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类节目的发展现状浅析
2021-11-12孟蓉
□孟蓉
面临电视节目被新闻、电视剧和娱乐节目三分天下的局面,谈话类节目从一开始“让人惊艳”,到现在和受众时不时混个“脸熟”,谈话类节目的种种“套路”对于受众来说已经不那么新鲜。谈话类节目要么充当着各类新闻观点的展示平台,要么靠“明星”“话题”吸引着受众的眼球,要么就是在午夜前的时间碎片中维持着不温不火“今天有,明天无”的状态。还有的谈话节目另辟蹊径,干脆换了“婆家”,换了崭新的平台、合作伙伴,突破重围,独树一帜。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魅力
电视谈话类节目为什么能在众多类型的电视节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什么面对新媒体强烈的冲击,不管媒体行业如何风起云涌,谈话类节目始终没有从受众的眼前消失?答案很简单:谈话类节目拥有独特的魅力。
热点焦点话题的讨论,名人成功背后的故事,是所有谈话类节目的成功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在紧张忙碌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之下,人们需要有一个出口去倾听,去放松,去沉淀,去思考。人们从嘉宾身上寻找社会共识,投射自己的人生经验,从而有所感,有所悟。谈话节目中聊出来的道理,不是主持人“告诉”你的,也不是有人专门“提醒”你的,而是你听了别人的故事自己从心底里自发产生的顿悟和共鸣,这一点千金难买。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类型及现状
关于谈话类节目的分类,因为谈话类节目涉及的因素较多,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按播出节目的性质划分,目前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可以大致分为:新闻性谈话类节目、社会性谈话类节目、娱乐性谈话类节目,以及文化社教类谈话节目等。
新闻性谈话类节目。这种节目在各个电视台的新闻访谈、深度分析的节目中屡见不鲜,因其提供了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信息而受到观众的欢迎。专家学者就某一热点内容展开讨论,因专攻领域不同而带来各自不同的信息和观点,陈述分析事实,基本可以看作新闻的延伸。这类节目有《新闻会客厅》《新闻 1+1》《对话》《波士堂》《法治在线》等,节目新闻性、论坛、讨论的性质比较强烈,就事论事,新闻为里,谈话其实只是一个“采访”的形式而已,主持人、嘉宾则相对缺乏个人特点。
社会性谈话类节目。这类节目内容包罗万象,大到国际政治,小到大蒜的防癌功效,能屈能伸,几乎万能。
从1996年开始,热点话题、热门嘉宾加上一个风趣幽默、“说一不二”的崔永元,让观众养成了周末守在电视机前看人聊天的习惯,当年《实话实说》风头无二是今天人们无法想象的。《实话实说》因具备了好的话题,独到的见解、具有人格魅力的主持人,真实自然的现场互动等元素而创下了电视谈话类节目难以超越的辉煌。
《锵锵三人行》是风凰卫视出品的谈话类节目,由主持人窦文涛与两岸三地各界精英名嘴,一起针对发生的热门事件进行侃谈,各抒己见。既然是“侃”也就没有什么限定和边界,信马由缰,聊到哪儿算哪儿。都是些俗人闲话,也不追求问题的具体答案,一派“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豪情。节目中看似只是“平衡一下”,总说些“滑头话”“水话”的主持人窦文涛,却因为这种“小人物”“平常人”的个性言语收获了不少观众的喜爱。窦文涛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主持人”的概念,这种日常聊天的感觉,轻松、随性让《锵锵三人行》十几年魅力不减。
娱乐性谈话类节目。提起“娱乐”两个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和明星有关的各类“八卦”:家庭、成长、恋爱、生儿育女、事业高峰、低谷等,细碎且详尽。广为人知的娱乐性谈话类节目有《鲁豫有约》《非常静距离》《马兰花开》等,这些节目因为明星的加盟,电视台收视率、广告有了保障,明星有了出镜率、曝光率,老百姓又图了一个乐呵。
文化社教类谈话节目。文化社教类谈话节目,顾名思义应当以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为主要内容,梳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漫谈历史趣闻以古鉴今。由于文化类节目一直是各个电视台的“收视率毒药”,受众较少且不容易拉赞助和广告,虽然也有部分地方电视台做出了尝试,但大多地方电视台因为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只能“心向往之”。
