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主旋律歌舞剧与电视节目的融合研究
——以湖南卫视《大地颂歌》为例
2021-11-12黄禹超
□ 黄禹超
约定俗成的规则规定了歌舞剧按照预设好的模式去创作与发展。对于这种既定模式,如果停留在固定模式与固有思维的创作基础上,那么受众所看到的就是一台话剧或者音乐剧,其多元性将受到局限。
新颖的节目模式
多艺术手段交替运用。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是多种艺术手段融合的产物。《大地颂歌》的一大亮点在于其打破了传统艺术单一的表达形式,创造性的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和舞台艺术形式,融歌舞、话剧、多媒体艺术为一体,配合以现代舞美与灯光音效。剧中有叙述、描述、议论、评论,其中尤其注重通过现代科技的运用,为观众提供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其既调动了剧院舞台的传统优势,又融合了电视舞台的时尚元素与技术手段,不断探索创新,丰富美感,营造出了立体、全面、宏大的舞台视觉效应,符合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于艺术作品更高的审美追求。《大地颂歌》创造性地将舞台技艺与影视手段融合,将地域文化、传统歌舞、电视戏剧、科技手法相结合,融会贯通。老曲新词、老歌新唱,既有话剧又有民歌、小调、交响乐,以及流行歌曲,融汇了美声、民族、通俗、山歌等多类型唱法,配合独具魅力的舞蹈场面,以歌舞剧的特色传统以及立体丰富的电视舞台风格进行布景,将十八洞村的扶贫历程高度还原,为传统的舞台剧带来了新颖的表现方式。
独特的叙事策略。“宏大的主题要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在内容上,《大地颂歌》通过典型叙事映射了宏大成果,把思想融入实践,用地方实践成果折射整体实践成就,正是这样一种通过十八洞村扶贫真实故事展示我国脱贫攻坚伟大史诗的手法,实现了其以小见大、从点到面的叙事策略。剧中主角是谷智鑫饰演一名扶贫干部,通过对其形象塑造,映照了全国千百万名扶贫干部的不变初心和赤子情怀。在框架上,该剧将平行叙事与线性发展相结合,以龙书记的扶贫日记展开,这篇日记既记载了跌宕起伏地情节也表达了不同时间段作为扶贫干部的心理剖析,每一篇日记都是一个故事的展开。在对白方面,《大地颂歌》不仅有普通话,也有地方特色的湖南方言。在服装方面,既有汉族服装也有苗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服装,剧中不同类型音乐、音效与叙事内容结合,曲调高亢、激昂。独舞、群舞、古典舞、现代舞、艺术舞蹈等多元化舞蹈形式分幕呈现,将内容叙事与艺术表达贴切的进行联结,借艺术手段深化主题思想,对舞台艺术和电视艺术进行了深入融合的实践和探索。其中在音乐的运用上引用了经典歌曲《又唱浏阳河》《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将观众拉入到激情澎湃的革命岁月里,浓郁的湘音湘韵湘情,再现了湖南这片红色土地。《大地颂歌》准确把握了内容叙事的现实背景与时代特征,以多种元素混搭的形式完成对歌舞剧边界的打破。
典型人物的艺术化创作。纵观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它都会有一个共同特征——贴近观众生活。要想将“歌舞剧”与“影视”的优势相结合,《大地颂歌》的显著表现在于剧中角色塑造依据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原型进行改编,几乎剧中所有角色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人物原型,通过一系列戏剧化手段使其具备影视特征。整部剧中,以龙书记和田二毛的形象最为突出,龙书记展现了典型的有勇有谋、无私奉献的扶贫干部形象,而田二毛所呈现的是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形象,对龙队长百般刁难。这种刻意营造的戏剧性和喜剧性则将真实现实提炼到了艺术世界,展现了一种“真实丑”到“艺术美”的切换,这种叙事手段较好地使《大地颂歌》扎根大地。田二毛作为游手好闲的村民,脱贫只想靠着国家补贴,正是龙书记的积极引导感动其走上正轨脱贫致富。从这个角度看,《大地颂歌》将“戏剧演出”与“教育意义”很好融合。
