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埙类乐器在少数民族中的发展
——以牛头埙为例

2021-11-12孙博涵

名家名作 2021年2期
关键词:玄鸟牛头音量

孙博涵

一、埙的产生与现今发展

埙(xūn)在我国古代的乐器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期的吹管乐器之一。近代在西安的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无音孔埙和一音孔埙,浙江省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孔埙,山西万荣县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更有二音空埙和三音控埙的出现,以上这些发现经考古测定均为6700—7000 年前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埙形制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在音的数量上来讲,原本仅能吹出单音的一孔埙逐步发展为能吹出完整七声音阶甚者部分半音的五孔埙;形状上,除了最初常见的椭圆形,还有橄榄形、圆形、鱼形等多种形状的出现;材质上,埙的材质应用很广泛,有陶、石、骨、玉等多种材质。

(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初始之意

在几千年前的殷商时期,原始宗教在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原始的宗教主要有两点作用:(1)起着人民精神支柱的作用,引导着国家团结与持续发展;(2)殷商时期的统治者往往在宗教体系中拥有较高地位,更借用神明的权威对国家进行深度统治。《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殷商时期,国家有两件最重要的事——祭祀与战争。从现在发现的甲骨文来看,这两方面的记载也是最多的。

在殷商时期的民族神话之中,除在文史学中常常提到的风神、雨神、云神等自然神,还提到了关系其民族起源的“祖先神”。相传殷人的始祖契,是一位名为简狄的女子吞食玄鸟遗落的卵而产下的,这一说法被殷民世代信奉,玄鸟也被定为当时的民族图腾。《玄鸟》第一段:“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在我们关注玄鸟图腾的意义时也不能忘记商人起源传说中的另一主角——鸟卵。在王晓俊的文献中就提出“甲骨文中的“乐”字以葫芦(“卵形中空物”)作为母体图腾对其有生殖崇拜以及对之进行祭拜的实践。在满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传说之中也有将卵作为本源的说法”。因此对于重视“始祖”与繁衍的殷商人对卵形中空之物的崇拜是极有可能的。

结合现今发现的较为久远的陶埙来看,其形状大多内部中空,腹部圆润,底部微平,整体为椭圆状形似鸟卵。细节看来,虽然与现在的制作工艺相比还较为粗糙,但其形制已经带有明显的格范。音色上来看埙的声音明显具有哀伤、凄凉等特点,这种音色效果能明显地加强宗教祭祀中的庄重感。结合前文阐述的殷商时期人们对“始祖神”“卵状中空物”的崇敬和祭拜实践来看,形制如此相似的埙可能在此时被赋予了更深一层的宗教意义。

(二)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今时发展

千年之前,祭师吹响古埙,带着深沉、庄重、祈福之意其声悠长绵绵不绝于耳。百年之前,诗人吹响古埙,带着哀婉、苍凉、扼腕叹息之感回荡在朝代更迭之间。如今我们再次将其吹响,神秘、空灵、古朴典雅之音萦绕耳旁。这一次它的故事终于被世人听到,也希望通过发觉与研究让它焕发新的光芒。

近些年来作为中国最古老乐器之一的埙常常出现在各种民乐的演出舞台之中,其独特的音色、悠长的乐律获得了众多音乐家的青睐。

埙能在几经断代后重新得到发展,最重要的还是现今对它有了较为适合的改良与明晰的格范。(1)对其进行形制的改变。埙为闭管边棱吹奏乐器,早期埙复兴时大多为6 孔埙,传统的陶埙能够顺畅地吹奏音符,诠释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音阶以及部分民歌,但是不论在音域还是音量方面都有较大不足,难以在更大的作品中应用。在音量与音响效果方面张驷老师提出可以将陶埙的内腔改进,使其形成双腔、三腔、四腔等结构,以此来增加腔内边棱和曲面迂回,在增加音量的同时也增加了指孔设置空间,实现音量与音域的双重扩展;音准方面“陆式掏膛托底式简易制埙法”对此有明确阐释,在其格范的制埙九步歌诀中有三步都是不同方面的调孔定音,这显示出了如今对陶埙音准的重视,也为其能够与其他乐器合作奠定坚实基础。(2)对其外观进行改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越发重视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而十分具有文化底蕴的埙类乐器在匠人们的手中紧跟这一时代潮流,在外形与内涵增价方面有十分不俗的表现。

综上所述,现今对埙这样乐器的复兴仍处在初期的探索阶段,各类制埙的传承人也都在制埙途中不断实践,将现今科技发展与传统制埙优点相结合,在保持传统中不断创新,将埙这类乐器带向更广阔的舞台。

