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师约会
2021-11-12
深入北方的小路
言偃(公元前506年—前443年),字子游,春秋时吴地常熟人。鲁国武城宰,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故言偃被誉为“南方夫子”。
一
从太湖之滨到鲁山之辈,不是一段短的距离。
公元前484年,吴国,一个神情凝重的年轻人站在一棵大樟树下向北方眺望,内心难以平静。
是年,年轻人二十出头,风华正茂,青春烂漫。周遭年轻人及时行乐之际,他的心中却涌动着一个惊人的念头。这些天来他被心中的这个念头折磨得寝食难安,时而兴奋,时而低落,时而起身独自徜徉,更多的时候一个人托着腮帮冥思苦想,谁也不愿意搭理,简直像是疯了一般。折磨他的这个念头是——他要到北方去,到鲁国去。他听说那里有一个叫孔丘的哲人,杏坛讲学,名播遐迩,十分了得。他的门下已经聚集了千百门徒,他想要去那里拜师问学。
是的,这个念头的确有些疯狂。
北上求学——这是一条还没有人走过的路。孔丘虽然桃李满天下,可是,他的学徒却无一例外都是北方人,对于自己这个贸然前往的吴国人,孔丘先生会有何想法呢?
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这是关系一生的大事。这些天,年轻人为这件事心潮涌动,坐立难安。
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的只有几步。当下的选择无疑又是这关键的几步中最为重要的一步,甚至是决定人生走向的一步。
“人生有的时候需要冒险。冒险不一定成功,但是至少,等老之将至时不会因不曾尝试而后悔。”一个声音这样对他说。
年轻人霍地站起来:“去!到北方去!”
年轻人终于想明白了,也想通了。他知道他已经做好决定,他决意踏上这条深入北方的小路。
一旦选择了,就没有回头的余地;一旦开始,就只能一路向北。
二
名字?
言偃,字子游。
哪里人?
吴人。
我看你不过弱冠之年吧?
学生今年二十二岁了。
来寻我做什么?
问学。
学什么?
礼乐仁和。举凡先生所传之道、所授之业,学生都学。
你不必自称“学生”,我还没有答应收你为徒。
先生不是说有教无类吗?市井小人、凡夫俗子皆可为学。
我是这么说过,但是你可知道,我的学生中可没有南方人。
学生知道。倘在大同世界,一切应是没有南北之分的,何况是学问。
好,那我就收你为徒吧。面对眼前这个能说会道、机敏巧辩的年轻人,孔丘心中一动,再也找不到任何拒绝的理由了。
学生谢过先生。言罢,言偃行拜师大礼。
一拜,再拜,三拜。
献上束脩之后,子游便正式成了孔子的学生。这一年,孔子六十八岁。夫子微微一叹:是时候为自己再找一个理想的衣钵传人了。夫子心里十分明了,自己的学问庞杂而深邃,好似一望无垠的粟海麦浪,并没有几人能够真正领悟,多数人只能领略一二、望洋兴叹。虽然弟子三千,能得我精髓者,不多也!
之于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四人每有领悟,不必多虑;之于言语,宰我、子贡能合我意,不在话下;之于政事,冉有、季路多有见解,相信日后必有所成。那么,文学呢?谁才是我文学道统的合适传人呢?
经过这样一段简短的对话和收徒仪式之后,他在子游身上看到了希望。尽管这希望还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夫子看到了一缕希望的曙光,就是这一缕光,让孔子眼前一亮。
孔子就这样爽快地收下了他的第一个南方弟子。子游在行拜师礼的时候一定揣测不到,老师已经在他身上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尽管孔子预见到了子游身上潜藏的能量,但是当他在接受子游的礼拜时,他也一定想不到,若干年后,就是他的这个唯一的南方弟子,最终继承了他的儒学衣钵,并将其发扬光大,开启了一片弦歌之象。
孔子一定想不到这个年轻人竟然有这样超凡的骨骼与智慧。就是这个年轻人自己,他又哪里会想到呢?
然而子游做到了,当初看起来还有些血气方刚、心血来潮的年轻人真真切切地做到了。
光大老师的思想、发扬儒学道统,让儒学的光芒普照苍茫大地,那是一个北学中国的年轻人对恩师最好的感恩。一切皆是后话。但是就在子游拜师之后不过几年光景,子游的这种智慧就开始显露锋芒。
拜过老师之后,子游就正式加入“北漂族”的行列了。从此之后,子游不再是子游,子游成了一名游子。
三
身处异国,子游学习尤为刻苦,用“韦编三绝,焚膏继晷”来形容也并不为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四年后子游便学有所成。更为幸运的是,子游的才华得到赏识,年纪轻轻就被任命为武城宰,时年不过二十六岁。
得到这个任命的时候,子游激动得整夜难以入眠,倒不是因为自己从此便可尊享荣华富贵,而是因为自己酝酿多时的一个政治设想终于可以付诸实施了。
这个政治蓝图就是推行礼教,以德治国。要知道,推行礼乐教化正是恩师孔子多年的梦想啊。
治理武城时,子游第一次大胆尝试了“礼乐教化”,以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恩师孔子的礼教梦想。
令子游没有想到的是,刚施行礼教不久便收到了令人激动的成效。武城境内民风大变,处处弦歌悠扬,一派安乐景象。这甚至惊动了已过古稀之年的孔子。
孔子听说后,颇为震惊,不顾众弟子“当心身体”的善意劝阻,长途跋涉沂蒙山区,亲自前往武城观看这番壮美的景观。
一进武城,孔子果然听到弦歌之声不绝于耳,于是笑着对言偃说:“割鸡焉用牛刀?”言下之意自是揶揄子游,治理武城这样一个小地方,用得着推行礼乐大道吗?
