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的未来:技术与艺术的和谐交融

2021-11-12郑仲元郑思琦

声屏世界 2021年15期
关键词:美学受众数字

□ 郑仲元 郑思琦

电影的诞生本身就是科技进步的产物,电影艺术发展史,也是电影技术发展史。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胶片到数字,从实拍到虚拟,电影的艺术与技术发展交相辉映,难解难分。脱离技术谈艺术,脱离艺术谈技术,都很难将电影的特性厘清,这也正是电影艺术区别于其他传统艺术的显著特征之一。今天,人类跨入“比特”的数字时代,诞生于电气时代的电影艺术也迈入“后电影”时代,“混合的比特和关于比特的比特”为电影开创了无限可能,基于此我们可以描摹一下在技术与艺术的化学作用下电影未来呈现的特质。

新技术丰富电影类型

电影本身是大众文化的产物,为了吸引不同受众群体,刺激受众消费,创作者一直在类型化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电影从诞生之初到今天已进行了不下几十种的类型化探索,歌舞片、喜剧片、恐怖片、科幻片、灾难片……,根据其题材内容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划分。任何元素都有可能成为类型电影的核心元素,技术也不例外,甚至某些时刻起主导作用。虽然并不是每一次新电影类型的诞生都是因为新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发展也未必决定电影类型的增减,但电影创作中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会让电影表现形式与技巧有巨大创新,从而为新电影类型的诞生提供更多可能性。声音的加入让歌舞片的诞生成为可能,影视特效技术的发展让科幻片、灾难片成为可能,数字技术的发展让三维动画片成为可能。

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必将给人类生活方方面面带来深刻巨大的影响,电影也不例外,大踏步地进入了数字技术时代。数字技术构建了新的数字空间场域,它是一种光滑空间,充满着自由流变的游牧美学特质。电影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也呈现出数字时代“跨文化、跨媒介、跨时空、跨领域的艺术元素混合与传播高度动态化流动的美学与传播特征。”“后电影”时代,数字技术生成的数字虚拟影像,极大地增强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与传统电影影像相比,虚拟数字影像不再作为现实的附属品,通过对现实不断改造,混合现实(MR)、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类型电影扑面而来。

新技术推动电影叙事创新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旧媒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媒体之间的融合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正在探讨新的叙事方式,老式的由中心向边缘的扩展模式已不适合人们当今的世界,去中心化、碎片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新媒体本身具有的数字化、交互性、超文本特性在当今电影的身上也逐渐显现出来。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头号玩家》无疑是电影与游戏的跨媒介融合典范电影,片中不仅融合《吃豆人》《极品飞车》、恐怖冒险等经典游戏内容,也融合了游戏直播、虚拟现实(VR)等表现形式,应用了交互叙事等跨媒介手段,为人们打开未来电影形态的一扇大门。《黑客帝国》作为媒介融合时代跨媒介叙事的典型作品,融合漫画、电子游戏、网络动画、电影等多种文本进行叙事,生成了集体智慧时代的娱乐活动,其中的每一种文本都对整个故事做了有价值的贡献,任何一个产品都是进入产品整体系列的一个切入点。同时,还可以在电影生产者和消费者建立更为稳定互动关系,通过双方合作受众可以加工处理更多的故事信息,粉丝作为受众群体中的特殊存在,与电影生产者一起书写电影的内容,同人文化的兴起让电影叙事呈现为持续的进行中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定义了电影的本质、叙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与传统电影线性叙事相比,数据库叙事是电影叙事的核心变革。《罗拉快跑》是典型的数据库电影,影片里所有事件都有可能随机出现,影片展现出的实际上是数据库的全部数据,就像一个闯关游戏。西方学者从三个方向定义“数据库叙事”:引导我们走向根茎、档案和数据库;置入连续性、多重选择和开放式结局;重新评估线性叙事的当前状况和未来潜力。从中不难发现,传统的电影叙事规则不断革新,多线性、互文链接、块茎、网络化、关联化为特征的数据库叙事成为流行电影叙事的新趋势。

