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林童谣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2021-11-12黄文敏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米粉童谣桂林

■唐 艳 黄文敏/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童谣反映儿童的生活和情趣,好听易记,琅琅上口且传播快速,适合儿童唱读。童谣伴随着孩子们度过了天真无忧的童年,孩子们得到了童谣带来的欢快愉悦,还收获了很多生活知识和技巧,以及做人的道理。童谣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经过一辈又一辈人口耳相传,桂林童谣就是其中之一。桂林童谣用桂林方言演绎地方特色,饱含桂林的人文意识、方言土语、民风民俗及音乐形态等文化意蕴,是桂林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瑰宝。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桂林童谣逐渐淡化,濒临消失。对桂林童谣进行研究,有助于突显桂林童谣的艺术特点,挖掘桂林童谣的文化内涵,利用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更好地推进桂林童谣的传承和发展。

国外很重视童谣的继承与培养,开展各种相关活动进行童谣教学。日本的幼儿园和小学组织孩子们学唱童谣,长者们应邀担任老师,举办“学唱童谣”比赛来保持孩子们对童谣的热爱。英国把童谣当作一门正式的学问,编成启蒙教材做系统介绍,英国的儿童教育在童谣的引导及推动下颇有成效。国内童谣的研究现已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主要研究童谣(包括地方童谣)的历史、语言、文体、内容、表现手法、特点、分类、审美等,以及从童谣的教育意义出发,结合童谣的内容,研究童谣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及新童谣的创作与传播。关于桂林童谣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有关桂林童谣的著作更为稀缺,有少量研究提出了对桂林童谣的保护与传承。由此可见,桂林童谣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需要得到关注。

桂林地处广西东北部,民风民俗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大部分习俗与汉族地区无明显差异。但受岭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长期影响,某些民俗与其他汉族地区仍存在不同。桂林童谣体现着桂林人的日常生活,其中很多内容展现了桂林的民风民俗文化。桂林方言按北方方言的规律发展,受外地迁徙的影响,融入了湖南、江西、广东及广西其他地区语言的特点,演变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桂林话”。桂林话和普通话的语音非常相近,但也有独特之处:翘舌音发平舌音;n、l不分,这与湖南话相似;hu 发音fu,hui 发 音fei;eng、ing 这 两 个 后 鼻音发前鼻音en、in,eng 也经常发音un 或ong;普通话中的四个声母j、q、x、y 在桂林话中分别会发成g、k、h、ng;多出一个特殊的韵母Uu,比较常见带这个音的字是“肉”、“育”。桂林话在表达上与普通话有许多不同之处:嫌人不利索、做事不果断,桂林话会说“雷堆”(发音lei dei);小孩会叫成“小把爷”(发音xiaobaye),女孩叫“女把爷”(发音lü ba ye);把爸爸、父亲叫成“老阶”(发音laogai);某个人办事不利索,桂林话会说这个人做事“好落水”(发音hao luo sui);事情没有办成,失策了会说“挨着”(发音ngai zao);事情白做了,或者是浪费精力空等了会说“数醒”(发音su xin)。这样生动有趣的表达在桂林童谣中可以见到:“摇到外婆桥摇摇摇,摇到外婆桥,鸡崽吃白米,鸭崽吃浮漂,大人吃了去(发音ke)做工,小把爷吃了又来摇”;“蒙(发音mong)蒙踉跄蒙蒙踉跄(“蒙蒙踉跄”指“捉迷藏”)真有理,抓(发音zua)一把葱,抓一把米,抓到老太婆打鞋(发音hai)底。”

桂林是以汉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生活习俗多源于汉族,某些方面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其他地区的汉族略有差别。桂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较温和,童谣《好凉快》便让人感受到桂林舒适宜人的气候:“好凉快,吃饭不要菜,睡觉不要被窝盖。”民以食为天,桂林的风味小吃品种繁多,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桂林米粉。桂林米粉的制作工艺独特,色、香、味俱全,当地人都有一种“米粉情结”,无论男女老幼,还是从外地回来的桂林人,都会想着吃上一碗桂林米粉。桂林米粉有很多的吃法,有卤水拌粉、牛腩汤粉、三鲜煮粉、香肉炒粉等,正如《桂林米粉歌》里所描述的:“香喷喷,喷喷香,桂林米粉味道爽,根根有头不见头,碗碗有汤不见汤,不吃不是桂林人,吃了愿做桂林郎。”米粉本身淡而无味,通过加入浓香的卤水(由多种香料、卤肉及汤骨,三花酒和罗汉果等熬制而成),香油和一些配料(炸好的花生或黄豆、蒜蓉、切好的碎葱花和香菜、辣椒酱、碎酸类等)而味美色鲜,不同米粉店的卤水配方有所差别,因此各家的桂林米粉味道也略有不同,“碗碗有汤不见汤”,香气引人垂涎。

