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山里的电台
2021-11-12张昆明
◇文/张昆明
艰巨的接替任务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1940年12月30日开始第一次正式播音:“铛……铛……铛……刚才最后一响是上海时间19点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请记住,我们的频率是波长61米,周率4940千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电台呼号为“X-NCR”,“X”是当时国际规定的中国无线电台呼号的英文字母,“NCR”是“新中国广播”英文“New Chinese Ra-dio”的缩写。
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期间,这个由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红色电台,面向国内外听众,深入宣传中共的工作路线、方针和政策,传播根据地的信息,像一名传递真理的使者,让人们看到了黑暗中的光芒,被国民党统治区的听众称之为“茫茫黑暗中的灯塔”,团结了众多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国内外同胞。
1946 年6 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11月,国共谈判破裂,和平谈判大门已被蒋介石关闭,而延安方面也对此做好了准备。12月底,延安给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解放区发电:蒋介石将要大举进攻延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音不能中断,要设立后备电台,抓紧做好接替广播的准备工作。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集结20多万大军,进攻陕甘宁边区,毛泽东等人不得不暂时撤离延安。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延安电台)为躲避敌人,也迁至了陕北瓦窑堡(今子长县),并于3月21日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出时间仅限于晚间。
考虑到一旦电讯中断,新华社的发稿也将停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给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发电:“中央决定暂时撤离延安,各根据地只有晋察冀和你区有广播电台可以接替……除重要文章和重要消息由中央编写或审查后发你们播出外,日常电台口播和新华社文字广播全由你们接替。”不久,中央宣传部又给晋冀鲁豫军区去电,告知其晋察冀军区由于发电设备受损,已无法按计划接替电台。于是,接替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以下简称陕北电台)播音的任务便落在了晋冀鲁豫军区通讯三处副处长王士光带领的邯郸新华广播电台(以下简称邯郸电台)身上。
自从接到任务以来,王士光他们每晚都注意收听陕北电台的播音。然而就在3月29日晚,陕北电台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播音。行事敏锐的王士光马上意识到,陕北电台可能出现问题,被迫停播了,必须马上接替。可是,当时既未接到上级指示,也没有收到陕北电台的稿件,如果层层请示,恐怕就得好几天,当下应该怎么办?是等待中央的指示还是立刻主动接替陕北电台播音?“决不能让党中央的声音中断!”王士光与身边同事们商议后,果断作出决定:立刻接替陕北电台广播。
但是因为手头没有播报稿件,只能暂时宣布电台出现了故障。于是在接下来10多分钟的时间里,邯郸电台播音员柏立在电台里反复口播:“陕北新华广播电台XNCR,由于机器发生故障暂停播音,明天再见……”当晚,邯郸电台台长常振玉等人连夜组织稿件,以备第二天晚上能够接替陕北电台正常播出。
3月30日晚7点整,王士光等人会集在电台旁。在播音员的操作下,先是按照惯例,播出了反映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的歌曲《兄妹开荒》,接着连呼三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XNCR。”而后,开始正式播放新闻和其他节目。
从此,从涉县沙河村发出的这个红色电台声波,正式接替了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播出任务。
