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菇也叫滑子蘑
2021-11-12葛文芬
葛文芬
菜市场蔬菜品种繁多,堆积成山,让人眼花缭乱。可我却被一小塑料袋金黄灿烂的滑菇强烈吸引,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一样亲切激动,立马买下来一袋带回家。
我做了一锅滑菇葱花鸡蛋甩袖汤,金黄灿烂,油滑光亮。吃着白米饭,喝着滑菇汤,鲜美可口,柔润黏滑,细腻爽口,浑身汗津津的,舒畅极了。
滑菇,辽南地区民众习惯叫它滑子蘑,日本人叫它“娜梅栲”。滑菇属于真菌微生物,隶属担子菌纲,球盖菇科,鳞伞属,学名光帽鳞伞(pholiota nameko ltoex lmai)。它的一生分为菌丝体生长阶段和子实体分化阶段,子实体就是我们常见的蘑菇。
我和家人都喜欢吃滑菇,喜欢它黏滑脆嫩,口感好,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无论煎炒,涮火锅,做汤或者凉拌,都可制成金黄闪亮的美味佳肴。比起香菇、金针菇、平菇,都格外爽口。
如今菜市场里最多的是香菇,其次是平菇、金针菇、白灵菇、柳树蘑等等,而滑菇却极为罕见。究其原因,多半是由于它的菇体黏滑,具有一层黏滑的胶质,入锅煮熟,汤液好像牛反刍时流出来的垂涎,那黏滑的胶质液体让人厌烦,极不习惯食用。
其实滑菇黏滑的胶质,才是最宝贵的氨基酸,具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菇体黏液提取物,做小白鼠抗肿瘤试验,抑制率高达86.5%以上,这是国际上公认的标准。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经常食用,会提高免疫力,还具有美容保健的作用。很多野生的蘑菇,比如黏盖牛肝菌、榛蘑等,均具有黏滑胶质,都是提高免疫力的好蘑菇。
我去日本,发现日餐各式各样的小盘小碗小蝶里,总会有小巧玲珑、金黄灿烂、珍珠状、鲜美油亮的滑菇相伴。我想,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是否与他们天天食用滑菇有直接关系?我们中国人却渐渐疏远了滑菇,让我不免有些深深地遗憾。
滑菇性喜冷凉,不适炎热。那年秋天,我去内蒙古扎兰屯的山林里考察,发现柞树、杨树、柳树等的枯树干和枯枝上面,生长着一丛丛金光闪亮的珍珠滑菇。在秋季瑟瑟的寒风中依然金光灿烂,十分美观。由此可见,我国北方冷凉地区,滑菇的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去日本北海道的山形县和长野县,日本客户带我们去山林考察,发现那里也有很多野生滑菇。
尽管滑菇在我国北方野生资源很丰富,但我们早期却没有进行筛选驯化和人工驯化栽培。我国对于滑菇的引进实验栽培,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当时辽宁省外贸土产公司从日本山形县首次引进一瓶滑菇菌种,日本人之所以将一瓶滑菇菌种交给我们,意在开发中国市场,满足他们的食用需求。这瓶珍贵的滑菇菌种,辗转交到我当时工作的辽宁省庄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排我亲手进行实验。
眼前的菌种,只是一瓶白色的菌丝体,如同试管婴儿的胚胎,尚未发育成形,它只是原始胚胎的雏形。将来会长成什么样子?是否适应我们大连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否能长出滑子蘑来?它需要何种的营养、温度、湿度、光照和酸碱度?这一切都是未知数,一片空白。
一瓶珍稀的菌种交到我的手上,我接过来,托在手心上掂量着,我感觉它重如千金。那一小瓶菌种是星星之火,寄托着广大菇农群众发家致富的渴望,寄托着外贸出口换取外汇的重大责任。
