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随父亲回第二故乡探亲

2021-11-12

名家名作 2021年12期
关键词:院落伯伯

卓 成

父亲对我一生的成长、发展影响很大,他不仅重视对我品格和意志的培养,还特别重视对我学习、生活能力的培养锻炼和生活中看似很平常的种种“磨炼”。从我很小的时候起,父亲就让我参与很多类型的家务劳动:买粮食、买菜、“打煤糕”、挑水等,从未将我这个家里唯一的儿子看作是什么也不让干、什么也不会干的“宝贝儿圪蛋”。我很感恩父亲没有把我当作宝贝儿子娇生惯养,虽然我们家八个孩子中只有我一个男孩儿,而且我们家族已是四代单传。父亲经常给我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那些艰难困苦的年代里的事情,他之所以能在13 岁丧母后独自外出还能生存下来并得到成长,主要得益于从艰苦生活中学到的生存能力,更得益于和许多志同道合的青年建立了兄弟情义,成为生死之交。他们在互帮互助、默契相处中,努力上进,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同的贡献。父辈的许多宝贵的精神品质和为人处世之道,不仅流传下来,而且更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在家族中传承下去。

记得那是1983 年春节前夕,我们家的节日气氛比往年显得更浓厚,因为在阳泉工作的我的哥哥,就是我父亲战争年代结拜的生死之交的七兄弟中的六哥的儿子,要在正月初六举行结婚庆典了。父亲准备带着我一起去他的第二故乡—阳泉市平定县参加这个盛大的活动。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具仪式感的节日,是人们离家千里万里都要回家团圆的一个节日。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开始,人们就进入了过春节的节奏。这么重要的传统佳节加上哥哥常小平结婚如此大的喜事,我的父母自然格外重视。除了上班和处理好家庭日常事务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筹备春节用品和回平定要带的礼物了。

父母亲都是特别重视亲情又特别懂得感恩的人。这次又是我们爷俩一起回平定,母亲更是特别上心。母亲带着我的几个大一点的姐姐一起动手,给我和父亲赶着做新棉衣、新外衣,还抽空去商场买了一些特产和好吃的东西。印象最深的就是和父母一起去当时太原市最繁华的商业街“钟楼街”的副食品市场、“稻香村”食品店选购礼物。在那里我们分别挑选了几种既有名气又好吃的点心和水果糖,还有刚刚进入太原市场不久的上海“大白兔”奶糖和精美铁盒装的曲奇饼干。在刚刚改革开放的那个年代,这些东西算是上上品了,和当时的工资水平相比售价比较贵,一般人家平时是不会买的。

终于到了要出发的时候了,我心里高兴不已。因为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跟随父亲一道出远门。我们临行前一天,母亲把所有要带的东西小心、仔细地摆放在行李箱里。东西太多了,一个箱子放不下,又装了两个带拉链的大软包,大包小包的一共三四件呢。临开车了,母亲又拿出半袋子大米,非得让拿上,说这是山西省最好的晋祠大米,足见妈妈的热情和实在。

父亲的好友贾本文师傅开着212 军用吉普车送我们回平定。一路上,我哼着曲儿,欣赏着农村那广袤的田野冬景,干枯的树枝和破旧的农舍迅速第掠过车窗,瞬间被甩在了我们身后。如果没有贴着春联、福字的话,还以为那些房子早已废弃了。只有一些被白雪覆盖了的农田还算平整而广阔,它孕育着农民盼望的好收成,也好像孕育着人们来年的美好和希望一样,让人还能产生一点儿愉快的遐想。偶见田野中有农民扎的几个草人,寒风吹来,一动不动,就像忠实的卫兵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改革开放之初,山西全境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太原到阳泉,满打满算120 公里,并且还要走好长一段盘山公路(在桥隧技术欠发达的20 世纪中后期以前,盘山铺路是翻山越岭的无奈选择)。

