物具体化、具体事务形象化、深奥理论通俗化,更易于“装进”读者大脑和心中。

猜你喜欢

湖北日报特刊
两会特刊
奥运特刊
奥运特刊
两会特刊
两会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