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城市全面引导绿色包装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11-12彭旵生潘月琴桐城市委办公室

安徽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绿色企业

文/彭旵生 潘月琴(桐城市委办公室)

桐城市作为全国闻名的“塑料之乡”,绿色包装产业是两大首位产业之一。历经30 多年的快速发展,绿色包装产业已经成为桐城市就业规模最大、带动群众致富能力最强、财税贡献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2020 年,桐城市绿色包装产业产值228 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41%。近年来,桐城市委、市政府积极主动谋划,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引导绿色包装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多措并举促进绿色包装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取得了积极成效。桐城市先后荣获“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包装优秀产业基地”称号。全市拥有绿色包装企业3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达147 家。

一、政府主动早谋划

1.加强规划引领

桐城市出台了《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包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并成立高规格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落实产业链“链长制”,通过强化龙头带动、加大行业引导、实施招大引强、开展暖企服务等方式,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带动性突出的龙头和骨干企业,促进桐城市绿色包装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双新产业园区,推进南部重镇包装产业融合,围绕产业链招大引强。加快推进双新产业园20 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塑料机械设备园区、工业固废循环产业园建设,积极完善塑包产品检验检测和展销中心、原辅材料集散平台、人才与科技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2.建立激励机制

加强政策扶持,完善政府扶持和奖励机制。桐城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打造实业强市着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文都英才”五大行动计划打造聚集高地的意见》《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桐城市扶持产业发展“1+3+8”政策体系的通知》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升工艺装备,重点发展绿色化、可循环、可复用、高性能、多功能性包装材料,推行绿色生产。用足用活有关优惠政策,在税收、规费、资源、信贷、贴息、补贴等方面,对质量提升成效显著的塑包企业给予政策扶持。

3.搭建发展平台

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做大做强绿色包装产业,推动由低端的日用消费品向高端、环保、可降解的工业消费品成功转型。瞄准行业标准,打造绿色包装产业集群,积极推动绿色包装产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后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桐城(新渡)塑料包装机械暨绿色环保新材料展销会,开展降解新材料论坛交流2场。依托国家高分子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西安理工大学和江南大学校地合作平台,严格控制落后产能与项目,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4.突出环境治理

以双新工业园区及新渡镇、双港镇等地塑料包装印刷企业集群为重点,采取专题培训、上门宣传、政企共建、聘请环保管家入企帮扶等形式,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等活动,引导企业自觉守法。严格项目准入,坚决执行包装产业环境准入指导意见,实施挥发性有机物(VOCs)总量控制,严控新增VOCs 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环境准入门槛,用最严格的技术、环保、安全标准倒逼低效落后产能退出。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对主动关闭或搬迁、符合用地条件企业的新项目,优先供应建设需要的土地指标。加大对塑料购物袋、农膜等塑料制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加强对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重点场所销售、使用塑料制品的监督检查。2017—2020 年,全市立案查处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塑料制品等违法违规行为案件112 件,其中2020 年立案查处15 件,罚没款48.53 万元。

二、企业自主抢升级

1.建立产学研合作

桐城市坚持以首位产业为主导,全面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企业技术难题与成果需求深耕细作,搭建合作平台,支持绿色包装众多骨干企业与合肥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江南大学等全国10 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有力促进了绿色包装企业做大做强。截至目前,全市绿色包装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0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 家、省高新技术企业42 家,拥有国家高分子检测中心、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海峡创业孵化器、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多个创新平台。

2.品牌带动产业发展

桐城市以机电装备、绿色包装两个首位产业和包装印刷等7 大产业集群为重点,依托4 个省商标品牌基地,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引导驰名商标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辐射力。截至目前,全市绿色包装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 件、安徽省著名商标9 件、安徽省名牌产品3 个,210 家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安徽金田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双向拉伸聚酰胺(BOPA)薄膜的制造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9 年实现营业收入38 亿元,税收9171 万元,是桐城市绿色包装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通过发挥该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加速了全市绿色包装从“铺天盖地”到“顶天立地”的量级提升和质的扩张。

3.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企业应用先进智能化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培育有利于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的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塑料包装印刷产品迭代更新升级。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以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建立设计、制造、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机制,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大力推广集协同制造、虚拟制造及网络化制造等为一体的先进制造模式,构造智能包装生态链。鼓励推广使用低VOCs 排放的生产工艺、设备,重点推进低(无)VOCs 含量绿色原辅材料的使用,推广柔印等低(无)VOCs 印刷包装工艺和无溶剂、水性胶黏剂等环境友好型复合技术应用;鼓励企业使用先进治理技术,重点支持VOCs治理设施的建设及更新改造。

三、示范带动促创新

1.强化示范带动

桐城市重点围绕《关于促进包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要求,强链、延链、补链,加快建设生物基降解新材料基地,致力打造中国绿色包装创新试验区。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中小企业成长三大计划,支持企业做优做强。鼓励困难企业去产能、去库存、盘活低效用地,采取联合、并购、控股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大力实施“三品”工程,重点发展绿色化、可循环、可复用、高性能、多功能性包装材料,应用高阻隔、选择透过、环境感知以及宽幅制备等新技术提升品质,重点培植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2.推动产业集聚

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开展兼并重组及投资合作,加快资源整合,培育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包装产业集群,紧扣产业发展方向,做好“顶层设计”,编制全市绿色包装产业“十四五”规划。聚焦南部新城空间布局,推进双新产业园、新渡镇、双港镇包装产业融合,打造产业示范集群。围绕“产业链”招大引强,积极培育新动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推动要素集聚。

3.提升创新能力

全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牵头组建包装产业领域创新平台,突破绿色包装、安全包装、智能包装领域的关键技术,促进重大科技成果的孵化、应用与推广,充分发挥中国包装联合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行业引领与行业科技资源整合能力。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江南大学与双港镇软包装产学研基地、西安理工大学与双新产业园印刷包装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发挥新渡镇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示范镇、中国塑料包装生产基地示范引领作用,支持该镇与西安理工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大中小企业加入转型升级行列,通过技术创新、产品革新、品牌推广,推动绿色包装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目前,绿色包装工业已经成为新渡镇支柱产业,全镇拥有各类绿色包装企业达1300 余家。

四、政策扶持强产业

1.优化资源配置

桐城市政府设立了包装产业专项发展资金2000 万元,重点支持包装产业转型升级、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对符合要求的重大项目,优先保障土地、水电气等要素供给。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符合包装产业发展需求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服务体系和各类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桐城工匠”培育计划,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培养覆盖各层级技能人才,形成人才共育共享机制。

2.注重行业指导

引导行业协会建立产业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行业自律。积极争取中国包装联合会及其专业委员会的行业支持,加强与其他省市行业协会的沟通和交流。大力度开展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开展“质量保障联盟”。搭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为产业提升改造工程建言献策。支持行业组织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包装品牌的培育与推广。继续办好桐城机械原辅料展览会,提升行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激发塑包企业内生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全市绿色包装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

3.强化市场整治

制定出台了桐城市塑料制品市场监管整治方案,大力禁止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25 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 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对全市塑料制品生产企业进行一次摸底,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严格执法办案,加强产品质量抽检,严厉查处违规生产销售超薄塑料袋和农用地膜、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等行为。积极配合上级环保等部门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形成监管合力,全面促进全市绿色包装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绿色企业
节俭绿色
企业
绿色低碳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绿色环保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