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11-12王晨迪山西师范大学
■王晨迪/山西师范大学
一、生态文明定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果
一是生态环境监管模式更加成熟。如在过去的几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很大成绩。国家将有关的经验移植到水和土壤环境保护的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功。如2019年5月,生态环境部启动水环境治理的“红黑榜”排名制度,层层传导压力,倒逼各地党委和政府加强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二是突出精准治污、源头防控。2019年,中央多次强调反对“一刀切”式的简单粗暴执法。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积极贯彻落实,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突出精准治污、科学的方法治理污染、依法依规治理污染,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重点打好山、水、林、田、湖、草的保卫战,完善相关治理机制,抓好源头防控。
总的来看,我国的污染防治逐渐从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污染治理阶段转向以源头防控为主的环境治理阶段,既减少生态环境保护成本和无效投资,也促进企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足之处
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国内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推出的野生动物保护措施更多地关注于偷猎领域,对于消费环节则重视不够。其次,针对动物保护提出的诸多政策法规仅停留于书面文件的程度,在现实当中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效力。对于许多商户来说,违规成本远远低于通过私自销售野味带来的盈利。针对于私自贩卖野生动物,执法不严,执法不厉,导致野生动物市场长期得不到规范控制,最终导致危机的产生。
长期以来,相关部门对动物保护规划的片面欠妥,民众缺乏基础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常识,进而造成蝙蝠,穿山甲等野生动物被送上餐桌,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渠道。不光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还严重危害了人类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
因此,仅仅寄希望于通过外部规制就要达到对人类行为的控制,显然是不充分的。只有通过提升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国民整体科学素质,才能够从根本上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保护生态文明对我国政治经济民生的必要性
(一)理论依据
人与自然的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人类必须保护自然就,建设生态文明才能造福人类。
(二)现实依据
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环境问题的源头,从人民群众最利益相关的角度出发,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有利于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促进我国民生事业的完善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想要成功,首先态度上面要做到实事求是,方法上面有的放矢,具体实施方面因地制宜的科学有效的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将生态环境的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升,经济价值与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促进我国各个领域和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
四、生态文明保护措施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将生态文明的保护放在首位。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要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稳扎稳打。坚持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善待生命,呵护花草,做到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增强生态系统保护的系统性、针对性、长效性。在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也要保护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运用大自然的宝贵财富建设美丽农村,花园城市,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人类进化历史仅仅几百万年,地球生态可以没有人类,然而人类离不开良好的地球生态环境。人类永远不可能征服大自然,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必须要符合自然规律。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不懈的将生态建设和环保工作深切的融入到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生态环境的治理规划,进一步划定了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将生态列为第一位的评价指标,坚持计划责任供给,将生态保护的责任分解到基层单位,企业,社区,列出了责任清单,把控了生态环保的“最后一公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引发的生态红利和生态理念在华夏神州大地裂变出强大能量。
规划了生态红线图,完善部门协作、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共享联合奖惩机制,用最严厉的机制制度,最严谨的法律去保护生态红线,推动了经济和环境可持续的发展。身体力行将“两山论”融入到血液里,将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来做,用九分落实的工作态度去建设生态环境,推动经济、民生、社会和生态等各方效益实现有机统一。
不仅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性地位,更要时时刻刻把生态文明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口号融入心底,脚踏实地。对于社会而言,大力宣传生态保护的关键性和公众性,让人们打心底知道破坏生态的严重后果是什么样的,并意识到生态保护与个人息息相关,因势利导,让人们从心底培养起爱护环境,爱护生态的良好美德。对于国家而言,必须严格完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积回应社会的呼吁,做一个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四有青年。
(三)推动形成绿色形成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加强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宣传普及,让人们意识到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使人民更多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然后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法规,并采取行动治理污染。运用国家强制力加以保证。
全方位推进资源节约,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树立资源节约并确立资源的循环利用观,将生态资源环境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推广宣传绿色消费的观念,拒绝野味,拒绝扭曲的消费价值观念。绿色消费观念可以倒逼企业去生产绿色产品的生产。减少塑料垃圾的废弃,降低白色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绿色的消费观念还可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减少大气污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生活质量。
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使生态文明体系长效发挥作用。必须用最严格的制度、采用最严苛的律法来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核算管理体制,统一核算单位。加强对自然资源的核算和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监督管理,大力推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督察,落实破坏生态赔偿责任制,最终实现全民参与,人人负责的良好局面。
(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等元素共同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人无田则饥,田无水则旱,水无山则死,山无土则秃,土无森林草地则死气沉沉,山水林田湖草组成完整的生命共同体,这个生命共同体承载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支持和物质基础。
打破行政与生态环境的壁垒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基础和前提,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多龙不治水的现象,更能防止权责不一。树立大局观,考虑各要素需求,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形成长效保护机制保证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成果的长久保证。
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开展,不仅仅是要统筹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还必须要注重修复生态环境,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作为生态环境建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山水林田湖的修复成效,不仅仅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重大突破,更关乎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举措,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理念才能更好的开展对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生态功能的整体恢复提升,必须将山水林田湖草看做一个有机整体。对其进行整体的保护修复,而不是单独的植树种草,亦或是修建生态保护区。将山水林田湖草看做一个有机整体需要我们关注的更多,从虫鱼鸟兽到草木花香,只有整体修复成功,才能使大自然的生态功能得到回复。
(五)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
生态环境建设的难点在于容易反复,修复后生态遭到二次破坏甚至多次破坏,反复破坏不如一次修复长久保持。法律的出台,不仅明确责任主体,更能约束人们对于生态环境资源的过度索取。
将生态环境加以量化并合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制度,要在市场上找到生态环境的对价,其中,生态补偿等需要以此为基础来开展,要能够计算出比如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等行为的价值,这个核算体系和绿色GDP相关联。不以国民生产总值论成败,否则经济指标再好看,生态环境不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会大幅提升。坚决杜绝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坚持权责分明,责任到人,终生追责的原则,防微杜渐。用严厉的制度倒逼地方积极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