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尼·莫里森《慈悲》的叙事策略研究

2021-11-12

散文百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洛伦丽贝卡雅各布

桂 娴 张 炼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一位非常著名的非裔女作家,她出生于美国的洛雷恩——一个种族歧视比较严重的城市,因为总是受到白人小朋友的欺负,在洛雷恩托尼·莫里森过完了并不快乐的童年。好在父母都没有因为自己是有色人种而自暴自弃,恰恰相反,他们常常为自己是黑人而感到骄傲。在托尼·莫里森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她演奏黑人爵士乐,每天晚上入睡时刻,母亲都会在她床前讲述一则黑人的传奇故事。在长期的耳闻目染中,托尼·莫里森对黑人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大量阅读了有关黑人文化的文学作品。

为了让小莫里森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搬到了美国的南部,因为工作的需要又搬迁到了美国的北方,在一所黑人学校里,莫里森完成了她的古典文学专业的学习,后来又进入康奈尔大学专攻小说专业,为她以后的写作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后莫里森相继发表了《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秀拉》、《宠儿》、《爵士乐》、《慈悲》等11部小说,并凭着《宠儿》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莫里森的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以黑人为主题,通过缜密的文笔描绘出生活在美国的黑人的精神面貌,她的第九部作品《慈悲》在2008年出版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被誉为《宠儿》的姊妹篇,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莫里森的小说《慈悲》在时间顺序以及动态式时距两方面的叙事策略,充分展现了莫里森在文学作品创作上的造诣。

一、时间顺序的叙事策略

通过分析推动《慈悲》故事情节发展的时间顺序,探索小说里面故事发生的时间与作者叙事策略的时间两者之间交错纵横的关系。一般的小说情节都是按照时间的先后进行构造的,这种叙事手法叫顺叙,而在小说《慈悲》当中,莫里森匠心独运地采用了大量的倒时序与预叙叙事策略,让小说的情节和章节不断穿错交织,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读者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然而莫里森又以娴熟的笔法牢牢把握住黑人女性主义这个主题,让整部作品形散神聚,采用蒙太奇的方式展现无数个生活片段后,让读者将支离破碎的记忆组织起来,最终领悟到小说的主题思想。

1.倒时序的叙事策略。

倒时序的叙事方式,是作者故意采用打断小说故事的正常发展的顺序,在中间采用回忆的方式,插入一些之前的故事情节。从《慈悲》的一开始,作者就用主人公佛洛伦斯的口吻讲述了一段独白,形成一个悬念,然后采用回忆的方式展开了故事的讲述。通过一层一层剥开情节的笋壳,慢慢显露出了真相。

这种倒时序的叙事方式贯穿了《慈悲》整部作品当中,在小说的每个章节中,几乎都有通过小说主人公的回忆进行倒时序的叙事策略。在第一章中,十六岁的黑人少女佛洛伦斯就向自己的恋人——一位黑人铁匠回忆起六七岁的自己被母亲以抵债的方式卖给农场主雅各布的情景:“她说,带走女孩吧,先生同意了,然后将钱款更改了。”这是小说第一处采用倒时序叙事策略的地方,揭示了主人公佛洛伦斯悲惨身世的同时,也为小说买下了悬念。在接下来的第三章到第十一章是大篇幅的倒时序写法,这部分的内容叙述的都是佛洛伦斯在寻找铁匠期间的心酸回忆:在铁匠修建农场房子的期间,佛洛伦斯深深爱上了他,随着房子的修好和铁匠的离开,佛洛伦斯便像失去灵魂似的,活在无穷无尽的思念当中。直到女主人患上了天花,佛洛伦斯被派遣前往寻找铁匠回来给女主人看病,在一路上遇到了许多人和事。在找到心爱的黑人铁匠之后,佛洛伦斯悉心照顾铁匠的干儿子却被铁匠所嫌弃,最后被赶出来,伤心欲绝的佛洛伦斯无处可去,最后不得不回到宿命之地雅各布农场。在第十一章的末尾,莫里森笔锋一转,又带着读者从佛洛伦斯的悲伤往事回到了更加令人绝望的现实。

莫里森这种倒时序的叙事策略不但体现在主人公佛洛伦斯身上,在其他几个主要人物身上也得到了体现,例如作者在对雅各布的妻子丽贝卡、雅各布的女佣索罗和丽娜和雅各布农场的两个契约工威拉德与斯考李进行介绍时,都在小说的不同章节里对相关人物进行回忆性倒时序叙述,交代清楚人物的身世和经历,使人物过去的身世和现在的处境得到有机的融合,大大丰满了小说的情节和提高了故事的连贯性,同时也为人物后来的命运遭遇做好铺垫,更能激发读者对小说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引起读者对人物感受的共鸣。

