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分流”到“合流”:国外学者眼中的百年变局

2021-11-12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新成

民主 2021年8期
关键词:合流分流世界

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 刘新成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发展中国家整体崛起,新兴市场国家实力不断壮大,世界经济版图发生深刻变化,引起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论断在当代国际学界也得到印证,其中以《大分流》和《大合流》二书为代表。前著指出,世界格局在19世纪初期曾发生一次巨变,“东西方差距”就此形成,是为“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后著提出,在1990年—2000年这段时间里,世界局势发生逆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巨大鸿沟开始消失,与前一时代相比,这一发展趋势堪称“大合流”(The Great Convergence)。一“分”一“合”与我们所说的百年变局的时间节点正相对应,而作者对世界“分合”成因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这次变局尤有启发意义。

《大分流》一书作于2000年,作者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是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系教授,以研究中国史见长。此书出版为作者赢得巨大学术声誉,他不仅因而作为主要代表撑起一个国际知名的“尔湾学派”,而且作为创始人至今仍担任著名学刊《全球史杂志》(

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的主编。《大分流》一书的最大学术突破,是一扫长期笼罩在西方学术界上空的“西方中心论”阴霾,从根本上否定世界格局“西强东弱”的“历史必然”。我们知道,奠定当今人文和社会科学全部学科基础的所谓“现代学术”起源于19世纪的西欧。学术发生学的这一地理因素决定,一切学术探索必然按照“欧洲路灯指引的路径前行”(《白银资本》作者贡德·弗兰克语)。这不仅决定东西对比从一开始就成为社科领域的显学,而且以西方发展模式为标准探讨东方失败和落后的原因成为科学命题的原始基点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套路。于是,基督信仰、优生学、文明论等在不同时期先后成为欧洲或西方论证“先天”优越的选项。在这些理论破产之后,从20世纪中期开始,盛极一时的现代化理论又把“西欧优越说”推向高潮。按照这种学说,西方传统中的自由气质、市场机制、科学精神等等是西方社会的“先进基因”,这使它注定领先于世界其他,而1500年以后,因为工业革命必然发生于西欧,这种领先地位愈发明显。彭慕兰依据其方法论的转向和较为深厚的中国史知识基础尖锐地指出了上述结论的虚妄性质。他指出,欧洲在所谓“发展”水平上,绝非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他援引英国史学家保罗·贝洛克(Paul Bairoch)的研究成果说,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亚洲的发展水平都高于欧洲。直到1800年前后,亚洲地区的人均收入仍高于欧洲,只略微落后于西欧,而中国的水平则在西欧之上。彭慕兰自己的研究则证明,在生产力水平方面,成立于1753年的威尔士农业改良协会还以“希望像中国一样繁荣的日子早日到来”为追求;1750年长江中下游的人均棉布生产量堪与1800年的英国相比;以远程谷物运输量测算交通运输能力,中国也多于西欧;在消费水平上,18世纪中叶中国人均的糖消费量多于欧洲人;人均寿命方面,19世纪之前,中国和日本的人均寿命固然不高,仅在35岁~40岁之间徘徊,但毕竟高于同期欧洲最先进的西北部(法国和德国在30 岁 ~35岁之间,英国稍高,但与中国同属一个水平)。总之,彭慕兰等学者认为,如果说历史上曾存在一个世界经济体系的话,这个体系一直以亚洲为主导,在进入所谓“近代”以后依然如此。按照日本杉原熏的观点,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的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的“奇迹”:人口迅速增长,生活水平稳定而有节制地提高;只是晚至1820年前后,欧洲才在亚洲领航的世界经济列车上“勉强买到最后一张三等座的车票”。而西欧之所以能够买到这张车票,并随后占领一节车厢乃至最终取代亚洲成为火车头,造成世界历史空前的“大分流”,完全得益于他们在美洲开采的金银、主导国际贸易的中国实行银本位制、在最适合的时间最适合的地点(伦敦)发现了煤矿等一系列偶然因素。彭慕兰的观点揭穿了西方基因优质,文明领先,欧洲“起飞”实属必然的神话,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世界格局的演变、“西强东弱”仅属一时现象很有帮助。

《大合流》一书出版于2016年,当年即被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图书。作者[瑞士]理查德·鲍德温(Richard Baldwin)是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及发展学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所以该书是从贸易理论切入并展开的。作者开篇即指出,分工本身是经济生活中一个简单而又重要的原理。有了分工便有了交换,而交换即使不改变生产效率,也能使分工参与者获得贸易利得。将分工从个体层面提高到国家层面,就是所谓的“国际贸易”。无论群体还是国家,为了从贸易中获取利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李嘉图的“路径选择”,即专门生产最擅长的产品,同时进口不擅长的产品。在这样的逻辑下,贸易将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而贸易的规模越大,贸易参与国受益越多。国际格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经济逻辑的产物。影响贸易规模的关键因素则是贸易成本。

