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毛团》中凯特的人物形象解读

2021-11-12薛东玥

散文百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吉拉德玛格丽特凯特

薛东玥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当代加拿大的作家、诗人以及小说家,创作出了《使女的故事》等长篇小说,《好骨头》、《荒野指南》等短篇小说集,以及《圆圈游戏》、《那个国度里的动物》等诗歌,也先后获得许多重要奖项,如英国布克奖等。

一、背景简介

玛格丽特十分擅长塑造人物角色,尤其体现在对于女性角色内心活动的细腻描写中,展示了新时代女性的生存现状。同时,玛格丽特擅长通过对角色的塑造和故事的叙述来揭露社会问题,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和思考,试图找寻到可以为世人提供参考的应对措施。

200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荒野指南》以加拿大作为背景,汇集了她的十篇短篇小说,每篇都呈现出独立的故事,而每个故事似乎都是以女性角色为主要角色。玛格丽特十分密切地关注到了女性的生存。尽管女性努力想要避免,但是正如人们所知,女性不管是在社会生活还是个人发展上,都受到了比男性更为大和多的限制,仍然是一个“受害者”的处境(郝静迪,111)。这篇文章所选的短篇小说《毛团》便出自短篇小说集《荒野指南》,描述了一个名为凯特的女性,在伦敦这座大城市摸爬滚打,从事着杂志编辑相关工作的经历。尽管她努力拼搏得到了升迁,但在光鲜表面的背后却充满无奈。此时,凯特遭遇了一场手术,在生病期间失去了工作,还遭到了已婚男友的抛弃,这一切无疑都是巨大的打击。但是凯特没有放弃对自我的追求,最终接受了最真实的自己,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平静。

西方文学批评在近现代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其关注的重点经历了从以作家为中心到以文本为中心再到以读者为中心的变化。其中,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批评理论便有读者反应批评。读者反应批评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基础,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主张以读者为中心,将对文学文本以及作者等的关注转移到读者身上,强调读者对于作品的能动创造而并非以往的被动接受。读者在对作品文本作出不同反应的过程中,即是在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也得以赋予作品新的意义,这也是文学作品价值和意义的实现(金文俊,115)。以往的文学批评以作者或文本为中心,认为创作这一过程最为重要。而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视角出发,创作是既定的,但读者对于创作出的作品的认识和解读才是决定文学文本含义的因素。对于同一文本并非只有一种所谓“正确的解读”,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有着不同的解读,而每种解读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同时,读者反应批评也关注到了引起不同解读的因素,以及作品本身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关系。

二、人物形象的表面

这篇短篇小说《毛团》中,玛格丽特描述了时尚杂志编辑凯特的经历。看上去凯特是一名独特的新时代女性。在小说一开始,凯特患了卵巢囊肿,被医生取了出来,像个长了毛的椰子,这便是小说题目《毛团》的来源。这个囊肿的外形在很多人看来是可怕甚至令人恶心的,但在凯特看来这个毛团对她来说是特别的,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凯特的独特。凯特所从事的工作是时尚杂志相关的,她的独特也能够使她发现更多的特别的视角,这也要求她对时尚和新潮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从某些程度上来说,凯特更算得上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女性。从小到大,儿童时代、高中时代以及大学时代的她随着风格的改变,名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儿童时代的她是被浪漫化的凯瑟琳,高中时代是渴望被人喜欢的凯茜,大学时代是参加抗议妇女暴力的凯丝(玛格丽特,44)。每一次名字的改变都象征着她人生的一次转变。直到出走英格兰,凯特才改成了现在的名字,这个名字简略、尖锐而特别,符合她对于自己的认知和要求。

凯特也是一个拼搏努力工作的人,并且看起来她过着十分光鲜亮丽甚至有点颓靡的生活。在伦敦,国际化大都市,对于年轻人来说有着无数的机会,也有着无数的诱惑。凯特便只身一人在这座城市里摸爬滚打,终于想方设法不断地升迁,并坐上了一个令不少人觉得疏远和权威的位置。她有着自己的优势,不像英国女人,她没有阶级,而是独一无二的(玛格丽特,47)。在工作的过程中,她剃掉了大部分头发,拼命地工作也得到了很多来自努力工作的满足。她利用自己的优势,可以很好地周旋在各种各样的男人之间。她认识了很多男人,其中也交往过不少,因为男人的犹豫也堕过两次胎。后来她遇到了已婚的男人吉拉德,他们在办公室发展出了一段很明显违背了社会道德约束的情缘。看起来她的私生活是非常丰富的,似乎和伦敦的灯红酒绿相应。

在大多数人看来,凯特应该是一个独特和独立的人,有着一份令不少人艳羡的工作,能够自信地周旋在很多人之间。而对于吉拉德来说,她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他需要她,他们都需要她(玛格丽特,49)。

三、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

正如读者反应批评所认为的,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虽是既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读者在以往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而在读者反应批评看来,读者是主动创造的角色,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在读者的不断解读中不断被创造出来的。伽达默尔指出:“文学作品不是摆在那儿恒定不变的客体,而是向未来的理解无限开放的意义显现过程或效果史,因此,作品是一种历史性存在;文学作品的历史性存在取决于读者的理解,因此,读者的理解是作品历史性存在的关键。”(朱立元)这是对于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解释。