二、埙类的分支发展——以牛头埙为例

牛头埙,也称其为“哇呜”“泥萧”,是一种用质地紧实、黏合性强的黄泥制作的,广泛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乐器。由于此地区的各民族一直处于杂居状态,这种状态带来了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上的交汇融合。正是在交融之中人们受到各种文化的启发,根据古代“埙”的基本原理,在本民族的民间自娱乐器“泥哇呜”的基础上,发展成这种民族乐器新星。

(一)基本构造

在史书上提到“古埙其形大如鹅蛋,形如秤锤,上尖下平中空。顶上一孔为吹口。前面四孔,后面三孔”。现今的牛头埙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艺术集成编辑部的冯会耘与现代制埙艺人杨达吾德两位老师的不断探索下得到创新与发展。近年来杨老师对牛头埙的发展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探索,在音量、音乐、表现力方面让牛头埙有了较大发展。针对埙类这种闭口吹奏乐器,增加音量最实质的方式就是扩大乐器体积(体积扩大后虽然吹奏难度增加,但是乐器内气柱的延长能有效增加音量),“就现在常用的高音、中音、低音三种牛头埙而言,其体积均已超过了古籍中描述的鹅蛋大小从而解决了音量问题”。而在音域方面,依托于形制的扩大将以往常用的四孔增加到了十孔。

在乐器现今的发展过程中音量与音域的变化体现广泛,如现今出现的转调筝、三腔陶笛等乐器都属于这一演化范畴。现在这种变化已较为常见,其显现于少数民族民间乐器发展之中依然是让我们极为欣喜的,这说明了民族乐器在这样一个文化趋近统一的背景之下依然富有顽强生命力以及深厚的发展潜力,能够根植于少数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开出新花。

(二)演奏技巧

牛头埙常见为十孔,分别在正反两面。正面开八孔,分两排排列于埙体之上,开孔大小不一,一般近于吹孔处较大而后依次递减。按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顺序从上至下依次排列;背面为两个按孔,右肩的按孔通常较大且用右手拇指控制,左肩的按孔通常较小且用左手拇指控制。吹奏时将牛头埙的双角轻置于双手虎口之上,手指放松、自然弯曲,指尖发力使指腹以均等力度覆盖按孔。

与其他靠边棱音发声的乐器(竹笛、萧等)相比,牛头埙吹奏时以上嘴唇贴于吹孔处,下嘴唇离开并将气柱送入埙腔之中,与前者的下嘴唇贴吹孔有明显不同。所以在吹奏的技巧上也略有不同,吹奏牛头埙要求两唇向中间集中聚拢气流,上颚抬起创造口腔空间。

(三)声音音色

牛头埙制作简单,在制作中牛头埙采用黏合力强、结实耐用的黄胶泥为原料,禁用拉胚方式而采用合模工艺纯手工制作,定型后静置阴干,不用烧制。音色醇厚,带着厚重、哀伤、悲凄的情感。

在原料方面牛头埙与传统用陶土制作的埙呈现出了明显不同。宁夏回族自治区大部分地处我国黄土高原之上,黄土高原胶土在河边,所以人民就地取材,更倾向于用这种原材料。在制作方面,纯手工的合模工艺使其埙壁较为厚重,自然阴干未经烧制的埙壁密度较低,这些都使气柱进入冲击埙壁产生的声音更加厚重、低沉。这种低沉也与我国南方的婉转悠扬民歌、小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地域特色。

而这种音乐风格的改变并不是单单的巧合。在研究六盘山地区的漫花儿时我们发现其多采用角调式和羽调式交替进行,这两种调式均带有一丝暗淡与悲伤的情绪特点,结合演唱时自然流露的伤感情绪,将漫花儿的哀伤与暗淡明晰地呈现于听觉之中。由此来看带有明显低沉、厚重、悲壮情绪色彩的牛头埙音色应是结合当地人民喜好演变而来。

三、结语

改革开放已历经四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在文化发展方面我们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越发发现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音乐较语言来讲有更强的“保守性”,我国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更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展现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玄鸟牛头音量
测测你的“音量值”
先割牛头后砸瓮
挂牛头卖马肉
先割牛头后砸瓮
请放心地扭大音量看电影听音乐吧!Mclntosh Sonus Faber家庭影院套装
玄鸟“燕子”原型探究
玄鸟(七绝)
老牛和老牛头
细火慢炖增加音量调节级数
读《诗经?商颂?玄鸟》神话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