车子在一段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驶了一段时间后,我就晕车了。我们八个孩子大部分都晕车,这点像足了我妈,坐敞篷车也晕,好像这也有遗传似的。贾师傅是个细心人,找了一个安全的地方把车停了下来。

我慢慢地下了车,头晕,胃很难受,寒风一吹,好像有一丝清爽。父亲赶紧拿出军用水壶,给我喝了点尚感温暖的水,水刚刚咽下,胃里便翻江倒海般难受,哗一下子连水带吃进去的东西全部吐了出来,特别难受,吐了一会儿吐痛快了,感觉好多了。父亲带我上了车坐下,打开车窗坐了好一阵子,我觉得舒服许多了。快中午的时候,我们终于回到了六伯伯家—阳泉市平定县城。

平定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古县城。它地处太行山中段西麓、阳泉市的东南部,域内多为山地和丘陵,隶属于山西省阳泉市管辖。平定的民风淳厚朴实,自古有耕读传家的良好风尚。

我们的车刚刚停稳,父亲就下了车,三步并作两步地跨入庭院大门。这两老兄弟一见面,就紧紧地握住手,使劲晃着,凝视着对方,还不时地相互拍拍对方的肩膀,好像久别重逢,早已忘记了是在寒冷的冬日里。

50 年前,素昧平生的人因为彼此欣赏和共同的理想追求,能滴血为盟结拜为兄弟,情重如海,义重如山,实属不易。这种情感,这种难得的令人感叹的精神世界的许多东西,能传承到我们这一代人,更是不易啊!

伯伯热情地把我父亲介绍给了在场的几位朋友,有在学校工作的同事和过去的学生,还有在当地政府工作的学生和朋友,其中,还有一位是父亲读书时比父亲低两个年级的学弟。多年不见,大家畅叙友情,滔滔不绝,热情高涨。

伯伯最欣赏、最得意的几个学生和家人们一起,在忙前忙后地招呼着,我便独自来到院子里,上下左右地观赏着古朴遗风、令人敬仰三分的房屋和庭院。

伯伯家那明清风格的院落抓住了我的心,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眸,让我感到震撼、新奇。或许是因为它的高大,或许是因为它与当今建筑的种种不同,抑或是它的明清原创。它深厚的历史沉淀中外化出这座高墙宅院的厚重文化内涵,那一砖一石、一梁一柱也处处彰显着主人的修养、品位、独具匠心以及对老宅院的责任与浓浓情感。

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细致观赏到了凝聚着几百年欢乐与沧桑的历史民居建筑,同时,对住在这里的人们特别是对从小就仰慕和敬畏的六伯伯也不由得增加了几分崇拜。

即将做新郎官的哥哥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但还是高兴地带着我参观了一遍这个让我倍感神秘又艳羡的古老民居。

伯伯的这座院落是典型的二进式三合院,院子的大门(古称一进门,今称第一道门)坐东朝西,大门是屋宇式的,大门两边没有房子,而是高高的院墙。进入大门后便是前院,映入眼帘的是院子的二门(古称二进门,今称第二道门,如果是二进式院落的话,也有人称之为小过庭)。这个二门把整个院落分割成内院和外院。院子的大门和二门保留得都很完整,十分美观。大门的门庭的屋顶用筒瓦和板瓦铺就,门洞上方都是木质结构,不用一颗钉子,全部是榫卯结构。门洞外墙,由青砖和木头雕刻构成一幅幅精美、玲珑的画面。门口两侧有拴马石,五级台阶上的门楹显得门庭威武、主人高贵。门楹上已经贴好了大红对联,门上还贴了大红的双喜字,门内门外拉着彩色锦带,挂了不少灯盏,院内院外显得十分喜庆。

