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如是读

2021-11-12北华大学

长江丛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本质

■高 天/北华大学

在马克思的所有著作当中,《提纲》蕴含了丰富的新哲学的世界观,以实践概念作为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实践观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进行了初步的批判,新旧唯物主义由此划清界限,实践的唯物主义开始走向哲学的舞台。

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论和认识论

《提纲》当中的第1条相对于其他各条来说篇幅最长,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在第1条中,首先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离开人、人的实践活动和主体方面去理解世界,同时也指出了唯心主义离开唯物主义立场发展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最后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并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

(一)实践的主体性

《提纲》第1条开宗明义地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直观性的缺陷,“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所说的“对象”、“现实”、“感性”即对象世界——客体,客体就是主体人所面对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非人。虽然费尔巴哈曾经是马克思心仪的思想导师,但他并没有对费尔巴哈所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奉为圭皋,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费尔巴哈以前旧唯物主义哲学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直观性。直观,就是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客体是依靠主体现实意义的,如果主体消失,客体便毫无意义,把客观世界单纯地看作认识对象,忽视了实践对象的主体性原则。马克思是反对这样看世界的,他认为对象世界确实是我们看到的样子,但这只是简单直观的反映而已,这固然是唯物主义看世界的方式,但显然过于朴素了,没有看到世界的本质。

(二)对费尔巴哈的批判

在《提纲》中,马克思又进一步谈到,“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在这段话中,马克思深入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了界限。不可否认的是,费尔巴哈是一个优秀的唯物主义者,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并称黑格尔哲学为最后的神学,严厉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他绝对是一个唯物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但是在“人类社会如何组成、往何处去”这个问题上,他却陷入了唯心主义,主张把人对人的爱作为实践的最高准则。费尔巴哈只知道“感性的直观”,他根本不知道实践这种“人的感性的活动”。要理解客体、理解客观世界,就必须理解主体人的实践本身。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认为,实践不仅可以使人认识世界,实践还可以用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并且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他在《提纲》的第2条中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他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上,并进一步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无疑是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的突破。

马克思在第2条中还说到,“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哲学史上的哲学家们并不都是重视实践的重要性的,总有一些哲学家是脱离了实践来说明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真理性的。比如产生于11—14世纪欧洲的经院哲学,论证一些让人广为诟病、脱离实际的争论问题。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虽然他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但他却把“绝对精神”当作世界的本质,力图让现实来接近思想。同样的还有费尔巴哈,“在我看来,别人的同意就象征着我的思想是合乎规则的普遍的、真的。”用理论来检验理论,没有认识到实践活动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以及黑格尔以前的唯心主义,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喜欢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是从实践出发来看问题,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在《提纲》第8条中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进一步揭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认识的全部基础,神秘的理论都会在实践中得到解决,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成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运动的指导思想,之所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真理,也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谈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在《提纲》第3条中,马克思谈到,“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所谓的“唯物主义学说”,特指以爱尔维修等人为代表的18世纪机械的法国唯物主义和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大多都是唯物主义者,如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人,他们严厉地批判封建专制,在实践上影响和启蒙了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所以他们虽然被恩格斯称为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仍然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

在《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在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决定作用方面的强调。狄德罗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也表述说,自然环境对于人性的影响、对于国家品格的塑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们片面的把人理解为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认为要改造人,首先要改变环境和教育,他们口中所说的“环境”主要是指政治法律制度等社会环境,这种法国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在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在注重环境和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方面是正确的,但由于其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片面地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环境创造的是自然意义上的人,即环境创造人自身,人却可以通过实践来创造和改变环境。例如人类的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等等,并不是自然环境本来就有的,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革命实践的结果。马克思所说的“一致”,是指如果环境发生改变,人也会发生改变,但是,人的变化是自身主动或被动地去改变以适应环境的结果,这些改变靠的是自身与他人的革命性实践。

总而言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动物和人都在进行生命活动,人之所以能够脱离动物自成一类,就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人作为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改造。人既依赖于自然界,又影响和改造自然界,正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认为的,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正是实践劳动截然不同于动物本能,把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从而创造了人类社会。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在《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作了明确地批判,他在第6条中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观点,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人本观的基础,“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的,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关于“类本质”的说法是没有问题的,一个人,无论国籍、肤色有何不同,都会称呼自己为“人”,人是唯一把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当作对象来对待的生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类本质归纳为自由自觉的人类活动,自由的有意识的人类活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静止属性,把人看作是静止的抽象物,忽视了其历史性和现实性,然而静止并不是人类的常态,发展在人的进化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人的需要就是人在发展常态下的本质。马克思说:“人之所以迫切地需要某物,最根本的原因是这种物是属于人自身的,它的存在和人对它的占有体现着人的本质的性质和特征。”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过于抽象和简单化了,他忽视了“爱”这种情感也并非生来就有的,“爱”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正如马克思在《提纲》第7条所说:“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信仰’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从人和人的关系方面揭示了人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其本质特性并不在于自然性,而在于其社会性,因此人的本质也只能是社会性的。

人并不是抽象的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这个生命体要想生活,就必须进行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精神生产、社会建构等实践活动。由此可知,如果要探寻人的本质,就要从社会关系而非自然关系出发,从而依据现实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来更关注于社会生活本身,并思考其本体论上的根基,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实践。

五、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创立新世界观的过程中,马克思为了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强调自己的新哲学与以往的哲学有根本的不同,用十一条提纲阐述了新唯物主义。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10条中,马克思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在这一条中,他根据旧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立脚点的不同——市民社会和人类社会——将两者区别开来。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是“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是自私自利的共同体,旧唯物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作为立脚点,自然不会为马克思所接受。市民社会以个体利己主义原则形成,其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都是财产私有者,这就决定了每一个市民都执着于自己的私欲的满足,而私欲的满足只有通过他人对自己商品的需要以及他人通过劳动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才得以实现。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者自然看不到市民社会的这一缺点,在他们眼中,市民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换,吹嘘市民社会是理性、自由、人权的社会,而现实却与之恰恰相反。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想要把利己主义的个体改造成为无私的、自由自觉的个体,不仅要改变市民本身,还要改变市民所组成的社会,不仅要改变既定的市民社会,还要创建新的人类社会,这就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

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本质上都是直观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它们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看作是既定的事实,这一观点限制了旧唯物主义者们考虑问题的思维,他们只能看到个人和市民社会关系的表象,达不到理解人和社会本质的层面。他们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仅仅把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当作是孤立地抽象的个体,只能直观地凭借个人的主观感受来考察和认识社会经济关系。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终究要归于实践,既要以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来指导实践,又要通过实践推动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继续向前。

在伦敦海德格特公墓马克思的墓碑上镌刻着两句话,石碑上方是《共产党宣言》中的名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碑的下方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著名的第11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包括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内的旧哲学满足和局限于解释世界,脱离社会实践,把解释世界看作是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与之相反,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把社会实践作为自己的中心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当中,实践性是其重要的特点和理论品质是贯穿于其始终的一条中心线索,作为一个新唯物主义者而不是旧唯物主义者,我们需要更多地理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内涵。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本质
最有思想的句子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试述近代经验论哲学发展的逻辑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梁启超公德观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研究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
放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