新技术营造极致观影体验

电影创作者一直尝试运用新技术提高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同时也在追求营造极致观影体验。影院的硬件系统的升级从电影过往的历史中也能看到。音响系统从早期单声道、立体声,到如今的从5.1声道升级为7.1声道数字环绕立体声,音质的改善让声音的细节体现得淋漓尽致,受众听觉体验得以加强。并且电影中的音效早已不是录音机录制现场音,而是设计出来的,大到太空爆炸,小到脉搏跳动之声,这些精心制作的声音效果带给观众听觉感官的升华。影院的银幕也一直在变化之中,从早期电影四比三的接近方形的荧幕到现在的常规尺寸达到22m×16m IMAX银幕,超宽广的画面极大增强了电影视觉奇观效果,让观影者趋之若鹜。近年来3D电影的复兴和数字技术的运用密不可分,新3D电影让银幕上的奇观景象更立体地呈现在受众眼前,大大提升了观影体验。电影《阿凡达》的成功最主要原因就是它对3D美学前所未有的建构。《阿凡达》通过超景深镜头造成“触觉效果”,观众可以通过放大的细节最大限度的接近事物,观察其纹理质地等表面,在“触感视觉”中,观众不再关注形状而是关注质地。此外,《阿凡达》还将银幕内空间和外空间连接为一体,让银幕的界限感消失,这样一来观众沉浸在3D电影内容之中。电影与科技的结盟让电影不断逼近体验“真实”,虚拟现实技术正在对人的审美感知进行“重新整合”,未来电影在视觉、听觉基础上有可能再融入味觉、嗅觉、触觉等方面体验信息,让受众进入全感官化的观影体验。太空、海底遨游,史前、末日景象,人类想象力所能触及的世界,在电影技术的鼎力配合之下,会激发电影艺术表达的无限潜能,全感官化的交互式沉浸体验,让受众更愿意为此去消费。

重新对电影美学予以观照,协调电影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关于电影的未来,有学者担忧电影因为过度技术化、商业化,新技术对传统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形成了严峻考验,结果可能造成电影美学的萎缩和电影艺术的退步。学者最担心的还是科技在带给电影技术进步的同时,改变了电影的本质,还造成人类失去自我,被控制、被伤害。这一担忧在当今人工智能愈发发达的时代更具现实意义。这些担忧无不涉及到电影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尤其关注的莫过于新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冲击,新技术会不会造成电影本体与美学的消解,这些担忧确实应该引起重视。纵观电影百年史,电影艺术的疆界曾经是依靠技术来奠基和开拓的,电影的边界也一直在动态变化之中,每当电影技术革新时,技术往往被突出和强调,甚至变成炫技,和电影艺术本身脱节;当技术成熟,电影的技术与艺术又趋于融合,展现出新的美学特征。几乎所有艺术成长与成熟所经历的一般过程都是从技术到艺术,再从艺术到美学。新技术介入并不意味着电影原有体系会退出历史舞台,新旧融合反而会赋予电影艺术以新的生机,同时电影从创作中协调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成为必有之意。

人们可以从德勒兹关于光滑空间与条纹空间的游牧美学、块茎思维获得某种启发,光滑空间与条纹空间既分且合、既历时又共时,不停地互相转化与调适。从某种程度上说,技术是光滑的,艺术是条纹的,新技术一直在对条纹空间进行解辖域化,其中充盈着自由流变的游牧美学。这虽然不是针对电影艺术本身而言,但艺术与技术不仅可以和谐共存,而且可以统一。当然,如何让电影技术与艺术和谐统一起来,又是电影创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蕴含在这种追求之下的不竭动力,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需要,在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的支持下,电影的未来是什么样我们可以大胆设想,电影是游戏,亦或电影早已变成包裹着其他形态的电影,面目全非,但技术与艺术的基因会一直流淌在电影的血液里。

猜你喜欢

美学受众数字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答数字
纯白美学
数字看G20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