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2021-11-12刘涛
刘 涛
一、何为“气韵生动”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在六法中,“气韵生动”居于首位。《古画品录》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关于绘画的品评专著。“气韵生动”作为绘画艺术的评价标准,不仅体现在对绘画艺术的品评上,在其他的艺术门类如雕塑、书法、建筑、诗歌、舞蹈、音乐中同样是以它作为最高的品评标准的。“气韵生动”体现的是一种气质、一种韵律、一种活跃的生动之气,是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精神上的显现。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重视对客观对象的观察,把握对象的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以形写神,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对客观对象的精神状态的表现,更是一种生命力的标志。
二、艺术作品如何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一)文学修养
儒家思想是中国的道德典范。画家要多读书,以此来开阔自己的眼界,让自己的心灵和品格得到净化和升华,做到表里如一。许多资深的画家在分享自己的艺术经历时,都会谈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拥有足够的艺术修养,才能创作出雅致别趣、意味深长的绘画作品。
(二)绘画技巧
“气韵生动”是绘画艺术的最高品评标准。古代绘画作品分为能品、妙品、神品、逸品。那么,“气韵生动”的作品作为绘画作品中的极品,在欣赏的同时就要掌握欣赏的要领。在水墨画中,讲究墨分五色,要求画面要有墨的浓淡、干湿变化,要注意虚实关系,使得整个画面的气韵连贯起来,一气呵成,形成“气韵生动”的绘画作品,正是因为画面里的对比关系,才能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与趣味,让观者由看到的画面景象引起遐想。我国古代的白描画,讲究“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这说明白描画是通过线条的组织和安排来带动画面的节奏感。所以说,不同画种之间的绘画原理是相通的。我们现在分析一下古人优秀的绘画作品就会发现,古人善于运用墨色变化,注重整个画面的气韵连动,富于变化,通过黑与白、块面与线条组织能够表现出一种咫尺千里的纵深感。画面的气息生动自然,不做作,十分灵动。
(三)体验生活
一个艺术家要想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除了需要熟练运用传统的绘画技法外,还需要有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准确把握客观事物特征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不是出生就有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训练才能获得。艺术家要仔细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或许不经意间发现的一个场景会打动你,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采用合适的表现方法,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肯定就会更加真实并且具有个性。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个理论对我国的艺术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与“六法”一样,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协助才能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艺术创造活动中,不能只追求艺术家本身的“心源”,而忽略了“造化”的重要作用,如果这样的话,肯定会偏离绘画美学的原本轨道。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画家首先要对所要表现的客观对象仔细观察,做到全面了解对象,做到心中有数。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并不是随心所欲,艺术创作应该遵守一定的法则。
三、“气韵生动”对中国绘画审美的影响
(一)“气韵生动”对不同时代绘画的意义
唐朝至五代时期,“气韵生动”的美学理念被大家逐渐接受。到了五代,水墨画逐渐走向成熟。荆浩在著名理论著述《笔法记》中提出了他的理论观点,并提出了绘画创作的六要: 气、韵、笔、墨、思、景,这是中国绘画历史上第一次将气和韵分开来阐述,这极大地丰富了绘画艺术的美学内涵。
1.“形神兼备”
朱景玄主要活动于唐宪宗和唐文宗年间,曾任翰林学士。他酷爱画艺,并且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著有《唐朝名画录》。这是一部以分品列传体编写的断代画史,开创了历代画史编写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提出“神、妙、能、逸”四品来品评各家作品,在评价艺术作品时,注重作者的作品是否达到“形神兼备”。他提出,一件优秀的作品不但要做到描绘对象的形似,更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表现出客观对象的精神面貌。“四品”作为绘画品评标准与“六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并不矛盾,也可以认为“四品”是对“六法”的补充和延伸。
2.“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大文学家、书画家。他主张绘画以形写神,不求形似求神韵。他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四句诗句对之后的中国文人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轼认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画家本人是这个创作活动的主体,要仔细、全面观察所要描绘的对象,不能只单单追求与客观对象的表面形态一致。他强调作画时不能拘泥于“形似”,提倡审美创造,打破这个“形似”的局限性。从他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宋代的绘画分成了两大类,一种是充满诗书韵味的文人画,这在当时被视为绘画的主要流派;另一种是那些文学修养不高但是也从事绘画的人的画,他们的画作被看不起,因为他们被认为没有文化涵养的积淀。这种趋势使当时的文人画画风逐渐成为绘画的主流,影响了之前的绘画创作方向,从而逐渐改变了人们之前的绘画审美观念。到元代以后,文人画及其审美主张占据了主导地位,不再追求唐代和宋代的写生技能,追求一种苍茫的意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传统绘画的发展。元代是文人画成就显著的时代,文人画画家们十分注重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当时人们认为绘画创作是为了表现出画家们洒脱、放荡不羁的性格。因此,倪瓒的作品就像他所追求的,画面有一种淡雅、萧疏、空旷的艺术效果。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在元代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显而易见的特点是特别重视“笔墨”的运用。明清时期的画家认为“笔墨”和“气韵”同样重要。明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董其昌,他非常赞同郭若虚“气韵生动”的观点,他认为作画要想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不仅需要绘画天赋,后天的努力也是同等重要。到了清代,在文人画家眼里,笔墨就是“气韵”本身,清代的画家们进一步扩展了“气韵生动”的审美视野。清初的一位大画家石涛著有《石涛画语录》,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著名的理论思想,这些理论著述以及石涛留下来的绘画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些都是对“气韵生动”的补充和延伸。
(二)“气韵生动”对当代绘画的影响
黄宾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家、理论家,他对文学、书法有很仔细的研究。他的绘画作品的特点是画面厚重、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他追求笔墨华滋、幽远安静的画面,它的绘画艺术达到了中国画中所要追求的“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黄宾虹老先生在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长期研究中,汲取了前人的优秀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因此,“气韵生动”在当今时代仍然是品评绘画作品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