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红
2021-11-12文猛
文 猛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这样歌唱长江!
长江,那是唐古拉山格拉丹东雪山的滴答声,那是树叶下竹叶下花草下阳光下的滴答声,那是乡村屋檐下的滴答声,那是斗笠蓑衣下的滴答声,那是父老乡亲血管的滴答声,那是长江的滴答声,滴答在中国大地之上。
我们这样聆听长江!
长江,流过我们的家乡,我们用乡音呼喊门前的大江——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沱江,岷江,嘉陵江,这是长江的乳名!
宜宾。合江门。金沙江流到这里,喊来岷江,三江汇流,宜宾合江——长江,这是长江的大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从宜宾出发,沿着一条伟大的长江,追寻先烈们的足迹,追寻热泪盈眶的长江——
南溪红
金沙江从格拉丹东雪山走来,岷江从岷山南麓走来,一江清,一江浑,相约南溪,汇流长江,在江湾中握手,在江湾中回转,在江湾中思考走向远方的路。
一江春水向东流,万里长江第一湾……
奔着长江,逐水而居,依江而建,伴江而生,宜宾宜宾,南溪指南吗?开九座城门,曰萃金门,曰锦江门,曰福运门,曰迎思门,曰凤翔门,曰皇都门,曰广福门,曰望灜门,曰文明门,“五水抱龙城,九门迎青山”,总有一座门走向远方,谁是万里长江第一门?
跟着地名走远方,地名记着所有的事,江之湾,水之清,城之门,这一切似乎就在等待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朱德。
朱德不是从家乡仪陇走到这里,朱德带着队伍从云南经叙永县雪山关入川,纳溪棉花坡一战屡建奇功,名震滇川,他以胜利者的步伐走进宜宾城。
江水东逝,战火纷飞,民生疾苦,为谁带兵?为谁打仗?伟人总有胜利时刻的冷静。
我们知道黑暗,因为我们知道有灯。
1917年,在南溪,一个人走到朱德面前,一盏灯点亮朱德心中。这个人就是中共早期革命家孙炳文,这盏灯叫马克思主义思想。孙炳文给朱德的思想安了一个家,他们共同组成学习小组,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思考伟大的五四运动,从泸州和南溪瞩望未来的中国,从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探索中国革命的方向。
孙炳文还将自己的侄女陈玉珍介绍给朱德,让这个美丽善良的南溪进步女青年成为朱德的妻子,给朱德身心安了一个家。这个家的名字叫南溪官仓街42号,这个地名永远刻印在南溪大地之上,这个地名永远刻印在中国历史之上。在这座深宅大院,在川江号子声中,朱德和陈玉珍一起读书,一起欣赏音乐,一起种花,一起抚养病故前妻留下的儿子。
南溪七年,给了戎马一生的朱德难能可贵的天伦之乐。
南溪七年,见证了朱德从一个旧军阀到探索救国救民、追求共产主义真理的革命志士的心路历程。
仰望天空很累,追寻真理很苦,瞩望长江很远。宜人宜宾,美丽南溪,豪宅大院,高官厚禄,贤良娇妻。从我们平凡人的眼光,朱德是可以安居乐业,注定南溪土地不是培养平凡人的平凡地。苦闷、彷徨、学习、思索、追寻。1922年6月,端午粽香飘起之时,朱德毅然摆脱军阀的羁绊,和孙炳文一道从南溪文明门出发,告别老母娇妻幼子,沿着长江,走向欧洲留学。1922年10月,在德国柏林,经周恩来介绍,朱德和孙炳文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一生戎马征程——
古老南溪,长江拐弯处,理想转折地——
“中山主义非无补,卡尔思潮集大成。
从此天涯寻正道,他年另换旧旗旌。”
“己饥己溺是吾忧,急济心怀几度秋。
铁柱幸胜家国任,铜驼慢着棘荆游。
千年朽索常虞坠,一息承肩总未休。
物色风尘谁作主,唯看砥柱正中流。”
走进南溪朱德旧居,朱德和妻子陈玉珍共同栽种的茶花依旧飘香,但是旧居的主人已是墙上的照片。
肃目。鞠躬。献花。
南溪边上是长江,长江远方是大海,大海远方是天空。
真理之路,革命之路,红色之路,生生不息……
一曼红
赵一曼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她给自己取名“赵一曼”,赵一曼原名“李坤泰”,这是赵一曼父母取名的名字。“李坤泰”留在家乡,留在父母念叨中呼喊中等待中。告别家乡,父母喊得回“李坤泰”的名字,父母喊不回“李坤泰”的身影。当“赵一曼”这个名字让日寇闻风丧胆,当“赵一曼”这个名字感动中国,赵一曼知道,她父母不知道,她的家乡宜宾不知道。
赵一曼追逐那个“一”字:一生革命,一生念党,一贯到底。当日寇罪恶的子弹射进她的身体,在黑龙江珠河县小北门外,一个伟大的生命定格在三十一岁。