当读到这部短篇小说,读者们不难看到凯特的独特、独立和能力地位,但事实上,在完整地阅读完整篇小说后,读者们也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凯特光鲜亮丽的表面下,实际上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但这个故事是读者可以从作者第三人称的描述中看出来的。

凯特将医生从身体中取出的囊肿叫做“毛团”,这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那个毛团不仅仅只是一个囊肿,而是寄托着凯特诸多情感的一个毛团。凯特非常喜欢小孩,在清楚地了解到那个只是个囊肿而不是她想象的胚胎之后,她很失望,但她仍然将这个囊肿视作爱情的结晶,她渴望爱且渴望有自己的孩子。但是正如读者所知,因为男人的犹豫,她曾两次有过孩子却都堕了胎。在男权占主导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常常附在孩子、家庭和男人的身上。而凯特这样一个强大的女性,并不愿意妥协,也不愿意乞求男人的怜悯,无奈和压抑之下凯特不得不选择堕胎。

凯特有着一份看起来很棒的工作,她可以使任何人都变得很美丽,或者说至少很有型,但事实上这份工作的工资并不高。“在这种光鲜的状态之外,《剃刀边缘》开出的薪水其实很低。”(玛格丽特,46)事实上,那些杂志中宣传的东西,凭借她的工资也是无法负担的。凯特遇到了吉拉德,并和吉拉德有了一段婚外情。吉拉德算是一名成功人士,但他不风趣,不知识渊博,也并没有以往凯特交往的男人所具备的优点。吉拉德是一名已婚人士,但对于凯特来说,他在感情上像是一张白纸,很容易被操控,渐渐地他们开始偷情。凯特被吉拉德在偷情中小心翼翼的像小男孩一样的样子所吸引,也爱上了这种感觉,甚至是将自己的很多情感寄托在了吉拉德身上。看起来,凯特是小三,是做了违背道德的事情,而透过这件事,不难看出凯特也是需要爱和渴望爱的。在她看来,这段感情是坚定的,但吉拉德却是想利用她而已。吉拉德需要凯特这样有创造性思维和经验的人,简而言之,她对于吉拉德公司来说是很值钱的,这也是他找到她的原因(玛格丽特,49)。最后,凯特被无情抛弃了,这使得她心中坚定的爱情理想也破灭了。

凯特回到加拿大也没有放弃自己对理想的追求,然而尽管她创造出了优秀的杂志,但仍在最后失业了。杂志社将她解雇了,同事也指责她不道德,她似乎成了一个道德败坏的女性。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行为受到很大限制,即使她们是有才华有能力的,也无法获得和男性一样的认可。即使凯特那样拼命地工作,最后仍被以各种理由炒了鱿鱼,成为一名失业人员。故事的开始,凯特被吉拉德吸引,但是吉拉德仅仅认为她是有价值的而已,小说的最后,吉拉德抛弃了没有利用价值的凯特,并邀请凯特参加他们夫妻的派对。即使她认真对待她以为的真爱,也没能收获爱情,还两次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而吉拉德,仅是那个时代一名普通的男性,这也体现出了男性对于强大的女性的普遍态度。凯特作为一个有能力的女性,在很多男性的眼中也仅仅是一个工具,实现野心的工具。(郝静迪)在小说中,凯特甚至将自己和吉拉德看作是科学怪人和怪物。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凯特在那个社会仍然是牺牲品。用作者玛格丽特的说法来说,凯特仍然没能逃脱“受害者”的境遇。

四、结论

整部短篇小说,作者玛格丽特使用的语言都是平淡朴实却充满力量的。玛格丽特十分细腻地描绘出了凯特的心理活动变化,但同时,有一些事情玛格丽特也并未完全说明,这能够和读者反应批评中的“空白”相联系。对于凯特的出生,作者没有做过多说明,但通过联系历史社会实际及上下文,读者能够明白“加拿大”和“被殖民者”到底意味着什么。她的经历和成长环境等都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下子,这个形象变得饱满而充实。正如前文所说,表面上看,凯特过着奢侈甚至可以说是奢靡的生活,但事实上,虽然作者并未在小说中点明,读者也能够通过上下文、环境和历史背景等推测出更加深层次的含义。如此以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便不仅仅只是一个平面的既定形象,而是增添了更加丰富内涵的饱满的人物角色。

通过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短篇小说《毛团》中凯特一角色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读者反应批评的可行性及意义。在读者反应批评看来,文学作品应当不只是作者的创作过程以及历史社会等因素,也应当是这些因素和读者解读过程的结合。通过读者的解读,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含义能够被挖掘出来,进而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便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但同时,读者反应不是随心所欲的,这受到社会、历史以及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再创造过程。

猜你喜欢

吉拉德玛格丽特凯特
逃家小兔
送您一束玫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玛格丽特·米德:20世纪著名的人类学家
凯特的小店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
二百五定律
二百五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