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

2021-11-12李红竹

名家名作 2021年11期
关键词:羌族传统音乐

李红竹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音乐文化传播广泛,传播速度日益加快,但是西方音乐的融入使得其他国家具有特色的音乐逐步取代我国现有的传统音乐。比如大部分的学生很小就开始了钢琴、小提琴和西方歌曲的学习,但是却不热衷于学习民族歌曲,很多学生甚至连自己民族的乐曲都知之甚少。面对西方国家音乐文化的冲击,我国需要加大对自身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视,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今天,想要加强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需要重视将民族本土的歌曲引入教育体系中,这是目前我国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一步。本文以此为研究点,围绕着羌族的传统音乐探讨羌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二、羌族传统音乐

羌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古老民族。从殷商出土的甲骨文来看,远在三千多年前就已有羌人活动的记载。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羌人的一支由我国西北部迁徙至岷江上游一带,与当地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发展形成了后来的羌族。今天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和绵阳市的北川等地。

羌族的传统音乐是流传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地区的音乐艺术,是羌族民族音乐文化的结晶。当下的羌族传统音乐分为劳动歌、山歌、风俗歌、酒歌四个类别。

(一)劳动歌

劳动歌(“直布勒热木”)是羌族人民在日常生产和劳动中所演唱的歌曲,按照分工不同曲调则不同,一般是直接配合劳动节奏和间接配合劳动节奏来演唱的劳动歌曲,一般节奏轻快,演唱形式多以独唱、齐唱和集体唱为主,是羌族由游牧转向农耕初期的产物,整体短小精悍、节奏鲜明,是伴随着劳动生产所形成的歌曲,一般常存在于羌族的村寨。

(二)山歌

山歌(“喔都惹木”)是节奏较为自由、旋律曲折的歌曲,包含了抒情的歌词。大部分是以四言固定格式为主,旋律多曲折,气息悠长,音调高亢悲昂,节奏平缓,通常采用独唱和对唱的方式。歌词内容是依据特定情境形成的,用于宣泄内心情感,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风俗歌

风俗歌(“祖惹木”)是羌族民俗中的歌曲,一般存在于婚丧嫁娶、喜庆节日、丧葬祭典等活动中。由于演唱的地区和场合不同,通常情况下是由特定的风俗活动形成的风俗歌曲,展现了各个地区的风俗概况。其是根据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和社会风貌演唱的风俗歌曲,一般又分为耍山调和祭山会歌。

耍山调是耍寨子时演唱的歌曲,该歌曲一般是民俗庆典活动中演唱的。这类歌曲一般是在端午节和特定节日所演唱的,人们沿着山路走街串巷演唱。通常情况下,是以坐唱的形式为主,歌声悠扬,并配合着古朴的舞步,节奏轻快。

祭山会歌通常运用于民间祭祀的民俗活动,一般来说男性青年会身着花衣裳,老人们也整齐着装,载歌载舞穿梭其中,节奏缓慢平稳,演唱形式严肃庄重,以边唱边跳、载歌载舞的方式进行。

(四)酒歌

酒歌是茂县、北川羌族对酒歌类民歌的俗称,该歌曲演唱形式都是在喜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歌曲的内容大部分是以歌颂本民族英雄事迹和赞美自然为主。歌功颂德这类歌曲题材在羌族地区极具有代表性,艺术上展现了较高的水准,歌曲旋律高亢奔放,时而古朴苍劲,时而节奏轻快,极富有感染力,演唱形式一般是独唱、重唱、合唱。

三、羌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由上述研究可知,羌族民间音乐日益丰富,而羌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能够有效落实本土音乐文化的开发,同时还能够推动羌族地区音乐的发展,并加大对传统音乐的普及,对推动本土音乐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确定传承人

羌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首先要明确传承人。由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羌族传统音乐本身的特点,很多羌族青少年对于民族音乐的接受程度不高,甚至一些羌族的民谣、民歌处于不断消失的状态,需要采取特定的措施来确定传承人,促进羌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加之羌族有语言无文字,所以在传承过程中都是以口口相传为主,同一首歌不同人演唱的风格样式都不同。所以需要在羌族建立起羌族音乐人、传承人的制度,并给予传承人相应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明确传承人的权益,使其在良好的条件下开展羌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二)修建传承教习所与博物馆

基于当前羌族音乐的传承现状可以修建传承教习所,羌族音乐在汶川地震之后虽然说有专门的传习所成立,提供了固定的场地,方便了乡族传承人进行交流,但是场地固定却缺少延展性,不利于羌族传统音乐在大范围内进行传承,所以可以建立艺术博物馆。尤其是借助现代网络数字化模式建立羌族音乐博物馆,有利于羌族音乐的传承。目前政府投资新建了大规模的羌族博物馆,很多与音乐相关的藏品中就包含了羌族音乐的乐器羌笛、羊皮鼓。在羌族数字博物馆建立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数字方面的采集,通过各类型博物馆的建立,来有效推动羌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

(三)组织有特色的节庆活动

羌族音乐想要传承,需要不断地开展富有特色的乡村音乐传承活动,最重要的是举办羌族文化和音乐传承节日,组织羌族节庆活动,充分挖掘羌族节日资源。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区域和羌族各地区聚集区域,要对地区文化艺术发展的价值进行探讨,并且开展歌舞比赛等,推动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可以开展艺术演出,使旅游的人群和学习羌族艺术的人群加入羌族艺术团,在各个地区和各个场合开展演出,不断增强羌族音乐的影响力。各级政府以及其他机构要组织羌族艺术团队,展开形式多样的演出活动,将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有效推动羌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

(四)建立羌族音乐文化传承和保护机构

基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可以在羌族地区建立起文化保护实验区,对于羌族文化的传承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主要内容,包括羌族的音乐,并明确具体实验区的建设和纲要的规定,推动保护与传承的研究。邀请更多的科研机构、文化机构和相关的研究人员,加强对于羌族文化音乐的传承、保护和研究,并且邀请专业人士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寻找羌族音乐保护的最佳方式,有效联动各地方政府和教育机关成立多个羌族音乐保护和研究机构,如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羌族文化保护发展促进会等。通过多个研究所的建立,促进羌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在保护区域建立过程中要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保护羌族的传统文化,正确处理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羌族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形式—民歌,这也是羌族的传统音乐,使得羌族的文化和历史得以传播。随着科技的发展,对羌族传统音乐的保护至关重要。但现如今在传承和保护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基于当前羌族传统音乐的类型,有效推动传统音乐的发扬,促进羌族民歌的传承和保护。

猜你喜欢

羌族传统音乐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老传统当传承
圣诞音乐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音乐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