走向宜宾翠屏山麓,古老的翠屏书院变成今天的赵一曼纪念馆,赵一曼广场上矗立着赵一曼的汉白玉雕像,一身戎装的赵一曼以古老的翠屏山为背景,以蓝天白云为背景。“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这是赵一曼生前的诗句,戎装中的微笑,革命必胜的坚毅,定格在雕像上,成为我们敬仰的永恒——
“红枪白马”女政委,这是白山黑水的微笑。
老虎凳、辣椒水、电刑……赵一曼昏倒中醒来,醒来中昏倒。“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这是罪恶的日寇得到的唯一回答,这是日本侵略者永远畏惧的共产党人的微笑。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这是赵一曼临刑前写给儿子陈掖贤的书信,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伟大的英雄留给儿子含泪的愧疚、革命必胜的微笑。
195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赵一曼》,让英雄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也传遍赵一曼的家乡宜宾。大家并不知道电影中的英雄赵一曼就是宜宾女儿李坤泰——家乡在找李坤泰,家人在找李坤泰,儿子在找李坤泰,直到最后悲壮地揭秘,感动神州大地的赵一曼就是老乡李坤泰,就是女儿李坤泰,就是母亲李坤泰——
“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未惜头颅兴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读赵一曼的《滨江述怀》,浩气长存,天地动容。
英雄远去,涛声永恒,旌旗飘扬,花开中国。
重温入党誓词,献上最红鲜花。长江之上,汽笛长鸣,江鸥翻飞,浪花滚滚,大江东去……
泸顺红
泸顺是大地之上的地名,泸指泸州,顺指顺庆(今天的南充),他们相距353公里。
7.1.5喷药剂休眠期喷洒1~2次石硫合剂,对危害果树的多种介壳虫、红蜘蛛以及苹果腐烂病等病具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泸顺是中共党史之上的地名,一场伟大的革命起义,在泸州点燃,在顺庆点燃,最后在全中国点燃。
1926年12月1日,泸州起义爆发。1926年12月3日,顺庆起义爆发。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等待的却是同一面旗帜下发出的号令。杨闇公、朱德、刘伯承组成重庆地委军事革命委员会,创建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武装,打响巴蜀革命第一枪,最后因敌我力量悬殊,1927年5月16日,经过167天勇敢地战斗,为保存革命实力,起义部队撤离泸州,转赴江西,参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之战——八一南昌起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肃立在泸州龙逶关泸顺起义陈列馆前的广场上,仰望高高的龙透关,坚强有力地宣誓,庄严肃目地敬礼,缅怀先烈地鞠躬,此起彼伏的歌声,江风吹来,风和日丽。
水涨城高,城涨城高,我们今天的眼光已经看不出龙透关的险要,耳边不再响起枪炮声。公路,铁路,水路,天空中的飞机之路,时空中的网络之路,泸州早已经成为四通八达的交通杻纳之城。穿越时空,在长江水运主导交通的年代,泸州扼长江、沱江咽喉,据川、滇、黔、渝要冲,龙透关作为泸州城的门户,三面临水,是通向泸州城内唯一的陆路通道。
龙透关保卫战,泸州保卫战,这是泸顺起义的悲壮。
改造旧军队,党指挥枪,这是南昌起义的伟大预演。
诗人们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如果诗人们来到泸州、顺庆,诗人们该有怎样恢弘的诗句?
革命家邓自力说:泸州武装举义,唤起巴蜀儿女。
张爱萍将军说:革命烈火照亮神州。
这是一次预演,中国共产党人尝试单独掌握武装。
这是一座丰碑,英烈不朽激发革命豪情,浩之长存挥舞中华奋进。
这是一粒种子,中国共产党开始有了自己领导的军队,在人民的沃土上发展壮大。有了这枚红色的种子,泸州成为一座红色的城市,让红色革命精神代代传承。
“赤潮澎湃,晓霞飞涌,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远东古国,四万万同胞,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从今后,福音遍天下,文明只待共产大同,看光华万丈涌!”
