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汉英隐喻翻译刍议
2021-11-12宋雪霜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宋雪霜/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一、隐喻的认知特点
隐喻作为修辞格进入人们的视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从1980年Lakoff和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以后,隐喻已不再被看作仅关注本体和喻体的简单修辞学手段了。作为思维方式,隐喻进入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从一个范畴域向另一个范畴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始发域一般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具体的范畴;目标域则通常是人们不熟悉的、抽象的范畴。用已知的始发域概念理解未知的目标域概念的过程,即是实现两个范畴间“跨域映射(cross-domain mapping)”的过程。
一种语言中的隐喻在另一种语言中能否被理解,源于操两种语言者的思维差异。源语与译入语的隐喻关系是否对应,关键看两者“映射”出来的特征对各自讲母语的人来说概念上是否一致。
英汉两种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负载了大量有关民族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历史政治等方面的独特内容。然而,“民族文化固然有相异的一面,也有相通的一面;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通常有一种‘可转换性’(Convertibility),这一特点使不同文化可以经过转换相互参照,以丰富对方文化。”
那么,在隐喻的英汉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两种语言的相异、相通之处?如何实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转换?
在英汉隐喻翻译中,将英语的喻体意象作为“始发域”,汉语中的喻体意象作为“目标域”,如果英语中的喻体意象“映射”到汉语译文的喻体中,使汉语读者得到与英语读者同样的认知,便达到了传递喻体意象的目标。因此,翻译的任务不但包括客观地反映隐喻结构,而且涉及喻体意象的再造。
众所周知,对语言现象进行归类是非常困难的。认知语言学对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都可从认知上充分解释,但不可能完全预测。语言是复杂的系统,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凡是复杂和开放的系统都无法完全预测。
二、英汉汉英隐喻翻译
对于隐喻翻译这样复杂的过程,精确分析非常困难,姑且分类如下:
(一)文化喻体意象基本相同
1、完全直译
语言承载着文化,不同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差异非常显著。英汉喻体只有在寓意基本相同时才能直接对应,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基本上是英汉文化基础物象共性的隐喻。如:
①Content is happiness.知足常乐
②The love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贪财是万恶之源
也有一些因为价值观相似而可以直接翻译的隐喻。如:
①A good friend is the sun in winter.好朋友是冬天的太阳。
②鸡同鸭讲:It’s like a chicken talking to a duck.这句广东俗语已经被英语国家认可和接受,而不必说I’m talking to a wall.
2、完全意译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喻体相同,似是而非,长期以来被人误以为佳译的隐喻。对于这类隐喻,最好采取意译:
①The dead hand of regulation can impinge on innovation.
Dead hand似乎是死亡之手,但英语的意义仅仅是阻止进步和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妨用“弊病”来解释。其含义为,制度本身的弊病会妨碍创新。
②To be a statesman,you need a thick skin.
“厚脸皮”在汉语中有明显的贬义。如果说“当政治家,你需要厚脸皮,”与本句“当政治家,你需要经得起批评”有出入。最好译成中性的“当政治家,脸皮太薄可不行。”
(二)文化喻体缺失
1、介绍性直译
历史上,各种语言之间的借用和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常态。它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开拓了人们的思维,使文化交流愈加便利。在中国,翻译家们运用直译的方法,将英语隐喻直接介绍到汉语中来,使英语的隐喻喻体成为汉语语言的一部分。尤其在年轻人当中,以下的表达方式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日常语言,如:Mr.White/Black(白马/黑马王子)。
直译对于读者需要一定的理解过程。但如果稍加解释就能成功实现“映射”,还是以直译为好。如:
①In England and France he was the square peg in the round role.
在英国和法国时,他(斯特里克兰德)可谓是个不适应社会的人,是“圆孔里插了个方塞子。”
②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Like the dog that bit Lu Tung-pin—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2、介绍性意译
当然,大部分的文化喻体缺失还是不能直译的。因为概念不同,直译会使中国读者非常迷惑,如:
①The ship plows the sea.
Plow的意象是船翻起浪花,像犁铧犁地一样。应该翻译成汉语的“乘风破浪”,而不可能是“船在犁海”。
②狗眼看人低
在西方人看来,狗忠实可靠,优秀杰出。无法实现转换,姑且译成:Act like a snob.
(三)文化喻体产生歧义
1、变通性直译
随着英汉语言的发展变化,有些意象难以言传的隐喻也可以找到比较合适的翻译方法,甚至可以保持两种语言喻体上的非常接近。如:
①His new book is for the birds.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书没什么价值。但是,直译成“他的书是给鸟看的”,意义仍比较欠缺。可译为流行语“他的书只能给菜鸟们看看”。
②Oh,that’s not my cup of tea.
英语用“哦,那杯茶不是我的”表示“那不对我的胃口”。而现在的年轻人一般用“哦,那不是我的菜”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2、变通性意译
有些英语隐喻,虽然喻体在汉语会产生歧义,但仅仅文化意象不同,只要更改其中的概念性词语,即可实现两种语言上的关联对接。如:
①听起来有凡尔赛的意味哦。
凡尔赛是最近的热词,但是和法国凡尔赛宫完全无关。可以翻译成:It sounds like you’re humblebragging.这个词是美国已故作家Harris Whittels的创造,意思是以一种转弯抹角的方式让别人知道你的生活有多精彩。
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主席的这句科学论断很容易被直译为Green mountains and clear water are equal to mountains of gold and silver,但mountain的隐喻含义是“大量的,积压的物品”,与汉语金山银山意义上有很大出入。因此,中央编译局给出了另外的版本:“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十九大报告的英文版也采用了这一译法。
三、结语
在英汉隐喻的翻译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转换直译和意译,最终达到准确传递喻体意象的目标。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提到,隐喻的目的有两个: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在英汉隐喻翻译的过程中,只满足认知上的意义是不够的。作为译者,一定要尽可能地在认知准确的基础上去满足审美需求,用恰当的语言把英语喻体的文化内涵比较确切地再造出来,达到意象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