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泽东编《诗词若干首》
2021-11-12周啸天
周啸天
《诗词若干首》是毛泽东在一九五八年成都会议(十八天)期间印发给与会同志的,这一次印发的材料,纯属为了让与会者长点知识,也表现出毛泽东的心情大好。开会鼓干劲,批右倾,会议期间调阅地方志和诗歌集来读,是心情好的表现。有人说『毛泽东主席在读诗时,不止于品读诗歌的美,而是从诗歌里找材料,熟悉这个地方的历史、地理、人文特点。』此属知言。
严格说,《诗词若干首》(廿八家六十五题八十二首)是急就篇,不是刻意的遴选,是在会议期间分两次印发的材料。这些古人诗词,并不是直接从历代诗词总集和别集中选,而是从毛泽东所读过的一些通行诗词选本,如《唐诗别裁》《唐诗三百首》《明诗别裁》等书中再选。所选的诗词,都是他读到过,有较深印象的。总之,这个选本具有一定的随意性。随意性不等于不重要。中国有个成语曰『人微言轻』,有一句诗曰『居高声自远』。有些本本,会因人(选家)而贵。
原作两次印发,印发对象为一九五八年参加成都会议的各级领导干部,系一六开大字本。第一次印发的《诗词若干首》中,毛泽东在题下批注: 『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第二次印发的《诗若干首》,题下批注是: 『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其中有咏曹操一首,不关四川,放在咏刘备一首之后,因连类而及。』在编印的明朝诗人作品初稿上,手批有叮嘱有关同志把书名和题下说明: 『放在明诗前,作为总题,单印。不与唐宋诗混』。为什么不混呢? 因为不匹配,而且中间断了一个元朝。顺便说,元代有个大诗人虞集是四川仁寿人,毛没有注意到他。其《归蜀》诗云: 『我到成都住五日,驷马桥下春水生。过江相送荷主意,还乡不留非我情。鸬鹚轻筏下溪足,鹦鹉小窗呼客名。赖得郫筒酒易醉,夜深冲雨汉州城。』接地气,很清新,如旦晚间初脱笔砚,完全可以入选的。
材料在印发前,毛泽东亲自做过校对。在审阅唐宋诗人作品初稿清样时,写有批语: 『送田家英同志。用后退毛。』『第十一页第二行、第十三页第十三行各有一个错字,请即改正。』『在第十一页上,李商隐《马嵬》一诗中』,『空闻奉旅传宵柝』应为『空闻虎旅传宵柝』;在第十三页上,韦庄《荷叶杯》一词中『花不见元期』应为『花下见无期』。对于一个日理万机的大国领袖,这些都可以传为佳话。
《诗词若干首》中,选得最多的一家是杜甫,共十四题廿五首。但这并不是如同记者所揣测的———杜甫是毛最欣赏的诗人。恰恰相反,一年前即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在和臧克家等诗人谈话中,就毫不掩饰地说: 『杜甫的诗有好的,大多数并不怎么样。』他对杜诗『不甚喜爱』。估计一个原因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严羽《沧浪诗话》),非个人性之所近; 另一个原因是『十首之前少陵为难入』(王世贞《艺苑巵言》),他不一定读过《杜诗详注》。这一次到成都,使他对杜诗的认知有了一个变化。
据记载,毛泽东是在一九五八年三月四日乘专机离开北京,经西安于当天下午到达成都。三月七日就游览了杜甫草堂,在『工部祠』的『诗史堂』前,吟诵了杜诗: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遣心》其一)在大廨前,仔细观看了清人顾复初撰写的名联: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赞赏道: 『好,集杜诗句。』其实只有开头半句(『异代不同时』)出自杜诗『萧条异代不同时』,可见这句诗在他是深有印象的。在成都会议期间,毛从草堂借阅各种版本的杜甫诗集共十二部一〇八册。这是一次补课,其结果就是在《诗词若干首》中选入杜甫关于成都的诗共十四题廿五首,远远超过了李白的六首。当然不会有人问他,过去说过的话,该不该收回。
这十四题廿五首诗是《剑门》《蜀相》《水槛遣心二首(录一『去郭轩楹敞』)》《赠花卿》《野望》《狂夫》《客至》《登楼》《绝句四首(录一『两个黄鹂鸣翠柳』)》《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白帝城最高楼》《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这些都是杜甫两川诗的精品,其中没有包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恨别》《又呈吴郎》等头等名篇。因为是急就,所以有随意性。
