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孝以修身施教以育德
——论孝文化的现实传播意义

2021-11-12杨利平

散文百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行孝孝经孝悌

杨利平

湖南信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一、孝是现代人缺失的德性之本

当代年轻人最缺什么?站在传统儒家思想的角度,就是缺乏德性修养!华为总裁任正非说:我们国家修桥、修路、修房子……已经习惯了只要砸钱就行。但是芯片砸钱不行,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但是我们有几个人在认真读书?博士论文真知灼见有多少呢?我们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无志向、无担当、不能吃苦、意志不坚定……面对现状,遥想古代文人秉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理想,怀揣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入世热情,把自我观照和济世苍生完美融合在一起,我们就坚持认为,得回到老祖宗那里寻求解决当下问题的途径,要用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帮助孩子修德养志。而修身之本是什么?儒家经典告诉我们:是孝。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孔子就已经立意高远地道出了“孝”的真谛。“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夫孝,德之本也”,强调了“孝”是德性之本,可以顺服天下,实现君民和谐。而《三才章》则真正从“道”的层面去阐释“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经,常也,天有永恒运行变化之规律,所以《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有承载万物之功能,所以《易》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呢,则有孝慈之天性,这就是“人之道”。圣人就是倚仗这一人之天性,对百姓施以教化,实现了圣人之治。孝可以使人们相互亲爱,而教化又是从孝道中衍化而成的,为什么呢?后者回答道,“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孝经·圣治章第九》),子女亲爱父母的感情是孩童时就自然形成的,长大以后会随着奉养父母的行为而不断加深。圣人由于人们都尊崇其父的天性而教导他们懂得敬畏,由于人们都亲近其母而教导他们懂得爱戴。

二、修身立德,莫善乎孝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民族的组织要素,对于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代的“家”的外延和内涵都远远大于现代意义上的“家”)。而人又是家庭的元素,中国古代对人的基本要求在于最大程度地维持家庭和谐,所以,人首先要行“孝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在儒家看来,行孝是人类生存最普遍的现象,是人的自然属性,以孝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我们要强调修身立德,必然要从“行孝”开始。但如何通过行孝来逐步实现修身立德呢?本文也作了以下讨论:

1.以孝修身,强调爱敬。

《孝经·天子章第二》“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此章虽然是从天子的角度阐述行孝,通过行孝来教化百姓,平定天下,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爱敬是事亲的基本态度,“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圣治章第九》),爱敬之心已然是孝的情感内核。

首先,爱敬自身。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近半个世纪以来,自杀率增长了60%,而且这一趋势偏于年轻化,从30多岁到现在的16岁。有数据显示:中国自杀人数达世界自杀人数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负责地放弃自己的生命?是因为他们认为选择生或者死是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首先,我们应该从生命的来源对生命产生敬畏,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轻易放弃生命。古人为了保护自己可以做到不登高,不履危,不就死地,甚至不能触犯刑罚。曾参在临死前,要他的弟子们“启予足,启予手”,看看他的手足有无损伤,然后欣慰地说:“而今而后,吾知免夫!”(《论语·泰伯》)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从生命的源头强调孝敬,强调爱敬自身生命,强调爱敬自己身份地位,尽好自己的本份,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其次,爱敬其亲,《孝经·事亲章》“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在“事亲”的孝道规范来看,许多行孝的举动启示人们不仅应该爱敬自己的生命,而且更应该尊重敬畏父母、先祖,还应该从生命的源头梳理所有生命的存在与延续,而父母、先祖是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善待自己,尊重父母,不忘祖训就是行孝。对比当下,人伦关系混乱甚至颠倒,不孝行为比比皆是,诸如对不赡养父母,遗弃、甚至虐待老人等丑恶现象时有发生,更为严重的是,弑父母师长的恶性事件频频出现,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很大程度上在于,当事人少有爱敬观念,不懂得孝道的伦理精神。为此,我们应当重拾“事亲"的孝道精神,告诫人们从爱敬自身开始,爱敬亲长,敬畏、善待、珍惜一切生命存在。

2.推己及人,以孝立德。

孝行中始终包含着对父母的爱敬之心,而当这爱敬之心被认证为“孝”观念最基本的情感内核时,行孝的主体对象就不再局限于父母,“孝”可作用的关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这也是“孝”之所以能立身行道的根本所在!“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形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孝经·广扬名章》这一段就明确体现了孝的主体的推衍,事亲孝,则能忠诚侍奉国君,事兄悌,则可和顺服从长辈,管理好家庭,就能治理好一方,从而成就美好的名声。

