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员工心理健康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

2021-11-12杜宝更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21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互联网+培训

杜宝更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人力资源部,山东东营 25700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和跨越式发展,其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生产技术进步、管理效率提升和组织体系变革。

与此同时,“互联网+”对企业生产方式、社会信息传播和舆论媒体环境造成较大冲击,导致员工受到心理健康危害的风险相应增加,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安全生产带来更大挑战。本文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系统分析员工心理健康面临的新风险,并提出针对性措施。

1 “互联网+”背景下员工心理健康风险分析

1.1 技术变革给企业安全生产和员工心理健康带来新挑战

1.1.1

工作挑战性上升,导致焦虑、恐慌心理

“互联网+”时代,技术创新主体范围扩大、创新载体更加开源,生产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大幅缩短,员工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同时,企业体制机制改革频次加快,对员工适应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经统计,某油田企业近年辞职人员中,继续深造、求学人员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巨大的学习压力和激烈的观念冲突,容易使员工产生恐慌、畏惧,承受较大心理压力。

此外,如果员工压力不能得到有效疏解,可能陷入逆反改革、拒绝改变的恶性循环,转化为安于现状、工作倦怠,增加安全生产风险。

1.1.2

职业丧失风险上升,滋生消极、悲观情绪

生产信息化建设推动企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对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关系和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从企业内部微观角度看,企业组织架构和用工方式趋于灵活化、市场化,员工岗位稳定性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从行业中观层面看,以自动化技术代替简单人工劳动是技术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劳动生产效率提升势必导致用工需求降低;从人力资源市场宏观视野看,适应生产信息化需求的高端技术人才仍然紧缺,易被自动化技术所替代的低层次劳动力不断存续,且两者之间受限于能力需求差异难以有效流动,两个层面的供需矛盾均呈加剧态势。

技术革新带来的失业风险,不为个体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左右,容易使员工丧失工作斗志,产生悲观情绪和无力感。

1.1.3

工作方式深刻变革,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隐性增加

随着各类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使用,“痕迹留存”“限时办理”等刚性约束、“业绩排行榜”“工作量抢单”等竞争性任务分配方式,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饱和度;互联网远程办公技术的广泛使用,变相延长了劳动时间。经统计,胜利油田人均使用互联网工作群组、各类手机端工作APP数量均达到3个以上,员工之间沟通方式更机械,压抑的人际环境易激发孤独等负面心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也导致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向业余生活蔓延,增加了员工受到心理伤害的风险。

1.2 “信息爆炸”对员工意识形态领域造成新冲击

1.2.1

网络信息内容驳杂,导致价值偏离和行为失范

“互联网+”背景下,呈“爆炸式”增长的海量信息充斥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互联网所营造的信息环境思想多元化、价值无主导,信息数据的可信度、权威性参差不齐。同时,随着信息传播更加国际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全球媒体话语权,大力鼓吹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尽力夸大甚至扭曲国内在一些领域的不足与失误。如果员工不能坚定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就极容易在“伪信息”的潮流中迷失理想信念、丧失价值判断,甚至导致思想防线和精神信仰的彻底崩塌。

1.2.2

“信息茧房”效应突出,加剧视野局限和极端心态

互联网背景下,基于用户特点的定制化信息推送技术,通过对个人偏好的持续强化,使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日益变窄,深陷“信息茧房”之中。员工长期被动地接受信息,关注点局限在单一领域,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性格变得独立、孤僻,甚至与社会和时代脱节。此外,“信息茧房”使得同类同质群体之间,信息传播速度快、认同度高,具有自动排他性,变相加剧了部分群体极端化和企业内部价值观离散化,导致员工对企业信任感、满意度降低,不利于员工全面成长与集体和谐发展。

1.3 “大众传媒”为人企交互环境带来新矛盾

1.3.1

网络言论渠道更加自由,加剧员工认知和心理失衡

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快速兴起,形成了开放、多元、自由的“大众传媒”公共舆论环境。在虚拟空间里,人们可以摆脱现实中社会舆论、道德信念等束缚,将生活中积攒的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折射放大、肆意宣泄,从而造成“现实-虚拟”双重人格,导致思想偏激、消极厌世。同时,部分网络媒体盲目追逐言语极端化、内容离奇化,以片面偏激的立场、危言耸听的观点吸引眼球,导致假象淹没真相,造成公众认知偏离。

1.3.2

人企沟通渠道更加多元,员工心理干预难度增加

随着网络媒体快速兴起,员工获取信息的来源更多、时效更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导的企业文化传播方式受到冲击。同时,网络媒体搭建了员工与企业自由对话和平等交流的平台,以宣讲教育为载体、以集体人格为受众的单向思想灌输已行不通。如果企业仍然依赖传统路径,仅靠制度垄断话语权,将无法有效介入员工思想,甚至失去员工的信任。

2 “互联网+”背景下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策略

2.1 持续强化党建引领,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员工在驳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发生价值观偏离、意识形态扭曲的风险增加,是“互联网+”背景导致员工心理健康受损的深层次矛盾和根本性原因。

2.1.1

发挥主流媒体旗帜阵地作用,唱响“主旋律”

企业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新闻来源稳定、代表官方权威、员工群体关注度高等优势,不断加强发出正面声音的力度、速度和可信度,从源头上阻断负面能量的聚集传播;要借助互联网手段,丰富内容、创新载体,以更加适合员工口味、更加聚焦员工关切、更加满足员工价值需求的编排和设计,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营造正面积极的舆论氛围,潜移默化地改造员工价值观念、凝聚企业文化共识。

2.1.2

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筑牢“防火墙”