李白诗只选了六首,是因为李白咏四川的诗不多。这并不妨碍李白是毛泽东最心仪的诗人,所以放在卷首是李白(而非唐玄宗)。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毛泽东曾经说过这样意思,不是因为他写了江山、风月、美酒等内容,而是因为这些内容,在他笔下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抒,有一大写的『我』字存乎其中,让读者无误地辨认出只属于李白的盛气凌人、豪情洋溢及其带有嘲讽的声音。李白入选的作品中,《蜀道难》《峨眉山月歌》《早发白帝城》《送友人入蜀》都是唐诗的头等名篇。这几首诗,我应四川日报之邀作过解说。
《蜀道难》是李白诗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这首诗写蜀道之难,从神话、自然、政治三个维度写,既飘逸,又厚重。『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孟棨《本事诗》)又被天宝年间的诗选家《河岳英灵集》的编者殷璠赞为『奇之又奇,自骚人(屈原)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正是这两个握有话语权的人,把这首诗率先推上经典的位置。
《蜀道难》本是一个古题,前人写过不少诗,都不出彩。而李白完全翻出前人手心,下笔就开出生面。诗一开始就远离事实,而融入童年时代听来的本土传说和神说。苏东坡说: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样具有想落天外的特点。『蜀道之难难于青天』,别人或许会做减法,省去『之难』二字,写成『蜀道难于上青天』,意思完全是一样的。但你读读这两句,感觉有天壤之别。这就是创调。同样,『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两个『之日』,都是不必有,但一写出,就不能省。诗中有一句『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完全是散文,在诗中却少它不得。还有,诗中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句子,形成一个主旋律,这种写法从哪儿来的? 从《归去来兮辞》中来的。这又是他的读书受用。别人想不到。
李白代表盛唐,崇尚自由,脱弃束缚,专重内在韵律。他对『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外在韵律)』,表示不满。短小的绝句,恣肆的歌行,是他的最爱。李白歌行的内在韵律是大起大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是其诗品。这种大起大落的内在韵律,来自李白充满大起大落的生活经历。李白抒情诗的典型的格局是,语言如万斛泉流、不择地而出,左右逢源、拉杂使事,感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行路难》前面说: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紧接着就有: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接下来又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而结尾则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谷底到波峰,变化只在刹那间。
七言绝句是唐诗最重要体裁,李白的拿手好戏。其内在韵律,元人杨载概括为『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其言是也。今人钟振振以排球为喻,说七绝前二句好比一传,三句好比二传,须到位,末句是扣球得分。比杨载说得还好。选在《诗词若干首》中的有《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去蜀时写的。李白咏四川的诗不多,因为他在四川时,诗歌创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能够代表他写作水平的诗篇(如《蜀道难》等)还没有写作出来。偏偏在他离开四川的时候,写了一首《峨眉山月歌》,把他以前在四川所写的诗歌统统盖过去了。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在唐人绝句中地位很高,前人对他的主要评价是『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人目为绝唱,殊不厌重。』(明·王世懋语)一首诗中写了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江』『青溪』『三峡』『渝州』,读者一点感觉不到地名的重垛。诗人写作的时候,他也没有感觉到,完全是不经意的写作。他从『峨眉山月』写起,『峨眉山月』代表的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感恩。诗人所乘的船出发后,从青衣江、岷江到长江,然后向三峡(或小三峡)行进。