曾子在孔子的孝道思想的基础上加以推衍,在他的观念里,行孝的主体对象得到了泛化。《礼记·祭义》中“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这里孝的主体对象就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究其根本在于对父母的爱敬之心,是因为身为“父母之遗体”和害怕灾及双亲:平时的言行要恭敬不要招人非议,使父母受辱,对君忠、莅官敬、朋友信、战阵勇……但这样行孝的主体对象就由父母外化到了国君、自身的职责、朋友以及国家了。从这一点层面来讲,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美德的养成又何曾不是始于孝而终于孝呢?放到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又何尝不是对以上“曾子大孝”的现代诠释呢?

3.至诚之道,行孝真谛。

《礼记·中庸》“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事亲要强调态度的真实诚恳、尽心尽力。联系当下诸多所谓孝子在双亲健在时不管不顾不赡不养,死后却大办丧事的现象,《孝经》早有定论“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居上而骄,为下而乱,在丑而争都会导致不好的结果,使自己的生命乃至家人的生命受到威胁,这绝对是不孝的行为,这样的话,光有“日用三牲之养”而没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敬之心,那依然是不孝。

至诚还强调谏争,《孝经·谏争章》“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论语·里仁篇》“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所以,“孝”并不是“惟父命是从”。因为身为子女,对父母亲长应该有至诚的态度,如果父母做不道德的事或者可能招致不祥事端时,孝子就得及时直言劝告父母停止错误言行,以免由此影响父母声誉甚至危及他们的生命。

三、孝悌之教,以“礼”为本

前文提到,孝是教化之本。何谓教,《说文解字》里说“上所施下所效也”,这强调了父母亲长的榜样作用。过去将近一百年时间,我们对传统文化一味否定和拒绝,结果导致了一种现象:一方面,在批判愚忠愚孝的同时,家庭和学校毫不自觉地以师长的绝对权威打着爱的名义压制着孩子们的民主自由思想,另一方面,家长身份的长期游离和德不配位又使“上行下效”成了空中楼阁。习主席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习主席又在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给孩子们讲好“人生第一课”,这第一课,应该就是品德教育的课,是教孩子如何做人的课,而做人的根本是孝悌。

那么,如何在现代社会实施孝悌教育呢?如果说孝的情感内核是“爱敬”的话,那么孝的外在实现则应该依赖于“礼”。在《孝经》中,“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如何事亲、如何守丧、如何祭祀;《礼记》中更有体系清晰的礼仪规范,小到晨昏定省,衣食住行,举手投足,大到不同社会层次的人对孝行都有不同的要求。《孝经》“天子章第二”到“庶人章第六”也是在陈述不同社会阶层对孝的要求。在儒家文化看来,习礼就是修德,修礼即可成德。在当下,我们如何真正实现孝悌教育,也可以从习礼开始!

首先,我们要去提炼一些适合现代传承的孝悌之礼,比如“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长者先,幼者后”之类,可以反复地强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实施这些礼仪,让他们从行为上体现“孝悌”,才能让他们从心理上去感受“爱敬”,并真正在德性修养中去践行孝道。

其次,通过传承节日礼仪来体悟孝悌精神。很多传统节日在礼仪方面是融汇着孝悌精神传承的,比如春节、清明节等一些节日里的一些祭祀活动,就蕴含着追念先祖、传承家训的深意,这些祭祀气氛严肃,礼节严谨,让孩子们全程参与这些活动,就能让他们感同深受地体会古人孝悌精神,提升他们对于传统孝文化的认知。

综上所述,中华孝文化集中体现了儒家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以贯之的理念。其孝道思想对于当前人们修身立德,提升生命涵养意义深远;继承与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和睦家庭、稳定社会,也有利于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

猜你喜欢

行孝孝经孝悌
孝悌思想探源及对当代启示
病榻侍母
《孝经丛书》与《孝经总类》异同考
——从明代朱鸿《孝经》类编著来看
《孝经郑注》辑本三种平议
王祥行孝故事探析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行孝”故事口头/书面表述差异与传播实践中的价值发生问题
蒙古文《孝经》及其词语释义研究
浅谈小学生孝道文化的教育
孝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