桂林传统童谣来源于民间,通过桂林童谣去了解桂林人的日常生活,更能体验和感受民间文化。桂林童谣会展现桂林的风土民俗,如《接下巴》:“水牛过沟,踩死泥鳅;泥鳅告状,告着和尚;和尚念经,念着观音;观音戽水,戽着海鬼;海鬼摸鱼,摸着团鱼,团鱼生个玻玻蛋,留给看牛娃仔送冷饭。”“接下巴”在桂林又叫做“接话巴”,是前一个人用两句八字说出,后一个人接上句尾之词往下,内容能自圆其说,字句转韵自然。孩子们即兴创作童谣,充满生活乐趣,急中生智迸出俏皮风趣的妙句,其乐无穷。《卖龙歌》生动地反映了古老的民风民俗:“卖龙卖龙车车,还龙还龙愿愿,买个猪头还大愿,大愿不吃猪头肉,买个狗崽来看屋。”傩文化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以祭神跳鬼来驱瘟避疫、祈福禳灾、消难纳吉。孩子们在集体游戏“老鹰抓小鸡”时所唱的童谣,可以反映出傩文化在童谣中的延续与发展。童谣作为孩子们的人生启蒙,游戏的陪伴,会依照孩子们的特性来展现与教育,如桂林童谣《排排坐》:“排排坐,吃糯糯,糯糯香,请姑娘。姑娘来得早,吃碗芋头饱。姑娘来得晏,吃碗芋头饭。姑娘来得迟,吃碗芋头皮。”这既教孩子们注重礼貌,又要学会守时。《破莲子》是孩子们参与游戏来体会团结友爱:“破莲子,破莲花,莲子莲花在哪家?哪家都有籽,籽籽不开花。冷粽子,热糍粑,咬一口,叫喳喳。”《点卯歌》中的游戏规则让孩子从小树立契约意识:“点卯点卯官官,点着谁人谁做官。点卯点卯贼贼,点着谁人谁做贼。点卯点卯盐盐,点着谁人谁卖盐。点卯点卯油油,点着谁人谁卖油。点卯点卯布布,点着谁人谁卖布。点卯点卯酱酱,点着谁人谁卖酱。点卯点卯抓抓,点着谁人谁挨抓。”

桂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养育出绚丽多彩的人文;缤纷的民风民俗、乡土文化,孕育出丰富多彩的各类艺术形式。在这汉族与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混居之处,众多少数民族当中流传着品种繁多的民间歌谣。各民族之间优秀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交融一体的民间文化。在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中,儿女们学会吟诵越多的歌谣,便越能够体现父母对后代教育有方。童谣有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从儿童的视角呈现历史的发展,多样化的文化艺术形式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内容满足孩子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成为孩子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寄托,其中的哲理与道德观熏陶着孩子们,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个性与道德品质。现今不少优秀传统文化陷入濒危的境地,桂林童谣也不例外。因此,桂林童谣需要不断发展与创造,不仅仅用口耳相传的传统方式进行传承,还应让带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化融入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气息,与时俱进。我们可以成立桂林童谣传承的专门性机构可以让日渐消失的儿童文化重回视野,如成立桂林童谣馆或童谣基地对现有的童谣资料进行搜集、整理、陈列,加强桂林童谣的宣传力度,借助各类新媒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优势,制作网站或动漫产品,图文并茂来表现童谣的意境,让桂林童谣广泛传播;我们还应该重视桂林童谣传承人,扩大桂林童谣传承人队伍,完善桂林童谣的师资建设,邀请儿童文学作家、民间艺术家与孩子和教师交流,在实践中感受桂林童谣的魅力;通过地方社会群众的参与,地方文化团体的宣传等方式,支持推广桂林童谣书籍,开展互动游戏、亲子活动、诵读汇演、情景表演等活动让桂林童谣走进社区、走进校园,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孩子们了解桂林童谣的意义,发挥桂林童谣传播真善美的作用,保留对桂林童谣的记忆,传承和发展这一民族文化的缩影。

桂林童谣是流传已久的民间文化,以其特有的形式与内涵传递丰富的文化信息。桂林童谣的流传途径主要是口耳相传,以顺口溜的形式,用桂林人最为熟知的地方特色方言讲诉桂林的文化、教育、道德、生活方式等,代代相传,如桂林文化一般,具有其自身传承的延续性。作为第一批桂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口头传统童谣”,传承和发展桂林童谣越显紧迫与重要。目前传统的桂林童谣已经脱离了现今孩子们的成长环境,需要寻找让孩子们接受和喜爱桂林童谣的办法,对传统桂林童谣进行传承和发展创新,我们应吸引更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桂林童谣爱好者加入创编队伍,创编顺应当代社会发展、贴近孩子现实生活的桂林童谣新作品,赋予桂林童谣鲜活的生命力,展现其独特的本土民族文化特色。

猜你喜欢

米粉童谣桂林
沙坊米粉香
兴安米粉趣谈
桂林行
快乐童谣
奶香蔓越莓米粉球
乐!乘动车,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