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笑靥
2021-11-12许慎慧
许慎慧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是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出的庄严宣告,恰似万象更新的好消息,生气涌动,激荡人心。
党的百年征程波澜壮阔,脱贫攻坚更是其中一场硬仗。有一个扶贫地理坐标叫中国大陆最南端——徐闻。这里活跃着一批批扶贫干部的身影,他们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家万户,践行中国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乡村的笑靥。
一份特殊的招生简章
8月,骄阳似火。
驻村第一书记陈真旺带上一份招生广告,骑上摩托车,向陈仔(化名)家开去……
这本是一份平常的招生简章,但它承托的是教育扶贫的希望,也就有了特殊的使命。这还得从一次谈话说起。那天早上,陈真旺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和安村委会的办公室。刚坐下,门外传来了一个方言浓厚的声音:“同志,你好!”抬头看,原来是贫困户陈仔的伯父。陈仔是个孤儿,由伯父抚养长大。伯父说,陈仔打算下个学期不上学了,希望陈同志能想想办法帮帮孩子。谈话后,送走陈伯父,这位扶贫干部陷入沉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张家口市考察时曾指出,“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陈真旺是来自中船广州公司的扶贫干部,他第一个想到的是公司下属船舶技工学校。如果陈仔入读技工学校,将来有一技傍身也好谋生,可彻底斩断穷根。看看日历,已是8月10日了,也不知道帮扶户孩子的中考高考情况怎么样?今年,村里的帮扶户有7个孩子参加中考、3个孩子参加高考。于是,陈真旺带上招生简章,骑上摩托车,向陈仔家开去。
这一天,陈真旺骑车走访了10户帮扶户,给每个孩子留下一份招生简章。当夜,陈真旺辗转而无法入睡,想的都是白天走访的场景,一个“实施长期教育扶贫”的构想也在他心里变得越来越清晰了。
“明天,我要把这个构想写成报告……”一个坚定的决心从心里传出声来。
病房里的看书人
病房,静默少语。
一个女青年手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静地读着。此时的她正如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以顽强的意志跟病魔搏斗。
这本书都是黄教授送给她的。黄教授是湛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驻龙塘镇福田村的扶贫干部黄景旺,高级工程师,所以村民都叫他黄教授。2019年10月,黄教授收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他的帮扶户20岁的杨妮(化名)确诊癌症,医生建议化疗。父亲早逝,母亲残疾,一个风雨飘摇中的家,在杨妮长大而看到一丝希望之时,却又迎来一场骤雪。病魔挡道,前路就是跻危崖,涉险滩,杨妮无数次想放弃治疗……
要让杨妮撑起跟病魔搏斗的信心和希望,黄教授得跑起来。他在“水滴筹”平台发起求助募捐,共筹到爱心款47563元;向扶贫单位发起求助,湛航集团和顺德区伦教街道办共捐了10000元。
“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给打败!”这是《老人与海》中的名句,也是黄教授跟杨妮微信聊天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还给杨妮送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励志图书,希望书籍能引导她直面人生劫难,赐予她战斗力量。在黄教授的开导下,杨妮愿意配合治疗,人也变得乐观起来,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微笑。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黄教授默默牢记这一使命,精准施策,精心帮扶,杨妮家当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万元,曹家村最困难的贫困户终于脱贫了。
这也更加坚定了黄教授的扶贫信念,“扶贫,无论多难,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一双勤劳的巧手
庭院,绿意葱茏。
戴嫂(化名)全神贯注地组装电子零件,一个个组件在她的巧手上变为成品。
“莫主任好!”看到县委办驻角尾乡许家寮村的扶贫干部莫明喜走进来,戴嫂高兴地跟他打招呼。今天是莫主任例行走访日。每周星期四他都会到戴嫂家里坐一坐、聊一聊。
最近,戴嫂从镇上工厂带回电子零件进行组装,在家就可以赚到劳务费。莫主任关心地问:“一个月能赚到多少钱?”“300块左右。虽赚得不多,但总不能坐在家里等政府来养啊。”戴嫂是个残疾人,双腿不能行走,而双手还灵巧。她委托邻居从厂带些零件回来组装加工,用她的话说,“挣点伙食费”。她还说,政府帮扶盖房子,又可以享受低保,孩子免费上技校,自己觉得很满足。“感谢党和政府给我的这一切。”每每谈起自己得到帮扶的事情,戴嫂总不忘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聊到买菜的事儿时,戴嫂说,“我的腿走不动,去哪都很麻烦,今天早上托赶集买菜的邻居顺便帮忙买点青菜。”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莫主任默默地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从戴嫂家出来, 莫明喜匆匆赶回单位,向主管领导汇报了“戴嫂出行难”的问题,建议申请“6·30扶贫济困基金”为她买一辆残疾人电动三轮车。他的建议得到主管领导的支持。
“明天,我要趁热打铁,落实戴嫂购车的任务。”这心声,暖,甜,铿锵。
果园上的丰收
果园里,火龙果茎叶流青滴翠,果实红如火焰。
安永仔村许叔(化名)正在果园里忙着摘果子。不远处的收购点上,停着几辆货车,工人们忙着打包装、装车……
如今,火龙果已经发展为龙塘镇“一村一品”绿色产业。
2016年,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对口帮扶安永仔村。扶贫工作组驻村后,入户摸查,田间考察,市场调查,决定大力培育火龙果种植产业。
当初,许叔家因孩子大病而致贫,生产上举步维艰,一筹莫展,成天唉声叹气的。当扶贫干部陶克伦找上门动员许叔种植火龙果时,他苦笑着说:“我家连买米的钱都没有,哪来钱投资种植火龙果呀?”
扶贫组利用扶贫资金支持许叔购买果苗、肥料、水泥柱、水泵等生产资料,还协调供电部门把电线拉到果园上。种下果苗后,许叔在果园边上搭建了一个简易木棚,常在里面住下来,日夜看管果园。浇水、施肥、打桩、剪枝。田间管理既需要技术,也须用心。果苗一天天长高,攀缠在水泥柱上,茎叶越来越葳蕤了。第一个收获季,正好遇上好价格,赚了1万多元。许叔劲头更足了,成天“泡”在果园里细心照料火龙果。
其他贫困户及村民从许叔的果园看到了火龙果的经济前景好,主动找到扶贫组,表达种植意愿。扶贫组趁机主导打造“一村一品”产业。紧接着,成立合作社,推广种植技术。现在,该村火龙果种植面积突破2000亩,初步形成了绿色农业产业链。
一枚枚鲜红的火龙果就像挂在茎叶上灯笼,一位扶贫干部自豪地说,“火龙果点亮了田园,也点亮了产业扶贫的希望”。
窥一斑而见全豹,察一叶而知春秋。当镜头聚焦于扶贫日常时,我们会发现,微视角里记录的是责任、是善良、是感动……它的光芒将穿越岁月,抵达未来。
土地无言,而乡村复苏在春天里,那里有中国最美的笑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