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华侨学校为例

2021-11-12黄华贞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7期

黄华贞

(广西华侨学校,广西南宁 530007)

为了充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适应新时代我国对于教育改革方面的发展需要,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理念和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的达成,笔者在考察广西华侨学校的过程中,运用调查、资料收集、组织课程计划等方法,针对广西华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及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把学校特色资源,融入到学校劳动教育的人力、课程、物质、文化、实践等资源开发中,增强劳动教育的多样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并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劳动教育形式多样化和管理精细化,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以期能够为其他中职校开发融合学校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劳动教育资源提供借鉴和参考。

1“中职劳动教育资源”内涵

教育资源是指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自然资源等,即教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自然资源等的总和。中职劳动教育资源就是在中职劳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等的总和。根据劳动教育资源类型分析,中职劳动教育资源具体包括: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和实践资源等。

2 广西华侨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问题

2.1 劳动教育内容单一的问题

此前学校的劳动内容主要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劳动课程主要是负责教室、宿舍、校园的大扫除,在每周五下午进行。除此之外,劳动课程被没有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包括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实践资源等得不到科学、合理的整合,致使劳动教育缺少吸引力和感染力。

2.2 劳动教育管理机制弱化的问题

此前学校的劳动课程主要由学生科统筹,班主任、教官负责组织实施,劳动教育管理只面向日常生活劳动和劳动课。学校党委委员及各院系指导老师、班主任并不能很好地执行劳动教育教学任务,出现了劳动教育管理机制弱化的问题。笔者观察到,学校没有设置负责劳动教育的专职部门,导致管理和落实全校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存在缺失。相应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致使劳动教育工作没有执行到位,更谈不上劳动教育资源能够被提起。

2.3 劳动教育评价指标缺失的问题

此前的劳动教育主要由专业科主任组织学生会、班主任和教官进行评价,评分主体单一和指标模糊。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劳动评价时,将学生的劳动所得量化为具体分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种评价机制虽然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劳动行为,但是将学生的专业劳动素养与德育素养转化为具体的分数,就显得有失偏颇,以至于无法对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做出满意评价。另外,这种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也会导致“不考不教,不考不学,不考不做”的问题。学生在学校学习劳动技能时,也是十分投机的,在考试没有涉及到的范围,学生往往会不屑一顾。劳动教育评价指标的缺失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明白劳动实践的意义,以及劳动教育资源得不到最大化的利用。

3 中职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措施

笔者在广西华侨学校调查研究过程中,严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学校党委的大力统筹和支持下,结合学校特色和实际,把准中职劳动教育资源的内涵,以全方位多层次中职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为突破口,把劳动教育渗透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构建通畅高效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构建多元化激励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3.1 开发点多面广的劳动教育人力资源

首先通过教师、校友和学生,挖掘学校、校友、教师、身边等有关劳动的正面典型事迹。其次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培养,要求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把建校历史历程、个人对于劳动的独特体验、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等润物无声的渗透到教书育人中。再次,组建一支由团委牵头,各专业科推动、班班参与的以学生为主体,校友广泛参与的宣讲队伍,充分利用周一升旗讲话、文艺晚会、晚自习等渠道讲劳动观点、劳动精神、劳动知识等,让劳动教育更接本校地气,更具感染力。

3.2 开发丰富齐全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首先,在学校开设的劳动课中,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包括任务内容、人员安排、劳动要求、评价指标等),明确任课教师、教学场地和设施。其次,在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设计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版块,融合渗透劳动观点、劳动情感、劳动精神、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实践等教育教学和实践;在专业课中,要融合工匠精神、劳动态度、专业劳动技能等培育,同时细化相关的考核评价指标等。

3.3 开发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物质资源

广西华侨学校的教学大楼是南宁市历史文化建筑,具有60年的光辉历史,这栋教学大楼就是学校劳动精神教育基地。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将这幢楼的相关背景资料转化为文字、图像、音像,使其成为学校劳动教育标志性的物质资源,物化其附带的劳动精神。此外,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挖掘学校的物质资源,如历史建筑、草木、设施等。

3.4 开发生动活泼的劳动教育文化资源

凝聚学校全体教职工包括离退休教职工的力量,挖掘学校精神文化,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文化资源,包括以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的校友故事、采访报道、歌舞作品等,增强劳动教育的可亲感、可敬感、可信感、可学感。从劳动教育的角度解读学校校训、宣传标语、校风校纪等,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精益求精。此外,建立健全学校各班级及宿舍的值日制度、定期大扫除、文明教室及文明宿舍评比制度,专业实践基地中相关劳动操作规范、安全等管理制度。

3.5 开发理实结合的劳动教育实践资源

在校园内,把图书馆、阅览室、勤工俭学基地、各专业实训基地等作为学生劳动理论与实践体验结合的主要基地;在校外,与周边社区、单位、校外实训基地等合作,为学生开展社会服务性劳动实践提供场所。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上,增加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等劳动教育教学和评价指标。

3.6 构建通畅高效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做好督促落实。”在学校党委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由学校党委委员直接担任主持人,在校内增设负责学校劳动教育专职部门。学校劳动教育专职部门具体负责劳动教育在全校的实施,包括劳动教育制度、目标、内容、考核等的制订、执行、评价和问题反馈整改等。

3.7 构建多元化激励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一生一档的劳动教育成长档案,与学生的期末成绩考核、操行评价、学期评优等挂钩。档案中根据劳动教育各方面,一一配置劳动教育的评价主体,并将评价指标细化。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评分,建立日常劳动操行分档案;文化课教师和实习实训课老师,制订本课程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纳入考核目标;学校侨联、团委、班主任、班级团干协同负责安排学生的服务性劳动,建立服务性劳动操行分档案。制订相关奖励制度,提高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动力。

4 结论

中职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还应注重多维并举精准开发,聚焦精神引领,强化能力提升,注重习惯养成,把劳动教育与日常生活习惯养成、专业教学和实训实践、社会服务实践等相结合,开发全方位多层次的中职劳动教育资源;同时设置专职部门,加强制度建设,突出评价架构,夯实条件保障,统筹落实劳动教育过程性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激励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确保项目实施的效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