日本并没有把滑菇原始的母种交给我们,我们接过来的只是二级原种。我们必须把它重新逆反分离、提纯、筛选、复壮,然后恢复成纯净的原始母种。这一环节十分艰难,需要绝对纯净无杂菌的环境,如果中间环节感染,就将前功尽弃。我和我的同伴们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日夜守护在无菌培养室里,废寝忘食。最终,一支支试管里,长出纯净洁白旺盛的菌丝体,我们如愿获得了滑菇纯净健壮的母种。
菌种培育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下一步,需要将试管婴儿的胚胎,接种到娘的肚子里去,种植到大宗粗放的营养基里面去,进行周期培育,满足它无性生长到有性发育的条件,最后成熟,长出蘑菇来,才算大功告成。
改革开放元年的1978年,对我们课题组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春季,我们将试管菌丝种植到木屑培养基里面进行初试,然后仔细观察。到了夏季,滑菇的菌丝体由洁白转黄,再由淡黄变成橘黄色,表面结成蜡层。进入9月份,气温降到20摄氏度以下,我们为它打开塑料薄膜,进行浇水、通风。大家眼巴巴地,就好像期待婴儿分娩,渴望它出菇。突然在一夜之间,我惊喜地发现,培养基表面现出了众多乳头状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就是蘑菇原始的子实体呀!它们沐浴喷雾雨露,顶着水珠,迅速长大。一周之后,金黄灿烂的珍珠菇,布满了塑料袋和广口瓶。真像一母多胎初生的婴儿,圆球形的菇盖上面,布满黏滑的胎液,一丛丛,齐刷刷,闪着金色的光亮,似璀璨的珍珠,十分壮观。初见它们的芳容,如同喜见新生儿问世,那般喜悦激动,兴奋至极。我和同伴们拥抱在一起,狂喜流泪。
初战告捷!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滑菇非常适宜辽南地区的生态条件,看来大连地区栽培滑菇大有可为。
改革开放初期,偏远山区没有副业门路,没有经济收入,广大农民群众生活还很贫困。他们望穿秋水一般,渴望发展庭院经济项目,劳动致富,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而我们的国家,也急需出口创汇的农副产品。当时,滑菇在日本市场走俏,供不应求。滑菇在大连地区实验种植成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扩大生产,首先需要为菇农提供大量的三级菌种,把三级菌种投放到菇农群众手里,等于把温室里的花朵放到广阔的露天旷野,经受风吹雨打太阳暴晒。因此,三级菌种必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备很强的抗击其他杂菌和病毒的能力,要经得起摔打和考验。不仅仅要存活下来,还必须生长壮大,开花结果。
滑菇是木腐菌,经过试验,我发现它能吃粗粮杂物,对培养基材料不挑不捡。只用锯末子,麦麸子,添加少量的石膏和糖分,就可满足滑子蘑的营养需求。还可以利用工业生产的下脚料,废弃物质,即木器厂的锯末、刨花,面粉厂的麦麸皮,轧花厂的棉籽壳等,化废为利,变废为宝。滑菇就好像奶牛或奶羊,它们吃的是草,而产出来的是鲜美的奶。滑菇吃的是锯末麦麸或棉籽壳等废弃的下脚料,最后长出来的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金灿灿的蘑菇。
栽培方式上,日本完全是广口瓶或者塑料袋封闭式无菌栽培,这在我们广大农村难以实施。如何将滑菇栽培方式,从瓶瓶袋袋封闭式培养下解放出来,是技术攻关的关键。只有解放出来,改用开放式大容量方式,简而易行,才能够被广大群众接受,才能形成大规模生产。
首先解决培养料高温灭菌和无菌接种的问题。在农村,不可能家家户户都设立高温高压灭菌设备,家家户户都设有无菌室。我们采纳农民的建议,在农家院子里,盘上大型的土锅灶,安上高高的笼屉,一大锅能蒸出几百斤的培养料。保持开锅100摄氏度,蒸料4个小时,灭菌效果非常好。
