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打造济宁乡村孝和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以北王一村为例
2021-11-12匡晖
□匡晖
一、孝和文化思想内涵及济宁孝和文化建设概况
孝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孝文化』指的是孝道,孝乃百善之先。『和文化』指的是和谐,和乃融洽之本。孝和文化是『孝文化』与『和文化』的统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
济宁市素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而著称,是东方儒家文化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济宁自古就是文化圣地,许多历史遗产为济宁地区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存了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空间,济宁也保存了大量以孝和文化为主题的楹联。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楹联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形态,从产生之初就被作为孝和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全国各地以楹联文化为载体打造乡村孝和文化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济宁市太白湖新区石桥镇北王一村以楹联文化打造孝和文化建设,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这里建成了中国首家以孝和文化为主题的楹联博物馆,并成功申报了『中国楹联文化传承基地』。由于成功推行孝和文化,北王一村因此入选二〇一九年『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本文就以此为例,探析楹联文化在孝和文化建设中的时代价值和路径,以期为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社会治理、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社会主流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二、楹联文化在孝和文化建设中的时代价值
在济宁孝和文化建设过程中,楹联文化元素的积极渗透和强力打造,使孝和文化地域特色鲜明,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时代感强,教化作用深入,逐渐成了济宁市的核心文化品牌。就石桥镇北王一村看,楹联文化在孝和文化建设中的时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有助于通过楹联文化载体弘扬儒家文化
济宁历史文化的根本底蕴就是儒家文化,孝和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形成了文化认同,而且积极践行在实际行动上,对齐鲁周围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十四孝》故事中至少有九个孝子是山东人,可见济宁孝和文化有显著的地域性。
楹联文化打造济宁孝和文化建设,也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楹联不光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民俗文化,在乡村文化中是最具影响力的,深受百姓喜爱,在济宁孝和文化博物馆内收藏的楹联几乎都是与孝和有关的内容。济宁楹联文化在民间享有殊遇,与其他民俗文化互鉴而长,与节日文化相应而生,与民间愿景不谋而合,成了一种最具仪式感的孝和文化传播的绝佳载体。
⒉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内容庞大,涉及多个领域。孝和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几千年来乡村基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所构建的文化体系,形成了包含价值评判、价值追求、价值认知等多方面内容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最鲜活、最接地气的文化涵养。
济宁孝和文化博物馆建在村里,对于北王村来说就是近年来以楹联文化打造孝和文化,以孝和文化治理村庄的最真实的写照,博物馆成了村民们学习孝和文化的最佳场所。村里通过治理环境、美化环境,在墙壁上手绘『新旧二十四孝』漫画等方式宣传孝和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⒊有助于拓展楹联文化发展的空间
从楹联文化内容创新的角度来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楹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楹联文化发展需要更多的佳作问世,楹联创作的繁荣和楹联内容的创新增强了楹联发展深度和广度。二〇二〇年举办的济宁孝和文化全国大征联活动,这些孝和文化精品内容的选择既扩大了孝和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文学感染力,也拓展了楹联文化发展的空间,更宣传了地方孝和文化建设的成果。如笔者的一副获奖楹联:
文光何处炫?看齐鲁圣人乡,太白清风扬孝悌;
国梦此番新,循古今贤者道,中华美德筑和谐。
从楹联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角度看,楹联是一门高雅艺术,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经历了由高居庙堂到深入民间的过程。只有走进千家万户,才能起到交流、教化、提升文化品位的作用,才能为百姓喜闻乐见,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此方面,济宁孝和文化博物馆就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借助孝和文化建设的大好契机,让孝和文化插上楹联文化的翅膀,传播得更远,影响力更大。同样,楹联文化发展的空间也得到了拓展。
三、济宁乡村孝和文化建设路径
⒈注重孝和文化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和其他民族不同的独特标识。加强孝和文化研究必须要加强其深刻内涵研究,唤醒百姓血脉里的孝和文化基因。
首先,济宁是圣贤之乡,孝和文化传承首推遗址遗迹孝和楹联的静态展示。遗址遗迹往往结缘历史名人,因人而显,所以更应该从这些楹联入手,加强孝和文化的历史性研究。其次,是有关于孝和内容的楹联书画创作的动态呈现。古今书画作品对孝和楹联的推广和传播功莫大焉。济宁孝和文化博物馆开新时期孝和文化建设之先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馆内展出的藏品有上千幅,都与孝和文化有关,对于部分有学术价值的藏品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三是,加强楹联文化与孝和文化的联系,多举办和孝和文化有关的全国范围征联征文,理论研讨调研等高层次联事活动,以期相生相长,共同发展。
⒉培育孝和文化主体
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关键在人。传承弘扬孝和文化需要发挥传承主体的作用,尤其是在面对乡村孝和文化建设主体乏力,孝和文化内生动力不足的现实境遇下,培育壮大孝和文化主体,是新时代实施济宁乡村孝和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首先,要弘扬崇孝尚和的孝和文化。孝和文化主体来源于社会各个领域,是有文化、有威信、有能耐、有热心的一类关键性群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城乡区域流动力度加大,孝和文化建设主体缺失。唯有整合乡村社会分散的孝和资源,建立健全孝和主体反哺回乡机制,才能将孝和主体『引回来』,成为孝和文化建设真正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其次,要充分发挥孝和示范引领作用。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孝和主体,提升获得感和归属感。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凝聚孝和群体,为『留住乡愁』凝心聚力。深入挖掘当地孝和人物、家庭、事迹,以孝和治村、全面发展的方略,与村民心灵契合,情感共鸣,唤醒村民崇尚美德的内在动力,助力乡村孝和文化建设。如,北王一村村支部书记王万利首创孝和文化博物馆,把以孝、善、爱、和为主题的村歌在全村传唱,举办『孝和文化传播文艺汇演』『寻找最美孝和家庭』『百副孝和中堂进农户』『向高龄老人送福祝寿』等活动。
⒊强化楹联文化的载体作用
济宁孝和文化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新媒体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需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不断丰富和强化楹联文化的载体作用。让乡村孝和文化建设能够得民心,合民意,接地气,孝和楹联通俗易懂,老少咸宜,切实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首先,要加强孝和文化建设中物质载体的挖掘保护。对于有孝和文化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孝子祠堂、孝碑、历代孝和故里、遗址的抢救保护和修缮工作应做到具体化、常态化、长效化。
其次,要加强对孝和文化建设中的非物质载体的开发保护和创新。这些非物质载体除了楹联之外还有典故、民俗等,应该注重其收藏整理、开发保护。对于孝和文化楹联,更重要的还是要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老瓶装新酒,与时俱进,不断完成创新性转变。
在当前大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孝和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文章针对孔孟故里济宁乡村孝和文化建设显著的地域性特色和楹联文化优势,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希望能为孝和文化发扬光大乃至于成为济宁市的一张文化名片,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