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科技元素 赋能现代种业
——对濉溪县小麦种业发展现状的几点思考
2021-11-12梁廷春郑显军濉溪县科技局
文/梁廷春 郑显军(濉溪县科技局)
一、濉溪县小麦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发展的基础条件
(1)气候土壤条件适宜。濉溪县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土壤肥沃,土地平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交替明显。大多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2~21℃,年降水量为852.4 mm,多集中分布在5—9 月份,无霜期为120~160 天,可以满足两年三熟作物生长的需要,非常适合小麦种植。
(2)小麦种业区域优势。濉溪县区域内常年种植小麦200 多万亩,是全国重点产粮大县,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0 万亩以上,产量120 多万吨,其中小麦制种面积45 万亩,各类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大量掌握技术的农民为种子繁育提供保证。全县有种子繁育及种子代加工企业18 家,生产的良种除满足本地需求外,主要销往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省份,全县以泗永路沿线为主线,建立了50 万亩标准化“良繁带”,正在打造全省良种生产大县和国家优势农作物制种基地。
(3)农机化率显著提升。全县农机设备配套较完善,适宜大型农机具开展作业,种子生产企业拥有大型烘干设备,生产、加工机械设备,能够满足小麦制种需求。截至2021 年上半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30 万千瓦,其中拖拉机数量达9.2 万台,联合收割机数量达9.5 万台。农机装备结构与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7%。
(4)基地建设标准提升。全县共投放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9.92 亿元,其中财政资金9.3 亿元,新型经营主体自主投入0.62 亿元,共建设高标准农田129.7 万亩,其中高标准制种田面积实现全覆盖。基地内有灌溉排涝、电力、隔离沟、隔离林带等完善的设施,田间生产道路通畅。全县大型烘干设备、生产、加工机械设备配套齐全,能够满足小麦制种需求。全县建有稳定的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点3个,面积约6 万m。
(5)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经过多年的发展,濉溪县小麦种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产业园拥有种子企业十余家,建立科企联盟等育种研发平台,形成种子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社会化服务一条龙,制种产业链逐步完善。同时,依托小麦制种产业,围绕“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县域内延伸拓展产业链条,优化了全县种子产业布局。
2.发展现状
(1)政策支持奠定了坚实基础。濉溪县编制了《濉溪县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发展规划(2021—2025 年)》,全县计划总投资6774 万元,其中2021 年已落实总投资2258 万元,用于制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基地监管能力提升、新品种科技实验示范等。同时,引导企业投入2613.36 万元,用于改善生产、加工、仓储条件等。实施新品种保护政策,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套牌侵权行为。连续开展“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专项行动”,有效保护了品种权人权益,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力度不断强化。
(2)科技创新壮大了主体力量。近年来,在种业新政的激励下,企业的创新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正逐步成长为建设种业强县的“主力军”。目前,濉溪县有一定农作物规模的种子企业15 家,其中年产值5000 万元以上的4 家,均为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育种研发投入逐年加大,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彰显。目前,县十强种子企业年研发投入近2 亿元,占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2020 年,企业自育国审小麦品种达5 个,省级审核小麦品种达18 个。企业申请新品种权的数量超过科研教学单位。同时,企业兼并重组不断加快,种子研发、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升。
(3)品种创新储备了核心资源。“十三五”以来,濉溪县小麦新品种研发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显著。小麦选育并通过国家(省)审定的新品种7个,其中濉1216、濉1615、濉1309 等3 个品种通过国家小麦新品种审定。濉1309、柳麦618、柳麦716 等5 个品种通过省级小麦新品种审定。目前,全县小麦核心制种区常年稳定在45 万亩,年销售良种2.49 亿斤,年销售额4.98 亿元,种子质量合格率超过99%,为实现粮食生产“十七连增”和农民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小麦育种在黄淮海和华东地区形成比较优势,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
(4)人才集聚注入了源头活水。濉溪县在强化种业科技人才方面,采取“引、聘、培”三种模式,拓宽人才发展思路。目前,全县种业人才有208人,其中高、中级职称156 人。濉溪县科技局主动牵线搭桥,引进各种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永民、柳丰等骨干种子企业先后与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安徽省农科院、淮北师范大学、烟台市农科院、宿州市农科院、阜阳市农科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数十家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搭建创新平台,成立研发团队15 个,建立各类研发机构42 个,积极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科技特派员队伍不断扩大。带动育种人才、资源、设施向种子企业转移,提高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5)项目带动提供了不竭动力。“十三五”以来,濉溪县积极争取省市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等资金支持,围绕重点方向开展技术攻关。组织实施了“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高产抗倒春寒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濉1309 绿色丰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优质高产抗逆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小麦优质高产多抗小麦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等省市县20 多项种子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及平台建设项目,获取支持资金8200万元,取得专利53 项,选育出新品种18 个。
二、小麦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小麦种业竞争能力不够强
濉溪县小麦种业在安徽省的整体实力是较强的,但从全国范围看,濉溪县种业的综合实力不够强,优势不明显,新品种研发能力较弱,年销售能力在亿元以上的企业仅5 家,与其他地区的大型上市公司相比,有不小的差距。
2.小麦育种创新机制不够健全
小麦种业组织分布不够集中,研究课题和资金也较为分散,且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在重大种业科技成果研发方面,特别是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滞后,科研与生产脱节,没能及时把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技术优势、品种优势和产业优势。
3.小麦种业发展思路不够开阔
濉溪县种业主要以推广种植普通小麦为主,种子企业及育种机构将普通小麦的选育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而对特种用途小麦研究推广的较少,应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改变单一种植普通小麦为主的局面。
4.制种资金投入方式不够灵活
濉溪县种业资金大部分用到品种的推广和营销上,真正用于新品种研发的资金偏少,且资金来源单一。除政府引导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外,金融机构投入和社会资本支持较少,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
5.小麦育种引导监管不够有力
随着小麦种子市场不断扩大,有些企业甚至个人盲目扩张制种面积,但由于缺乏相应技术,造成了制种基地面积迅速扩大,加上落后的管理方式及制种方法,造成小麦品种品质下降,影响了小麦品种的质量,影响濉溪县种业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小麦种业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1.着力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引导资源整合,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树立创新发展目标,找准研发方向,开展选种育种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激励企业扩大投入,汇聚优势资源,拓展高校院所广泛合作,争取金融资金支持,吸纳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扩大育种基地建设,按照“共设、共享、共护、共赢”的原则,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稳产保供主体激励机制,全面升级基地建设水平。
2.着力提高品种研发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帮助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实验室等,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提升企业的科研实力。加大人才集聚力度,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和利用模式,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确保高端人才留得住、能创新。完善研发平台,通过开展产学研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优化创新资源,提高集成创新能力。
3.着力推动育种成果转化
突出企业在成果转化主体地位,在推动存量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的同时,激发增量创新成果产生和形成的内生动力。突出市场在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坚持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引导人才、项目、政策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聚焦关键技术需求和市场的潜在需求,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高效对接和供需平衡,不断释放和激发企业的创新潜能。健全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积极扶持、培育各类服务机构,建立产学研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探索建立统一的技术信息标准和技术转移服务规范,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