文化湘军的协同联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视里并没有歌舞剧的生存空间,歌舞剧是被排除在荧屏之外的,而这种排除正是电视的边界。把“歌舞剧”与“电视节目”融合固然有着市场风险,湖南广电和湖南演艺首次将歌舞剧搬上荧幕,将电视的边界推往更远的地方,此举无疑是先锋之为,彰显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作为一部由“电视湘军”和“演艺湘军”综合完成的作品,不应简单将其归为“宣传”和“表演”的关系,此举更是两个领域的融合创新。湖南卫视依靠自身强大影响力,将受观众喜爱的影视明星和主持人引入剧中,强大的演员阵容提高了剧目影响力,使得一部普通的舞台剧在传播上产生了破圈和外溢的效果,而其主题歌曲为湖南卫视音乐总监之一的刘岳及其团队原创或改编完成,所用歌曲宏大而壮丽,充满着电视化的意味。湖南卫视专业录音团队的运用,使得该剧可以进行分轨式和全景声的音效录制与设计。湖南卫视专业的导演团队与湖南演艺集团专业的演员们合作,使得《大地颂歌》叙事内容有深度、演员表演有难度,观众不仅能通过剧场购票的形式进行即时观看,也能在电视以及其他媒介平台上反复收看,扩大了传播面和欣赏视角。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版《大地颂歌》是一次极具价值的尝试。
舞台剧与电视节目的融合
“从舞美设计上来说,无论是春如层层银带、夏滚道道绿波、秋叠座座金塔、冬似群龙戏水的梯田四季美景,还是溪流纵横、峡谷深壑、瀑布飞泻、峰林重叠的深山景象,抑或是情歌男女、余音缭绕、透彻九霄、银衣鼓舞的苗寨风情,都在多媒体的现代舞美配合中烘托出了真实的氛围。”把这样一台舞台艺术剧搬上荧幕,电视艺术和舞台艺术融合创新是一个突出特点。当然,这种手段是否真正做到了各取其优长和两全其美还有待我们研究和探讨,但其中的一些创新思路与思维是值得借鉴的,比如融合舞台美学与电视美学,以诗情画意的场景为扶贫叙事赋能添彩,使用巨大的LED屏幕,让舞台天幕呈现出苍山如海、大地辽阔、苗寨古朴等视觉冲击力极强的画面,加上现代舞美包装的各种设计与演绎,创新变革而又不失传统内涵。此外,在拍摄《大地颂歌》电视版时,主创团队使用了多用于拍摄电影的艾美拉摄影机,通过剪辑手法和镜头推移,将多处细节进行了放大,其4K超高清摄影保证了绝佳画质。与剧场演出不同,电视版《大地颂歌》更具观感,演员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能毫无遗漏地落到观众眼睛里。借助于电视艺术的多机位和镜头切换,观众能捕捉到更多的特写,这些表情、动作与细节都是在剧场观看时容易被观众忽略的,却对于塑造角色性格、营造戏剧冲突以及渲染情绪气氛具有着重要作用,由此而产生的沉浸感与震撼感是寻常舞台剧演出所无法比拟的。而在选角方面,主创团队运用海选这种电视化常规手段,从1000多个孩子中海选出的小明星、小艺人,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状态,可以从中看出湖南电视剧频道“小戏骨”栏目的足迹,如果单纯依靠舞台导演进行现场调教,可能难以到达这种戏剧化的效果。“对于不同类型、不同方式、不同样式的艺术表演,当找到它们能够互相转化的契合点时,它们就能像镜头组接那样,产生不可意料、出神入化的艺术表达和戏剧性。”《大地颂歌》全剧的高潮部分,正是将舞台上表演的两位角色同其身后的LED屏上的真实原型影像进行了蒙太奇的镜头切换,使得其艺术性与真实性产生强烈冲突和呼应,使得受众一时间分不清现实与艺术,在这种强烈真实与虚拟的切换与视听冲击中,高度沉浸于心灵世界中,感受强烈刺激,不禁潸然泪下。这也是舞台艺术与电视艺术相碰撞所产生的效果。此外,该剧最后一幕引入了电视节目的主持风格,让著名主持人何炅点出故事原型,请出人物原型或家属,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还原了扶贫英雄为人民奉献牺牲的崇高精神境界,将艺术表达与真实生活深度融合,使剧中人物与观众的真实距离更近了一步,再一次提醒该剧的真实感,使得此剧拥有感人至深的影响力。
结语
将舞台剧以电视化手段呈现是一个新颖的创作角度,它既丰富了舞台剧的表达,也增添了电视节目的形态,可以说是科技技术与传统舞台的一次融合,运用电视化的语言、综艺化的手段、采访式的方法使得一部舞台剧变成一档节目。视听时代的舞台艺术创作,有着更多的技术、艺术手段以及媒介形态可以运用,这值得我们思考,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