瞿秋白作词的《赤潮曲》在广场上响起,太阳出来,霞光万道,硝烟远去,枪炮声远去,高高的龙透关见证了战争,丰碑永存,今天守望的却是战争的童话,这是我们今天的幸福。
酒香飘起,醉美泸州,沐浴着盛世的阳光,酿造悠远的美酒,酿造悠远的幸福!
红岩红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记忆,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精神。触摸重庆的记忆,镌刻心中的是那一抹红色。
青山绿水,红色永存!
山水重庆,英雄之城!
走进红色重庆,封面应该是罗广斌、杨益言所著的长篇小说《红岩》,这是一部永远鲜红在中国人民心中的红色之书。看过《红岩》,向往重庆这座红色之城,说到重庆这座城,就向往《红岩》那本红色之书。
《红岩》的封面是一幅版画,夕阳空旷的悬岩,悬岩上耸立着一棵挺拔的松树。
不远万里奔赴红色重庆,就为这方夕阳下鲜红的悬岩,就为悬岩上挺拔的巨松。
事实上,重庆红岩不是特指一方岩,是宏大的红岩之魂——
红岩魂在红岩村。
雾都重庆,难见阳光,我多次走进红岩村,追寻那红色的足迹,每次走进红岩村,迎接我的总是阳光灿烂。红岩广场旁边的树荫中传来的鸟鸣,和铺陈在地面的阳光糅合在一起,是那样恬淡,那样祥和。
这里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旧址,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指挥中心,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大后方的人民把红岩村称为“雾都明灯”,“国统区的小解放区”。
在红岩村,太阳照耀红岩村,红岩光芒照心中。
1941年1月17日夜,周恩来满含悲愤,在这里挥毫写下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的千古名句:“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在红岩村,1945年8月至10月,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毛泽东主席在这里住了40天,坐阵红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上党战役,部署向东北进军。
在红岩村,在一张方桌上,毛泽东主席重书了写于1936年的《沁园春·雪》,轰动重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共产党人革命必胜的信心!
红岩魂在虎头岩。
这是《新华日报》总馆的旧址,用一张报纸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用一张报纸开辟“第二条战线”,用斗争维护团结,发出共产党人昂扬的声音。
毛泽东盛赞虎头岩下英勇奋战的新华报人,称赞他们是“新华方面军”。
这是报人最高的荣耀!
红岩魂在曾家岩。
周公馆、桂园、特园,一片并不宽大的地方,左边是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公馆,右边是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大门外是特务开设的“茶馆”、“烟摊”。
狼窝中的战斗,重围里的胜利!
红岩魂在歌乐山。
“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是竹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歌乐山,渣滓洞,江姐狱中书信,给了无数中国人骨头中加钙,灵魂上淬火。
“今夜/我要与你永别了/满街狼犬/遍地荆棘/给你什么遗嘱呢/我的孩子//今后/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美丽的园林!”歌乐山,渣滓洞,狱楼七室,共产党员蓝蒂裕留给儿子的绝诗,他们的儿子叫“耕荒”,让孩子以垦荒者的坚韧,去进行革命的开垦,把祖国建成美丽的园林。
在渣滓洞,在白公馆,空气是凝重的,喉头是哽咽的,眼眶是滚热的。歌乐山,在大地之上的群山中,它不足挂齿,在历史长河的浪花中,它是共和国的历史无法绕开的一座山。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那一个个家喻户晓的伟大先烈,挺起的是歌乐山的苍翠,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
巍巍歌乐,嘉陵之上。绿树环绕,鸟鸣花香。无数革命先烈战斗在这黎明前的黑暗,慷慨赴死,血洒歌乐,艰苦奋斗,无问西东,正像红岩广场那一级级石梯,崎岖陡峭,那正是通往红岩的必经之路。
走向歌乐山,走向一种力量;
走向歌乐山,走向一种震撼;
走向歌乐山,走向一种精神……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
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
让我们的敬仰唱成一首歌,风声帮我们传达……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歌声回荡在云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站在歌乐山上,伫望万里长江,天空之下,大地之上,百舸争流千帆竞,长风破浪正当时,大江东去,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