以丽贝卡为例,在小说的第六章,女主丽贝卡患上天花卧床不起的时候,她在床上回忆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与佛洛伦斯的身世相似,丽贝卡是被专制的父亲卖给雅各布的,因为丽贝卡在家里的地位十分低下,父亲觉得让她待在家里浪费钱财,当他得知雅各布愿意支付一定的钱币来寻找一位健康善良的妻子时,毫不犹豫地将丽贝卡出售给雅各布。当丽贝卡孤身一人乘着轮船驶向大西洋彼岸时,她对自己未来的命运感到迷茫。虽然丽贝卡幸运地遇到了待她不薄的雅各布,但是她这段不幸的经历深刻地揭露了17世纪英国父权制的专横和穷苦人家女性的卑微,为读者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也为丽贝卡后来的性情大变埋下伏笔。在丈夫雅各布死后,丽贝卡真正翻身成为了农场的主人,尝到权力的滋味后,丽贝卡非但没有因为自己曾经是贫苦阶层而善待佛洛伦斯等人,反而变得极端冷漠,变本加厉地虐待女佣们,让她们在废品堆和牛棚里睡觉,甚至发布了出售佛洛伦斯等女佣的广告。读者只要细心阅读,就可以从丽贝卡对自己身世的回忆这段倒时序的叙述中找到她在性情上发生这种极端变化的缘故:“她的父母只关心宗教信仰,对孩子们置之不理,宗教点燃了憎恨的火焰,任何一滴赠与陌生人慈悲的水都会把这火焰给浇灭。”

莫里森通过运用倒时序的叙述策略,使小说的故事情节在时空来回切换之中得到最大丰富化,同时也提高了故事时间的极限性。

2.预见时序的叙事策略。

在创作《慈悲》的过程中,莫里森经常使用的另外一种叙事策略就是预见时序,通过改变线性时序的传统叙事方式,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发生的故事埋下伏笔和做好预期,可以说,预见时序的叙事策略充分体现了莫里森跳跃式的写作风格和娴熟的写作手法。

在小说《慈悲》当中曾多次提到“鞋”,小说的第一章便是从主人公佛洛伦斯梦中的一双鞋展开情节的,佛洛伦斯在写给深深思念之人铁匠的信中描绘了一个关于鞋的梦,梦里她的鞋子被装在悯哈妹的围裙口袋中,于是佛洛伦斯在梦里哭醒了。至于为什么哭醒,莫里森没有直接说出原因,而是通过佛洛伦斯继续在信中讲述自己的身世:小时候打赤脚的日子让佛洛伦斯感到十分痛苦,于是她哀求母亲到处为她寻找别人穿过的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洛伦斯对鞋的疯狂迷恋,不管是谁的鞋子,不管合不合脚,她都来者不拒。作者莫里森在这里就为很久以后要发生的事件做好了暗示和铺垫,在第九章佛洛伦斯因为找不到那双陪伴着她找到爱人铁匠的靴子时情绪失控大哭起来,就是她热爱鞋子的体现,有了前面的铺垫和预期,读者就能很好地理解,为何佛洛伦斯在仅仅怀疑小男孩马克偷了靴子而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会做出失去理智的过激行为。“我知道是他偷了靴子。”这里所谓的“知道”,其实仅仅是佛洛伦斯的猜测而已,她还没有拿到小男孩马克偷靴子的证据,但是对鞋子的痴恋和弄丢靴子后的着急已经让她失去了理智,接下来要发生的情景就水到渠成了:“我拖住他的手臂,让他停止喊叫,没想过要伤害他……我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小男孩肩膀撕裂的声音……”

这是《慈悲》里面的一个很典型的预见时序案例,因为有了第一章鞋子在佛洛伦斯心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铺垫,读者在第九章读到善良的佛洛伦斯因为一双靴子而伤害了小男孩马克的时候,不会觉得太突兀。莫里森通过娴熟的叙事策略,采用预见时序为《慈悲》的情节发展埋下一连串的导火索,提高作品的平滑性和增加情节的紧凑性,让故事有预兆地发展下去,吸引着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读完了整部作品。

这样的预见时序手法也在第四章中得到体现,莫里森通过佛洛伦斯与莉娜有关鹰和鹰蛋的对话,为农场每个人后来的命运埋下伏笔。在对话中,莉娜讲述了一个关于鹰对抗与自然不和谐的旅行者的故事,并得出“鹰永远斗不过邪恶的人类”的结论。莫里森在这里明显地将农场主雅各布暗喻为鹰,雅各布最终抵御不了人性贪婪的邪恶力量在挣扎中死去,就像鹰抵御不了人类的邪恶力量那样被手杖击落,而鹰遗留下来的蛋,象征着农场的每一个人。作者莫里森在莉娜和佛洛伦斯的对话当中采用了暗喻手法和预见时序的叙事策略,通过鹰蛋来预测农场每个人的命运。在对话的最后,佛洛伦斯问鹰蛋有没有活下来的时候,莉娜说:“我们活下来了。”