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大背景下,山西广播电视台曾在2011年做过相关节目的尝试,在立足挖掘整理本土深厚文化资源,以历史、文化、人物、戏曲、绝技等多个角度为出发点、切入点,以山西广播电视台品牌栏目《一方水土》《黄河全纪录》为依托,推出了集嘉宾侃谈和文化纪录片于一身的文化类谈话节目《子夜》。从杨家将到武则天,从哪吒到董永,从老手艺到古墓,通过嘉宾和主持之间的谈话聊天,举重若轻地把山西和山西的文化进行了展示和介绍。《子夜》对文化社教类谈话节目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节目播出时间虽然在深夜,但在文化领域内引起了广泛的好评,同时段的收视率也名列前茅。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成败因素
抛开运营一个节目的经济成本因素,单从理论上分析,一个谈话类节目的成败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
主持人。主持人是任何一档节目的灵魂人物,节目的风格、宗旨完全由主持人引导贯彻。对谈话节目来说,主持人既是谈话的参与者,又是现场谈话的组织者和控制者;既要像演员那样调节现场气氛,还要像后期编辑那样把握谈话节奏;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素质,还需具有不一般的品味,好的主持人可遇不可求。
嘉宾。在谈话节目中,嘉宾和主持人共同构成了该节目的主体,相辅相成。谈话类节目的嘉宾首先要“健谈”,嘉宾对节目的话题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如果是讲述嘉宾自己的故事,那么嘉宾本人的经历也应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典型性。总之,合适的嘉宾是谈话类节目成功的“金钥匙”。
选题。对于谈话类节目而言,抓住两点就抓住了成功:亮点和热点。明星要够大牌,够帅气,够漂亮,足够吸引受众的眼光;谈论的话题要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人物。
目前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不足
“访”多于“谈”。既然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和嘉宾之间就应当充分互动起来,“谈”起来,而不是一问一答的“访”。《锵锵三人行》每期节目信马由缰,有的时候虽然偏离主题,但大家还是谈得很热闹,观众爱听。这种情况下,热点话题只是个由头和切入点而已,有的时候聊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聊的状态。相比之下,其他谈话类节目的嘉宾基本上都是在主持人的引领下一问一答,中规中矩,几乎没有主动性。
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谈话节目从正襟危坐到有听众、有掌声,从请明星吃饭,边吃边聊,到和采访对象到处走走,边走边聊,甚至边看边聊,谈话节目的形式已经十分随意。除此之外,还要在内容是否有深度、厚度上继续下功夫。
话题和嘉宾的审美疲劳。中国很大,名人很多,能上热搜、行业领先的屈指可数。上了东家的访谈,又在西家重说一遍,明星专家不累,观众也累了;观众不累,编导们也疲了。恶性循环,难出精品。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成功案例
还是熟悉的配方——《圆桌派》。2016年,窦文涛带着一群好友,带着《圆桌派》重回江湖,节目换了平台,改成了季播,配方不变还是熟悉的味道。窦文涛和个性不同的嘉宾好友轮番上阵聊个痛快的同时,观众也大呼过瘾,几乎占尽所有节目收视要素的《圆桌派》再次续写辉煌。
个性深沉,探究灵魂的《十三邀》。《十三邀》的名字十分有个性,因为每季采访十三个人。和个性节目名称一起走入人们视线的还有一个不很帅气但个性十足的主持人——许知远。与窦文涛的“俗人”标签不同,与梁文道“道长”潜心问道的风格不同,许知远以“文人”“知识分子”的身份出现,对每个嘉宾充满好奇。他在和嘉宾聊天的过程中,带着观众去探究灵魂和哲学。《十三邀》在节目的形式上和整体架构上与以往的节目不同,别出心裁。
首先,采访对象突破了“明星”的局限,有作家、建筑学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业内高人,内容更丰富、更包容。其次,访谈形式突破了“坐着访谈”的局限,还“走着谈”“吃着谈”“喝着谈”,精心设计走访路线,在丰富镜头语言的同时,还让嘉宾走入特定环境,更容易敞开心扉。第三,嘉宾访谈不一次完成,有了“初识”“相识”“熟识”的发展过程,采访过程舒服而自然,仿佛有“一见就是旧相识”的感觉。第四,随时开机,访谈空隙加入许知远的个人感悟,让一期访谈有张有驰,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带领引导观众一同思考的目的。最后,节目时长不定,版本多。因为播出平台的缘故,《十三邀》的节目版本也是一个特点。不同的版本让有不同兴趣点的观众可以自行选择,更显个性化。
结语
如今,各类新媒体大行其道,节目的播出平台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什么节目好看,谁能出“精品”?哪家的节目更有个性特点。毋庸置疑,媒体是“烧钱”的行业,但在用钱“砸节目”的同时,也得用心“做”节目,用个性和特点“立”节目。节目制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也没有天生完美的节目。只要媒体人不忘初心,潜心钻研,一定会制作出更多更好更精良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