(古时有一进式、二进式,直至四进式院落。“进”便成了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一般来说,一道门为一个院落。有的是四合院,有的是三合院。三合院,顾名思义就是院子的三面有房子,有一面是一堵墙或只做庭院大门。这是中国北方地区民居的主要建筑风格。谁家的“几进院落”多,证明谁家最富贵。院内的房屋大小不一,功能不同。一般长者或主人住在后院正房,未出嫁的女儿也住在后院秀楼或“闺房”,一般不能到前院来随便与人见面,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慈禧太后一人在紫禁城里独享四进院落,是明清两朝任何一个皇帝也比不上的,足见其权力显赫。)

由二门进来就是大庭院,大约有一间半标准教室大小,虽然不太大,但由于布局简单、合理,显得比较敞亮而利落。院子的东西两侧是配房,是儿女们居住的地方。坐北朝南的房子便是整个院落的主房,是我伯伯和婶子的住所。这个正房整体很长,有15 米,屋子入深也有八九米;正房的前方屋檐向外伸一米多,是主人夏季纳凉、喝茶或家人们歇脚的地方。

伯伯喜欢花鸟鱼虫,足见他对生活的热爱。在正房这个院子里种着一些我不认识的树木,经哥哥介绍得知是紫荆树、石榴树,还有牡丹、芍药、凤尾竹、金银花以及瓜蒌等花卉和药材。前面那两种树有一些年代了,还是他爷爷奶奶在世时种下的。这个房子是标准的“一堂两屋”结构,比别的屋子显得更加高大、宽敞,有一堵墙几乎都是印着花的玻璃镜子,显得家里更加明亮和富丽堂皇。一进门是客厅,是主人接待客人、洽谈要事和召开家庭会议的地方。客厅的中央摆放着一张八仙桌,八仙桌上方的大方镜子的四边儿还印着图案,十分漂亮。桌两边是太师椅,客厅中还陈设着条几、掸瓶、座钟等明清时的家具。客厅的东面屋子是卧室,西屋是伯伯的书房,令我非常震撼。书房里的书柜很大、很高,是直通屋顶的,有放两列的、有放三列的,还有很多线装书,很有年代感,有浓浓的沧桑岁月的痕迹;还有许多成套的书,如《资治通鉴》《三国志》等,更夺人眼球的是那些在我看来是宝贝的经史子集类的书籍,让我眼花缭乱而又记忆深刻。挨着的两堵墙上分别挂着明清画家的作品,一看更有年代感和些许的神秘感,主人的内涵从此窥见一斑。桌子上、窗台上摆放的都是书、报纸和杂志。写字台上摆放着文房四宝和一个旧式的收音机,还有檀香扇和芭蕉扇,每个物件都渗透和散发着积极向上的、久远而浓厚的书香气息,也显现出主人家族兴旺。

这个大院的主人就是我的六伯伯常一中,父亲青少年时结拜的哥哥。伯伯是一位非常善良而又可亲可敬的老人,有十足的教师气质和学者风范,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有知识、有文化的老人。他的官名本来叫常仲泰,1958 年,伯伯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常一中,纪念他和别人一起筹建的学校被正式命名为“阳泉一中”,意为常常在一中,以此来表达他终身热爱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追求。

伯伯非常喜欢我,我也特别尊敬和爱戴他老人家。或许是我们两家的男性亲人太少,或许是我从小喜欢读书,或许是我从小听父亲讲了许多革命故事和他们俩比一母同胞还要亲的那份特殊情谊,伯伯把我当儿子一样看待。他常常说给我听的话就是,“好男儿志在四方”“要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要学好知识文化,报效国家”……和我父亲对我们的谆谆教诲真是如出一辙。伯伯还经常给我书看,给我讲他们的故事,讲英雄模范的事迹。他对教育的热爱、忠诚与执着,他的高尚品德与坚毅的品质一直感染着我、影响着我。他和我父亲结下的兄弟深情和革命战斗友谊,成为我们家庭教育的好教材、活教材。

战火纷飞的岁月,练就了伯伯坚毅和刚正不阿的性格。他不仅是地方上很有名气的“秀才”,德高望重,知识渊博,还广交朋友,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

