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秦风》文献综述

2021-11-12

名家名作 2021年2期
关键词:秦风风俗诗经

史 楠

《诗经·秦风》是研究先秦时期民族风貌的文学资料。古人解诗不出《毛诗序》所建立的经学体系范围,宋儒与明清两代的学者虽有所突破,但对诗歌主旨的阐释仍不自觉向《毛诗序》靠拢。宋人最早开始突破《毛诗序》建立的体系,从对诗歌创作年代的考辨与诗中反映出的风俗两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明清学者则是侧重对《秦风》各篇风格的研究。今人对《诗经·秦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本分析与风俗文化分析两方面,也都颇有成果。今天要对《诗经·秦风》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对古今学者有关《诗经·秦风》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十分有必要,以期找到突破口。

一、古人解经

“传统《秦风》研究命题,基本由《毛诗序》所创立。”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介绍本篇的内容与意旨。如《毛诗》在《秦风》每一篇下都有阐释,是为《毛诗·秦风序》。《毛诗序》鲜明地体现出作者对周礼的极力维护。作者将每一篇诗都和具体的历史人物一一对号入座,借“人物”言行对其或赞或讽,从而表达自己维护正统周礼的立场。如认为《车邻》一篇中寺人传令、君臣赏乐等场面之所以能够入诗,是因为秦仲始大,已能主动向周礼靠拢。《驷驖》是一首田猎诗,原文中并未出现明确的君主或臣子名姓,而《毛诗序》认为《驷驖》所记为得到周王室封侯后的秦襄公打猎之盛事,认为顺时打猎、锻炼士卒武力正是学习周礼的体现。《毛诗序》解诗,为维护社会政治秩序,将《秦风》诗歌中出现或隐藏起来的人物落在先秦君主实处,或赞或讽,定论无含混空间,有失客观。尽管如此,但后人解经,仍然承袭这一主旨解诗。

至宋代,朱熹以《诗经》为阐发理学的媒介,认为读《诗》应“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他希望人们能够从《诗》中体悟天理,从而抑制人欲。对《秦风》的阐释也出自这一思想。朱熹研读《秦风》章句,故而对《毛诗·秦风序》中记载的《秦风》的每一篇章的创作年代产生了怀疑。朱熹首先怀疑《秦风·车邻》不作于秦仲时期,而是周,作于王为秦的实际管理者赏赐“君”的封号之时,在秦仲大夫之后。此外朱熹的创见还在于将诗歌与风俗相结合,认为正是秦人常年与戎狄交战,故而悯人皆崇尚气力,不惧生死,因此《秦风·小戎》中的女子送爱人上战场没有其他地区的依依惜别,这种尚武的风气在《秦风·无衣》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汉人解《诗》太过功利,旨在美刺教化,而朱熹《诗集传》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汉代桎梏,旨在以《诗》发理,具有求实精神。其后从元代始奉《诗集传》为圭臬,《诗集传》逐渐变成应试工具,使得士子无法领会其精髓。

此后,明清两代学者解释多受制于前人珠玉,解《秦风》时依旧将之与具体史实对应。明清两代解诗作品中,清代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最为高妙。作者解《诗经》注重文本自身的美学品鉴,多有名解。《秦风·驷驖》一篇,《毛诗序》认为旨在赞美秦襄公能够学习周礼,依据礼仪规定进行田猎活动,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并未将这一盛事归于秦国某一君主身上,而是明白指出此诗之旨无关礼仪,仅是“美田猎之盛”,打破了《毛诗序》建立的诗学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方玉润解诗的总论主旨仍是遵循美刺传统,但他对具体篇章的分析往往能够不囿于旧说,就诗论诗,是其大突破之处。

古人解诗,尽管侧重略有不同,但仍与《毛诗序》一脉相承。内因在两方面:一方面,《毛诗序》是历代解诗的儒家经典,古之学者不可不读,因此不自觉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中,在自己阐释时流露出来。另一方面,儒者秉承着已经完全内化于心的道义,一意将诗歌主旨向教导民众的方面导引,维护社会秩序,劝人向善。至于近代,随着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各种文学研究方法出现,学者解读诗也越来越回归文学本位,或者进行跨文化研究,《诗经·秦风》的研究风貌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可喜风貌。

二、今人阐释:风俗文化分析与文本分析

今人解读《诗经·秦风》,重点有二:一是研究诗篇中展现出的风俗文化,但不限于诗篇中呈现的尚武精神、生死价值观念、婚礼文化、两种风俗的碰撞以及对周代礼乐文化的学习与继承;二是学者打破经学桎梏后回归文学本位,对《秦风》的阐释重在文本欣赏与主旨考辨。此外,随着历史断代的不断精准、严密与出土文献的资料帮助,学者对《诗经·秦风》还进行了文献基础范围层面的研究与创作年代的考证。

学者对《诗经·秦风》风俗文化研究的成果中,尚武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分析构成《诗经·秦风》研究的主要方面。学者或从战车、战歌与战备三方面分析秦人“威武张扬”的精神风貌,或从文学与史学的交叉缝隙中探究秦人尚武风貌的成因:“秦人长期与戎族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渐习得戎狄人好战、有血性、不拘小节的风俗”,同时,“性喜掠杀的戎人对于具有强烈‘生存意志’的秦人来说恰好起到了疫苗的作用”。《秦风》中不只有文化的融合,还有周秦文化的冲突,周礼与戎俗之间拉锯般的彼此消长过程。文化的融合与对抗冲突加深了《秦风》的研究深度。学者们还注意到《秦风》中的“车舆、马政、燕礼、田狩、朝觐、聘问、丧葬、饮食等礼仪”制度,打开了学者研究的新视野。

对《诗经·秦风》的文本分析主要集中在文本欣赏与主旨考辨上,对《秦风》文本的分析集中在《蒹葭》一篇上。《秦风·蒹葭》意象邈远、思绪绵长、兴象朦胧,故而古之学者就对其有各种猜测,或对“在水一方”之人的性别作猜测,或认为“伊人”是能者贤才的象征,是为求贤诗。今之学者解读《蒹葭》,从郭沫若将《蒹葭》解读为爱情诗开始。

此外得益于出土文献的增多,学者对《诗经·秦风》进行了文献基础范围层面的研究。王晓平对日本京都市藏唐抄本《毛诗正义秦风残卷》进行了研究;郝士宏将新出楚简与传世毛诗中《秦风》异文做了考证。此外学者邵炳军对《秦风》的创作年代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对《秦风》诗篇创作年代的考证是研究缺口,但考证研究工作繁杂且资料缺乏严重,难度极大。

古代学者阐释《诗经·秦风》以《毛诗序》为滥觞,《毛诗序》建立的解诗体系一直延续到明清,宋代学者最先开始突破《毛诗序》,怀疑诗篇的创作年代,并将诗歌与民风民俗对照。清代学者开始从诗篇自身风格视角分析诗歌。今之学者对《秦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诗歌内涵进行新的探索与阐释、中原与戎狄两种风俗之交融、文化心理的分析。

《诗经·秦风》数量不多,只有十篇,其中包含的元素也有限,对诗歌内容的研究学者们已经研究倍细。进入21 世纪以来,跨学科研究成为潮流,文学与心理学、与历史、与社会学的交流越来越紧密。现今对《诗经·秦风》的研究着力点也应如是,将《秦风》置于不同的文化视野下,《秦风》研究会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

秦风风俗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深宫囚爱
转校生秦风
生日礼物
巧用《诗经》解难题
跟踪导练(四)4
抓住他的鞋带站起来
《诗经》掇药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