企业党组织要定期开展内部自查自纠,排查清除潜在风险和隐蔽流毒,把党组织建成政治坚强、组织严密的坚固堡垒;要健全监督监控机制,及时探溯“杂音”源头,坚决清除网络“噪音”,确保企业网络空间天朗气清;要利用好信息化工具,掌握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增强与员工群众紧密联系,提升负面舆论干预处置能力,及时解决好苗头和倾向性问题,保护员工远离网络负能量的侵袭和伤害。

2.1.3

发挥党员联系群众作用,织密“联系网”

作为企业先锋模范的代表,党员干部必须旗帜鲜明地拥护党的领导和国家政策,态度坚决地支持企业战略部署和改革举措,做好践行主流价值观的示范员;要深入员工群众工作生活,扎实开展一人一事思想政治工作,跟踪员工队伍思想动态,帮员工排忧解难、解疑释惑;要顺应“大众媒体”时代潮流,主动开立员工舆论交流平台,积极引导员工坦诚沟通、合理宣泄,在争鸣中达成思想共识,营造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实现企业网络舆论阵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

2.2 强化针对性培训,提高员工履职和适应变革能力

员工工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无法适应企业生产信息化带来的工作环境剧烈变化,是“互联网+”背景下员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2.2.1

准对接员工需求,找准培训突破方向

企业要抓好形势任务培训,帮助员工准确把握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特点,坚定勇往直前、奋勇拼搏的意志信念,增强提升技能、拥护企业的思想认同。要抓好综合能力培训,提升全员信息化技术应用和处理复杂数据能力,顺应生产技术变革和“数据爆炸”环境;提升员工心理抗压和自我疏导能力,确保员工在高强度工作中保持身心健康;提升员工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和职业层次的纵向跃迁。

此外,企业还要抓好转岗分流培训,在发生重大体制调整或用工需求大幅下降时,充分立足内部实施分流转岗;确需裁员的,应协助员工寻找外部同质化岗位,或提前开展普适性岗位技能培训,尽可能帮助员工延续职业生涯,从根本上解除员工后顾之忧。

2.2.2

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培训管理模式

企业可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丰富培训的载体与平台。建立线上员工培训平台,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培训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时效性;创新开展交互式、菜单式培训,增强员工的参与感,准确定位员工关注热点和培训需求,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健全培训的反馈和激励体系,通过对员工培训选择和浏览习惯的深入分析,更加精准地掌握员工喜好,进而改进培训课程结构安排。

近年来,某油田企业大力推动生产信息化建设,油气生产一线用工需求减少30%以上,为保证员工岗位稳定,统一组织转岗培训39 000人次,实施内部优化盘活10 000余人,利用外部市场安置富余人员近20 000人,将用工富余矛盾转化为人力资源创效优势,有效解除了员工对生产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恐慌和担忧;同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采取全员轮训方式,差异化开展信息化技能提升培训,引导员工顺应潮流、抢占先机,提升员工队伍整体技能水平。在各类满意度调查中,员工对信息化技术应用和企业改革措施的认同度和满意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2.3 引入员工援助计划,加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

对员工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是保护员工心理健康的最直接手段。员工援助计划(EAP)已被证明是一种非常经济有效的员工心理培训和疏导管理方案。

2.3.1

长短搭配、动静相宜,定制多元化EAP方案

EAP根据实施跨度可分为长期、短期,按照实施方式可分为培训讲座和个体咨询。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量身定制EAP方案。

企业可以凭借传统优势平台,建立常态化的EAP普及课堂,让员工了解EAP的内容、树立心理健康保护意识、增强接受心理援助的意愿。在企业主页开设“胜利心田”专栏,并将EAP培训纳入部分常规培训计划,把EAP理念和工具送到员工身边,把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关口前移,让员工学会自我判断、自我调适,提升心理创伤自愈能力。

同时,企业应该根据员工心理健康风险评估情况,及时开设阶段性、周期性心理咨询窗口。某油田注重在企业进行改革调整、突发负面影响事件等特殊敏感时期,在子女升学、逢年过节等关键时期,针对海上平台、国际外部市场、边远站库值守等环境封闭、条件艰苦、心理健康风险高的单位和群体,强化EAP服务的力度和方式,增强员工心理辅导的针对性、时效性。

2.3.2

专兼结合、内外联动,增强EAP服务力量

心理咨询工作专业性很强,咨询师的能力直接决定EAP的最终效果,企业在聘请外部专业服务团队的基础上,应挖掘资源潜力,增强EAP服务力量。

某油田企业在培训管理机构专门组建了心理援助专业化团队,并推动“知心辅导员”百人培养计划,以少量专职心理咨询师为核心,带领一批经过EAP理论武装的兼职“心理辅导员”,充分发挥企业内部队伍熟悉企业情况、知晓员工需求的本土优势,有机地将EAP理念和工具与企业本土化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EAP工作机动性、灵活性。

此外,企业还可以探索同行业企业间共建共享。实施EAP需要投入必要的硬件和阵地建设,盲目追求“高大上”会造成资源闲置、成本浪费,仅局限于“基础装修”又很难切实发挥环境氛围的营造效果。同行业企业市场环境相近、战略目标相似、问题矛盾相通,可以采取硬件共同建设、资源共同使用、项目共同开展的方式实现共建共享,降低企业实施EAP的经济成本,提高投入回报预期。

3 结语

“互联网+”是企业必须顺应的时代潮流,也是应该主动拥抱的技术革命。在这场深刻变革中,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员工心理健康保护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方法,有效防范化解互联网环境带来的新问题、新矛盾,为企业和谐发展和员工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互联网+培训
教师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