伯伯精通多种乐器,还酷爱书法。20 世纪70 年代初,他腰部伤痛严重,抱病卧床好几年。他心有不甘,孜孜以求,苦心研究,自学中医。他不仅给自己诊脉看病,开药煎药,还给远近的街坊邻里免费看病,常常把自己家种植的中药材送给左邻右舍中需要的人,渐渐地成为十里八乡百姓信赖的名中医。

由于对教育和地方事业的许多贡献,伯伯还多次当选为县、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哥哥常小平的婚礼庆典是最具仪式感也是最隆重和最有讲究的。哥哥的婚礼依据当地习俗做安排,一一落实,井然有序,喜庆热闹。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具有阳泉平定民间婚俗鲜明特点的环节,那就是男方向女方家“送食盒”。婚礼庆典的前一天,男方要准备一双“食盒”差专人用担子挑上送到女方家,故也叫“担盒”。食盒一般由60厘米直径的两层木质盒子组成,每层盒内都用红纸和红布双层铺垫,盒子里装着当地艺人们捏好蒸熟的各种花色馒头,还有寓意吉祥喜庆的“喜鹊登梅”“孔雀回头探牡丹”等彩色艺术小麦粉蒸品,还有两坛黄酒,成双配对,有和谐、吉祥之意。坛口用红纸盖住再插进去一双红色筷子。另外,还放置了豆芽、五谷等,寓意为生发、茂盛,多生儿女,家旺业兴。婚礼当天由女方家担盒者挑到婆家新人的新房中,即以礼成。

在平定短短的两三天,每出去走走看看,都可以感受到这座古城历史的厚重与景色的美丽。不仅有闻名遐迩的天下第九关—“娘子关”和固关长城,还有游客打卡之地“平定冠山书院”和石评梅故居等十多处名胜古迹。

我们去平定时正值春节期间,又是北方最寒冷的时候,所以没有去那些景区。我们走入大街小巷,到处是明清风格的院落,干干净净。砖雕和考究的门楹、朴实又热情的人们,让我们感受到古城的历史文化、朴素的文明和市民的良好修养。我们在商店一眼看到了伯伯常常专门给我们买来的有名的平定砂锅,各种各样,很是吸引人;还有平定县蜚声国内外、由唐宋盛行至今的黑釉陶瓷工艺品,更是琳琅满目,让驻足观赏的人们叹为观止,赞叹先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还有一样东西给我的印象深刻,那就是平定特产“黄瓜干”,是伯伯时常给我们带来吃的平定又一驰名特产。这个始于明朝、至今畅销不衰的食品,曾经是清朝确定的进贡佳品,以清脆、爽口、香醇而受到官民的青睐,享有“龙筋”之美誉。看着包装简单而加工细致的“龙筋”,就想起伯伯和家人的那份情谊。那份甜美佳肴和那份浓浓的幸福的乡愁,一直保留在父亲心中,保留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无论是谁,每每提起,都要讲上一番并啧啧称赞。

在古城平定县看到和听到的,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亲切和有趣,对于我这个第一次跟随父亲出远门的太原人来说,可以用大开眼界、收获颇丰来形容。特别是这次在平定又亲身体验和看到了阳泉平定的婚俗文化和明清时期的院落文化,还有令人惊赞的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它们有了一些了解,引发了我对这些文化特别是一些非遗产品的浓厚兴趣。

在第二故乡的亲历不仅使我感受到平定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平定的风土人情还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那座保留着许多古迹的老城,那些珍贵的历史遗迹与如今的现代文明和谐共处于一个城垣之中,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至今让我常常想起父亲的也是我的第二故乡。

猜你喜欢

院落伯伯
《和甘伯伯去游河》
“伯伯”叫错了?
院落春秋
院落春秋
伯伯婆婆拔萝卜
院落春秋
院落春秋
买饽饽
院落·中国
谁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