太行山里的广播电台
在物资拮据的年代,八路军的电讯器材也来之不易。1946年5月,在王士光的带领下,两部广播发射机改装完成,并在街儿庄进行试播音。从各地反馈回来的情况看,电台播出效果不错。远在延安的广播电台在一次播音结束后,呼叫邯郸电台,告诉王士光等人,在延安收听到的邯郸电台短波台声音良好,这让王士光他们十分振奋。
接下来,从5月初到6月中旬,王士光他们使用这个靠着利用归航台仪器改装而来的广播电台,每天转播延安电台广播两小时,并从报纸上选出社论短评和新闻,进行1小时试验播音,这让红色太行山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广播电台。
邯郸电台的运行并不顺利,正当电台准备开始正式广播时,蒋介石为了打通平汉路,对邯郸发起了军事行动,邯郸军民积极备战。为了掩护电台的装备和设施的安全,1946年5月,晋冀鲁豫中央局要求试播中的邯郸电台随同装配科、材料科和电信工厂,一同搬迁到涉县东北22.5公里处的沙河村。
为了让邯郸电台顺利办下去,王士光找到了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张磐石,提出了3点建议:一是希望尽快派一位广播电台台长主持电台工作,二是希望指定专人负责节目编辑工作,三是建议明确邯郸电台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领导。张磐石有点为难,宣传部事务繁杂、人手少,况且,对电台技术他们也是一窍不通。于是,张磐石提出,宣传部这边的人不懂广播电台技术,最好还是由军区三处管理。
王士光又跟张磐石商量,前方收听邯郸电台的播音后,反响不错,发挥了广播电台的作用,可以鼓舞根据地抗战军民信心,并对国统区和国民党兵加强政治宣传攻势。在电台维护技术上,三处的同志会抽调出人员负责到底,但是新闻稿件编辑和电台节目播出方面,只能请宣传部的人领导。
张磐石将王士光的建议汇报给了邓小平、刘伯承。不久,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研究决定,抽调宣传部教育科科长常振玉担任台长,并选派余铭久、于韵琴两位同志做播音员。
1946年6月,王士光、常振玉等人带着设备,搬迁到涉县沙河村,迅速开展建台工作。他们选中了沙河村一座面积较大的窑洞,将一孔相对大的窑房改装成大播音室,用于播出戏剧、音乐会等节目。在这间房间的东侧,隔出小半间,安装上了播音控制设备和电唱机。在房屋后挖了两孔窑洞,作为小播音室和发射机房。在两个播音室里,地上铺上地毯,墙壁上钉上毛毡,天花板上钉上白土布,作为吸音材料。为防止敌机轰炸袭击,王士光他们还在窑洞前用条石砌了一道防护墙,做好了防空准备。
电源是个大问题,王士光想办法找来两台旧汽车发动机,改装后用木炭代替汽油作燃料,带动发电机供电。电台机务科的同志组织民工进山烧木炭供发电机使用,但是这种发电机运行并不稳定,一旦出现故障,需要用汽油发电机应急。但各类物资奇缺,汽油不多,也无法做到充足供应。
经过3个月的艰苦筹备,1946年9月1日,邯郸电台正式播音。在每晚6点到8点期间转播延安电台的节目,转播前后各1小时播出本地节目,包括重要新闻、本地新闻、前方战况等。但是,因为电源无法保障,到了10月中旬又不得不停播,停播后,王士光集中人力、物力,解决电源问题。
1946年9月底,上级从峰峰煤矿调配了一台锅炉和一台蒸汽机,将其运到沙河村,计划建个锅炉房。在建造中,王士光他们因地制宜,用石头砌了一个半地下室的锅炉房。为了不被特务和敌机发现,他们在房顶铺上土、种上草。直立的高烟筒容易暴露目标,他们就利用地形,沿着山坡修了一条10米长的烟道,最后加上两三米高的铁烟筒。因为烟筒矮、烟道长,必须加装抽烟泵,王士光他们又想了一个办法,让一部分蒸汽从烟筒里吹出,代替了抽烟泵。就这样,利用土办法,王士光他们解决了电源问题。
经过王士光、常振玉、周敬先、王景训、辛亮、余铭久、柏立、祝敬迓、张生意、蔺法先等十几位同志的共同努力,1946年12月15日,邯郸电台正式恢复播音,并应前方和国统区人员来电来信要求,播音时间增加到了5个半小时。
1947年3月,王士光等人接到接替延安电台的任务后,决定将一部中波台改装成短波台,代替延安电台,另一部仍作为邯郸电台。改装最困难的是需要一块调频合适的石英晶体。石英晶体是从之前缴获的飞机上拆下来的,可是没有精密的加工设备,王士光便用金刚砂,一边磨薄,一边测试,最终磨出了需要精密仪器才能磨出的合适晶体。改装后的两个电台可以互为后备,一台坏了,也不至于影响延安电台和邯郸电台播出。
3 月30 日,邯郸电台正式接替陕北电台。5月,新华通讯总社和陕北电台的一些人员又陆续赶到沙河村。于是,邯郸电台既面对本区,又面向全国进行宣传,既播发新华社新闻稿件和社论,也播放针对国统区、国民党军的广播节目。从此,红色电波从小小的太行山村传播至广阔的中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