3.循环时序。

在小说《慈悲》里,莫里森经常使用的第三种叙事策略就是循环时序,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某个事件或者提及的人物角色总是以叙述人的回忆不断重复浮现的方式出现。作者通过这种循环时序的叙事手法,强化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慈悲》的叙事节奏给读者的感觉是比较缓慢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莫里森采用了循环时序的叙事策略。例如,在第一章中,记述主人公佛洛伦斯的回忆段落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其中反复循环的回忆片段多达11个。文章的时空随着佛洛伦斯的思绪不断地在现实与过去之间来回切换,在这些看起来杂乱无章的回忆片段中,读者非但没有被搞糊涂,反而更加了解佛洛伦斯的身世和现实所处的环境。其中关于佛洛伦斯被卖掉这个情节,作者莫里森更是着中采用循环时序的叙事策略,分别从不同人物的角度进行心理描写,反复对这种行为进行解析。第一处是主人公佛洛伦斯在小说开篇时的满心疑惑,她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的母亲会如此狠心地让一个陌生人将她带走,以至于佛洛伦斯后来常常发噩梦:“这景象总是不断地在我的眼前浮现……”表露出佛洛伦斯被母亲抛弃的伤心和不解;第二处是在新兴农场主雅各布在种植园准备带走佛洛伦斯两母女时,佛洛伦斯的母亲哀求雅各布放过她,转而用佛洛伦斯抵债,此时雅各布的心理活动是:“真作孽,这岂不是世上最肮脏的交易。”表露出雅各布对佛洛伦斯母亲出卖女儿的不齿;第三处出现在最后一章,佛洛伦斯的母亲对当时无情抛弃女儿做出了解释:“这位先生的眼神告诉我,他的心是善良的,我的女儿跟着他会过得好一点。”表露出佛洛伦斯的母亲当时的无奈和内心痛苦的挣扎,抛弃佛洛伦斯是一种爱她的行为。作者莫里森通过循环时序的叙事手法,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对同一个“卖身”事件进行重复阐释,深刻揭露了殖民地对黑人身心的严重摧残。

莫里森在描述主人公佛洛伦斯去寻找黑人铁匠的路途中也采用了循环时序的叙事策略。因为佛洛伦斯久而未归,农场的每个人都很担心她的安全,因此在小说的第四章到第七章中多次反复出现“佛洛伦斯现在如何了”,“佛洛伦斯你在哪里”,“佛洛伦斯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的语句,通过重复大家对佛洛伦斯的担心,强化了佛洛伦斯在旅途的危机重重,增加了小说的感染力。在文学作品中,叙事时长和故事本身的时长是不对等的,这种叙事手法称为动态式时距叙事,采用这样的叙事手法更能能突出作品的主题。同样,在小说《慈悲》当中,莫里森也采用了动态式时距的叙事策略,通过灵活处理各章节的时距,更加突出黑人女性主义这个主题。

二、动态式时距的叙事策略

在《慈悲》的第五章,佛洛伦斯在寻找黑人铁匠的路途上没有任何收获,相当于这段时间的故事情节是静止的,然而整个章节都是佛洛伦斯的回忆和独白,是她个人思想的想象和追忆,所以叙事时间一直延长到第七章佛洛伦斯大梦初醒继续踏上路途,故事的时间才重新往前推移。

这种动态式时距的叙事手法在《慈悲》整部作品的每个章节都可以看到,也就是说,很多情节都采用了扩述的手法,使叙事时长大于故事时长,让故事情节内容更为丰富化。例如从农场女主人丽贝卡生病患天花,到佛洛伦斯被派遣去找黑人自由人铁匠前来为丽贝卡看病,只不过短短的五天,作者莫里森却花费了半本书的篇幅来叙述这一段的故事情节,让读者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主人公佛洛伦斯在这短短的五天是如此艰辛地度过。

在农场主雅各布前往弗吉尼亚的期间,作者莫里森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了种植园主奢靡的生活,从文字间所用的修饰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奴隶贸易的黑暗进行猛烈的抨击,让读者在随着雅各布参观种植园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这种惨绝人寰的奴隶制度对黑人的摧残。再例如在雅各布上门讨债以及佛洛伦斯的母亲“出售”女儿给雅各布这个情节上,作者莫里森用了整部作品的六分之一篇幅来描述,让读者可以深刻体会到“慈悲”的来龙去脉。另外,佛洛伦斯寻找黑人铁匠的路途中在寡妇依玲加度过的一天一夜,作者也花了大量的笔墨对这一整天进行了描述,突出了作为黑人女性的佛洛伦斯因为受到的种族歧视和不公平待遇而觉得这一天一夜是多么的漫长。

三、结束语

莫里森在文学作品当中的造诣体现在很多方面,本文通过分析莫里森在《慈悲》当中巧妙的叙事策略,例如大量的倒时序、预见时序和循环时序,以及动态式时距的叙事手法,将支离破碎的情节连接在一起形成有机整体,使小说张弛有度,有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猜你喜欢

洛伦丽贝卡雅各布
菲不想被美国“卷入战争”
暖被窝
一把小绿伞
暖被窝
In Your Eyes 你眼中的世界 Track 2
换个方式守护你
换个方式守护你
“排排坐,吃果果”
“我的理想是对癌细胞重新‘编程’”——伊夏尔·本·雅各布访谈录
阿达姆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