一路之上,『峨眉山月』都陪伴着他,快到『渝州』(今重庆市)了,月亮才慢慢看不到了,因为大约十天过去了。『思君不见下渝州』,包含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也包含有对故乡的感恩。在诗中,故乡的水、故乡的月亮一直送他送这么远,是有象征意义的。诗人把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爱融在诗句中,写得这样自然,这样深情,使这首诗百读不厌。选入《诗词若干首》的另一首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写作在李白晚年,代表着更高的成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人七绝『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 而终唐之世,无出此四章之右者矣。』(清·王士禛语)《早发白帝城》这首诗的兴会怎么来的呢? 速度,水流的速度。《水经注·江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过去从书上读到的东西,李白这一回是亲身感受到了。所以『千里江陵一日还』是主题句,是事实,是诗的生长点。首句是引子,『白帝彩云间』写出视幻感觉,有人称它叠景法,给这首诗一个很高很飘逸的起点。三四句以余思作波,是速度的审美。在第四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前,先垫上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即速度感的消失。正是一呼一吸,一驰一张,形成张力。在对诗歌内在韵律的把握上,唐代诗人没有比李白更为出神入化的了。
入选的其他唐代诗人,大多是毛泽东喜欢的诗人。如李贺,本来与四川没太多关系,也选入一首《巫山高》。李商隐选入四首,却没有《夜雨寄北》,也是因为急就的缘故。罗隐虽是晚唐的浅派诗人,却为毛泽东所激赏,《筹笔驿》云: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非常接近毛主席诗词的格调。
宋代部分只选了苏陆两家。而苏东坡只有一首《洞仙歌》,是就蜀主孟昶『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两句而补成的一首,然而它写想象中后蜀宫中摩诃池上夜景。也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因为记得。不然应该选入以『我家江水初发源』开头的《游金山寺》,和『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那首《江城子》。陆游选得较多,共七首,其中不乏名篇。
入选明朝人有关四川的一些诗词,都见于《明诗别裁》。其中,杨慎诗选了七首。是因为毛泽东对这个人比较感兴趣。在成都会议结束后,同田家英、吴冷西谈话时,曾特别称赞杨慎,说他是很有才学的人,因为议论朝政被流放云南以致老死,很可惜。杨慎诗比较古朴,重视学习民歌,今人最熟悉的是引用于《三国演义》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入选作品中最精彩的一首,是整抬了《绵州歌》的《送余学官归罗江》: 『豆子山,打瓦鼓。阳坪关,撒白雨。白雨下,娶龙女。织得绢,二丈五。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我诵绵州歌,思乡心独苦。送君归,罗江浦。』杨夫人黄峨,是个天分很高的女诗人,《寄外》诗有一联: 『曰归曰归已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把《诗经》(《小雅·采薇》《卫风·伯兮》)化用得之好,律诗有此一联,足致不朽。
明代部分选入了大诗人费密的一首《朝天峡》,中间有两句: 『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沈德潜说『十字成句』,王士禛赞为『十字堪千古』,只是个人看法。但费密确有『惊风雨,泣鬼神』之诗,如反映明末动乱的《栈中》: 『栈阁通秦道,青天未易行。尽过奇绝处,不负有平生。白马岩中出,黄牛壁上耕。野花埋辇迹,幸蜀只空名。』《高邮遇故人》: 『相逢多难后,只此是天涯。与子躬耕处,苍生尚几家。朱门齐牧马,白骨乱开花。耆旧何人在,行吟感暮鸦。』未入选。
总之,《诗词若干首》是一个兴趣选本,因为选家是毛泽东,居高声自远,这八十二首诗词有幸而获选,必然得到更多读者的青睐。而通过阅读这些诗词,读者也更生动更形象地感知四川,认识四川,热爱四川。对于传统诗词文化,也可以起到尝一脔肉,而知一鼎之味的作用。欢迎出版,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