进一步大胆尝试开放式接种。我们选择了严冬季节,数九寒天,冰天雪地,白雪皑皑,空气里杂菌极其稀少,空气清新,环境清净的条件下,采取露天或者室内,敞开料包,将菌种撒进去,开放式接种,取得了成功。确定隆冬时节,确定在三九天的腊月,最晚不得超过正月初十,是滑菇开放式接种的最佳时机……
农家院子里搭起了简易的菇房,盘起大锅灶,菇房里搭上一排排的架子。秋收完毕,家家户户就开始修理玉米秸秆穿托盘。一入冬,农户自发去县城木器厂采购锯末子和木花子,去面粉厂购买麦麸子……辽南大地,滑菇生产如同雨后春笋,蓬蓬勃勃兴起。农民一改隆冬季节休闲猫冬,东家走,西家串,耍钱赌博的习惯,春节前后,呈现出如同清明上河图一般的局面,热烈红火,紧张繁忙,生机勃勃的景象。
当时,辽南农村群众中流传着:“要想富,养猪、栽树、种滑菇。”
而我和课题组的同伴们,一到冬天都要下农村,走村串户,为菇农做技术指导,进行技术培训,开现场会操作,当面普及新技术。
我走村串户做技术指导,可谓饱受艰辛。那年我一个人去步云山乡村蹲点指导,全身心完全投入到滑菇的栽培推广中,竟然忘记了这一天已经是腊月二十五,靠近大年三十了。当时正值农民进城卖土特产品、购置年货的高峰,汽车站人满为患。当时庄河通往各公社的公共汽车每天早晚各一班,而且只容纳40人的小型红色客车。那天的早班车,车门一打开,人们拼命地往上拥挤,我实在无力挤上去。当时来送我的菇农王大叔使劲将我推上了车,可前后的人使劲拥挤,我身材矮小,被挤得悬了起来,只觉得胸前咯嘣一下,疼痛得要命,但是不便吭声,夹在人缝里忍耐着,疼得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坚持一个半小时才到达庄河县城终点站。回到家里,丈夫用自行车送我去医院,结果肋骨骨裂三根,软骨挤伤。
那个春节,我卧床休息了十几天。
滑菇菌种播进培养料托盘里,好比作物种子播进了土地。漫长的六七个月,经历了春夏,菌丝由无性生长,进入有性发育阶段。入秋季天气冷凉,到了处暑至白露时节,开始打包,划面,浇水,做好出菇准备。出菇的季节,菇农最辛苦劳累繁忙,但也是最欣喜的收获季节。
滑菇性喜湿润,每天都要喷水,保持充足水分,空气湿润,才能多出菇,出好菇。很多菇农在自家院子里打深井,机械提水浇灌。浇水的环节,是影响出菇的关键。
那年刚进入十月初,大郑公社一位菇农怀里抱着一块硬邦邦的培养基来找我,站在单位大门口,怒气冲冲一遍遍含着我的名字:“葛文芬,你出来!你弄得这什么培养基,比苞米面大饼子还硬,能出蘑菇才怪呢!我简直叫你给坑苦了,你得加倍赔偿我的损失!”
他叫喊让我出来,同志们都很害怕,劝我不要出去,怕他不理智。我耐心地接待了他,劝他先回去。第二天,我带领科室人员去了他家,查看菇房和培养基,发现他浇水远远不足。我的助手批评他说:“看你浇这点儿水,像小孩子撒尿,能出菇才怪了!”之后,我派我的助手去他家蹲点,指导他浇水,加大喷水量。
过了些天,他又打电话来,让我去看,大家以为又出了问题,找我秋后算账,都劝我不要去。但是我还是去了,走进他的菇房,哇!托盘的培养基上面,挤挤挨挨,齐刷刷地,满满一片珍珠,金黄灿烂。因为培养基菌丝发育的旺盛,前期水分不足,后期跟了上去,厚积薄发,蘑菇一下子全拱了出来,实在太壮观了。
他高兴地对我说,就这一茬菇,俺就够本啦。再出菇,我就赚钱啦!他很激动,我心里也踏实了。
临走的时候,他的妻子将一篮子秋鸭蛋硬要塞给我带上。看着他们累得脸色蜡黄,身体消瘦,我无论如何也不忍心接受。
秋天的农家院,村落街头,到处飘溢着浓郁的菇香。1980年代,滑菇的发展速度惊人,除了大连地区,滑菇种植很快扩散到辽宁省内的岫岩、宽甸、盖县、凤城等地,给民众带来了经济实惠,一些菇农率先富了起来,出现了很多万元户。如今,滑菇发展成反季栽培,加工出的产品多种多样,除大宗盐制品外,精品罐头、保鲜品、速冻品,金灿灿的珍珠菇,走上了欧美的餐桌。
改革开放40年,滑菇人工栽培40年。滑菇之于我个人,一个菌类栽培的科研工作者,幸福甜蜜总是孕育在艰辛苦痛之中。每当我望着一桶桶金黄灿烂珍珠一般的滑菇,装进集装箱运往码头,我就像送爱女出嫁,依依不舍,泪水中满含着欢喜和欣慰。
而如我爱女一般的滑菇,乳名却是朴实无华的滑子蘑,它是辽南乡间鲜嫩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