鲍德温说,在出海靠风、出行靠马的古代世界,商品输出距离有限,运输体量很小,很难从中获利。那时食物的生产要靠近人类的居住地,消费也只能在产地发生。所以古代文明限定在几个固定区域,即埃及、中东、印巴和中国,在这些区域内虽也有市场,但受运输成本的限制,贸易物品只限于本地无法获得的少量原材料或奢侈品,根本不可能对普罗大众的消费产生很大影响。由于贸易的规模很小,古代社会全球的劳动生产率几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除游牧民族个别时期对农耕民族的骚扰外,世界各地互通也很少,“格局”自然基本稳定。

鲍德温完全接受彭慕兰的说法,认为在19世纪初世界出现了“大分流”。而他认为,造成分流的根本原因在于蒸汽动力的普及。火车和轮船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商品运输成本,贸易规模逐步扩大,市场向全球拓展,人们一旦发现购买外国商品比购买本国商品更为划算,消费遂与生产相分离。其结果,一方面市场形成扩张机制,贸易额和利润持续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本地需求不再受制于本地供给,国家间在产业上开始分工和专业化,由于工业是大规模生产,生产组织异常复杂,而有关生产技术和组织方式的知识交流起来成本又极其高昂,所以工业化必然形成地方集聚。这样,率先掌握蒸汽动力运输手段的国家就利用贸易成本下降的机遇,获取贸易利得,积累资本,发展工业,形成工业集聚,垄断工业品生产,扩大消费市场,推动产业创新。如此良性循环,在不长的时间内,几千年来的世界平衡体系即告瓦解,涌现一批在“分流”中胜出的工业国。据统计,从1820至1990年,G7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占全球收入的比重,从20%上升到67%。而同期A7国家(即七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巴、伊拉克、伊朗、土耳其、意大利、希腊、埃及)占比则从50%降到不足10%。

《大合流》一书的真正学术贡献,在于作者在分析大分流的原因中,发现了合流的潜在因素和历史必然。前文有述,造成分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化在少数国家集聚,而集聚的原因之一是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不易交流或曰交流成本过高。而这一局面在20世纪末期被打破。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彻底消除了距离对数字化知识流动的约束,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解决了此前约束生产使其不得不集聚的关键障碍。突破性发展使得即使复杂的生产过程也可以在很远的距离外得到协调,发达国家的企业可以同时把它们的营销、管理和技术知识带到发展中国家,于是在李嘉图式的比较优势思维下,发达国家的优势——优质管理和营销手段,就与欠发达国家的优势——廉价劳动力,结合起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当G7国家的公司开始利用自己相对于欠发达国家公司知识水平上的优势,在全球进行知识套利时,结果必是参与到价值链中的欠发达国家的迅速工业化和G7国家的迅速去工业化。迅速的工业化促进了收入增长,但这一次增长影响了世界上一半的人口,而不像19—20世纪那样只影响了五分之一的人口。结果是对大宗商品(Commodity)需求的巨大增长使得大宗商品价格和出口经历了长达20年的增长,这种增长也促进了那些出口大宗商品国家的经济增长。因此,从1990年开始,世界格局再次发生变化,发达国家持续一个世纪的上升趋势在短短20年内被逆转,他们占全球收入的比例重回1914年的水平。据统计,在2000年前后的几十年中,全球近五分之一的制造业,从G7国家转到I6国家(中国、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波兰)。从GDP占比看,1990至2010年,G7占比减少17个百分点,其中14个百分点被11个“经济增长国家”(即R11,中国、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韩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委内瑞拉、波兰和土耳其)所瓜分,其中中国独占百分之九。总之,鲍德温得出结论,在1900 年—2000年这十年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显著缩小,世界从“分流”走向“合流”。

彭慕兰和鲍德温的观点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缺失,就是无论对分流的解释还是对合流的分析,都只看到经济一个侧面,而决定世界分合的因素,还有很多。即使就经济而言,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贸易的冲击、殖民主义对分流的影响、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对合流的作用等等,都不应忽略。这是我们在读这两本书时需要注意的。

猜你喜欢

合流分流世界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刘文龙故事合流现象研究
合流超几何函数的零点性质
基于MEC的LTE本地分流技术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胰胆管合流异常合并胰腺分裂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肝胆胰外科手术与动、静脉自然分流
深圳市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隧道分合流端交通组织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