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诗化哲学如何解决个体生命归依问题
2021-11-12蒋虹
蒋 虹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中文系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思想界吁求一种冲破认识界限的思想解放,这种解放一方面延续了五四从西方寻找真理的路径,另一方面也开启了返回古代传统的路径,从而导致了新一轮的中西思想孰优孰劣的争论。刘小枫的《诗化哲学》就是在这个大的思想背景中产生的,其比较思路就是中西审美主义思想孰优孰劣之辨,谁比谁更高一筹。刘小枫先从西方先哲身上吸取价值,并凭借先哲们的价值尺度横扫一切。在强调人生的诗意化、浪漫化方面,讨论德国浪漫美学传统之后,向中国古典美学倾斜,对中国传统美学予以更高程度的重视和关注。
对感性个体生命而言,刘小枫认为诗化哲学应像诗一样,赐予有限生命以静思、凝神、明觉;温柔、安慰、寄怀;天意、仁德、化境最需要的东西。逻辑和分析、知识和科学固然也是人所需要的,但更重要的却是人心灵的安寄和超越。《诗化哲学》认为,中国诗化哲学高于德国的浪漫哲学,中国传统美学是诗化的哲学与人生最好的融合。德国浪漫哲学美学在对个体生命归依问题的思考中无法解决矛盾在中国本心仁体、天人合一、超然旷达的诗化哲学中可以找到出路和答案。刘小枫说中国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诗化哲学。不仅是指孔孟、庄禅、陆王哲学中的诗意的东西,孔子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庄子的逍遥游,禅宗的“雁过深潭、影沉寒水”,陆王的性灵、良知、仁德、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唱的天人合一之境,也是指中国诗文中的哲学感受和思考,如屈子、陶潜、王维、寒山、东坡之思等等。
刘小枫最钟情于庄子,《庄子·达生篇》曰:“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慑。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刘小枫认为这就是超时空、超生死的最高的审美心境。这种彻底的无我(非意志)的态度,保命存真,与叔本华的寂灭论有所不同,它不是感性个体意志的彻底否定与放弃,而是以精诚之志,感天动地,要求人不放弃自身的意志力,历尽沧桑人世,以有意志力的人去忧心。刘小枫认为,庄子的灵性这才是真正的诗性,真正的审美人格。它是恻然若忧的仁心,而忧不失乐;超然而至乐,而乐不忘忧。澄明与忧心,我与无我,忧与乐不相违。这也就是灵性,真正的诗性的灵性。不放弃、不寂灭。
刘小枫说明魏晋文人的高致就比尼采发疯要好,魏晋文人尚饮酒以求沉醉是为了否弃浊世,沉入一个自我给定的意义世界中去,不会如德国人发疯。在陶诗中有很好的生命归宿,“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在酒的沉醉中,潜隐着一颗忠诚的心肠,“渊明岂盼盼然歌咏泉石,沉冥曲蘖者而已哉!吾悲其心悬万里之外,九霄之上,独愤翮之絷而蹄之蹶,故不得已以诗酒自溺,踯躅徘徊,待尽丘壑焉耳”。魏晋文人的高节义骨,任达放荡的气质,阮籍“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嵇康“高亮任性”,敖情肆态,都可谓有一种不可否弃的意志荡然于胸。这都是非常好的境界。还有刘伶的《酒德颂》:“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麴籍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恍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拢焉若江海之载浮萍”。刘伶《酒德颂》所表现的是一种既超利欲又超意志的旷达心怀,一种超越性的审美心境,它既不是叔本华的寂灭意志,也不是尼采的狂肆意志,尼采的醉境是“唯意志”的扩张,晋人的醉境则是“无意志”的超然心悟。但晋人的无意志并不是非意志,而是一种无意志的意志,无意志的任真地酣畅所得的审美境界,也就是世界意义的确立。在酒酣醉境中所要求的仍然是意志的肯定,这种无意志的沉醉,得力于庄子和玄学的无意志论的薰陶。李白的“要学刘伶死便埋”的旷达,是中国文人的最高的境界。
中国人素来追求诗意的人生,诗意的性情,中国诗文应被视为一种人生哲学。中国人最终把持的不是读书、穷理、文字、才学、使事等外在的追逐,而是妙悟参会人生的依归和超越的心境。以庄禅哲学为根基的灵性论和陆、王心学的明心论,乃是中国精神的华彩。它造就出一种审美的人,充实的人,诗化的人,一种不为外部世界所累,却能创造出一个意味世界的人。王国维尤具慧眼,他大谈的意境亦应作如是解释。
如今西方人渴望返回内心,迷醉于东方之学,应是保养、灌溉、持存内心的灵性,使之在技术时代不至沉沦。这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没有灵性就不会给予和感受真正的爱,也不能领会死,更不能使生活有亮光。中国人追求的灵性是无法用现代语言去说的,只能用佛学中遮诠的方式去摸索,去体会,去修养,去保有。中国人可以心光明洞澈,澄莹中立。这应该正是西方现代人需求的境界。刘小枫在《诗化哲学》中,对中国的儒释道精神寄予希望,认为德国人所追求的,在中国的儒释道精神中已经很完备了。
不过在这充满溢美之词的背后,又隐含了作者对自己所提倡这套哲学的困惑和隐忧。在《诗化哲学》的结语中,刘小枫重申了诗与人生的结合、诗与哲学的结合,强调人不应失落自己的内心性,并认定中国传统儒释道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诗化哲学。同时,他也将讨论的问题称之为永远无法解决,又永远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古典时代的结束,社会走向现代的动荡,神的永恒性迷雾的消散,传统权威的失效,伦理规范的破碎,导致心灵无处安放。正如浪漫派诗人们以回到德国中世纪的神秘主义来对抗现代资本主义,刘小枫也是想用传统儒道释的思想来对抗现代性的价值混乱与失落。但是把美作为人生的归宿,以美、审美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最终追求,将感性个体生命归依于审美主义与审美救赎,企求人生的诗化(从思维方式到生活态度),是否只是乌托邦式的设想?抑或是人的历史进程的归宿?这些,正是他后来美学转向的重要潜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