言偃毕恭毕敬对答:“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意思是说,我以往听夫子教导说,做官的学了儒道就会有仁爱之心,普通百姓学习礼教就能通情晓礼,如此则政通人和,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孔子听了点头称是,对跟随而来的众弟子说:“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原来,孔子刚才说的割鸡焉用牛刀,不过是跟子游开玩笑罢了。
四
子游是聪明的,更是勤奋的。子游远道北上,是为真心向学而来,是为求索真知而来。尽管子游是孔子最晚入门的学生之一,但是子游却也是诸弟子中最为勤学的一个。再加上子游天资聪颖,他无疑也是对夫子思想理解最深刻、见解最精当的学生之一。
不出几年,言偃对于礼乐仁和,算是“学到家”了。
在《论语·为政篇》中,有四个弟子记述了孔子对他们问孝的回答:“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显然,子游记述的是最为深刻的。这一记述与其说是对孔子回答的记录,毋宁说是子游对“孝”的见解。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一般人认为,能以饮食供养父母就是孝,即在物质上行孝,而子游所记述的孔子的回答则深刻地阐明:即使是对犬马也给予饮食,因此,如果对父母不敬,而仅仅是供给饮食,那就与饲养犬马没有分别了,那不是真正的行孝。所以对父母真正意义上的行孝,必须以敬为先。也就是说,对父母不仅要在物质层面上供给饮食,更要在精神层面上敬重父母,只有敬重父母才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报答。所谓“敬孝”,有“孝”就必须有“敬”。有“孝”必“敬”的思想将“孝”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这是孔子对子游问孝的回答,但为何四弟子中只对子游道出这一番精辟的言论呢?不难看出,在孔子心里,子游才是对他的话理解最深刻的一个。
经过几次对话之后,孔子对子游这个敏而好学的年轻学生是越来越喜欢、越来越器重了。
在《礼记·礼运》中记载了孔子与子游之间一段著名的对话。孔子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这段在日后被引为经典的对话,与其说是真实地发生在孔子与言偃之间,不如说是言偃或者言偃弟子的假托。因为它深刻地体现出了子游的儒学主张,也充分显露了子游对儒家社会理想的勾勒与向往。
这段话是从孔子之口说出的,却同时道出了孔子和言偃师徒二人的心声。能和老师这样深刻地长谈儒家理想的人,大概也只有言偃了吧。
师徒二人就这样长久地听着岁月的风声划过耳际,听着流水潺潺,听着四野天籁,交流着没有第三个人能懂的心声。
这对相差四十五岁的师徒,看起来已经没有了年龄的差别,也没有了任何的偏见和保守,他们的交流变得没有障碍,没有任何拘谨,直达彼此的内心。他们彼此默默地对话,用慢悠悠的语调谈论着,偶尔抬起眼睛看看对方,也望向远方,目光穿越四时的更迭,一直到达可望不可及的远方。
这样的交流是难以想象的,在别人看来也是难以理解的。然而,师徒二人之间的交流却这样长久地进行着。这样的交流没有止尽,甚至一千年之后,圣贤智慧的洪声,依然在中国的大地与天空回响。
这是师徒之间的缘分。这样的缘分可遇不可求。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在谈话的时候,他们甚至更愿意抛弃师徒的身份,因为这个时候,他们注定只能是无话不谈的知音。
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凄冷的时节,能跟孔子说说心里话的人已经不多。鲁哀公十年,孔子夫人亓官氏卒;鲁哀公十二年,孔子的独生子孔锂卒;鲁哀公十三年,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卒;鲁哀公十五年,最早追随孔子的门生子路在卫国遇害。短短六年之间,孔子的妻子门生先后辞世,苦风凄雨,怎能不让人黯然心伤?
孔子的晚年是凄苦的,是孤独的,是失落的。就是在孔子人生最失意的时候,子游陪在夫子身边,倾听老人的心里话,和老人一起倾听岁月流逝的声响。
五
美好的事物因其美好,注定须是短暂的么?
子游北上之后的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479年,孔子仙逝。
子游抱头痛哭,阴阳两隔的哀戚,令人凄然。夫子的谆谆教诲,那让人永生难忘的音容笑貌,子游多想再听一次再看一次,可是,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他们师徒二人已经永远地失散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子游为夫子守孝三年。之后,从丧师之痛中回过神来的子游开始仿效先师,收徒授业。
子游想明白了一个问题,只有继承夫子的思想,继续践行先师未尽的壮志,才是对恩师最好的报恩。
子游决定,他要把老师传授给自己的思想继续传播下去。
夫子杏坛讲学,在北方。那么南方呢?南方还是一片空白。
我要把夫子的思想传到南方去!子游为自己的这个想法感到一阵激动,他蹭地站起来,走,今天就回吴国!
子曰:“吾门有偃,吾道其南。”事实上,孔子生前就已经把儒学南渐的重任托付给了子游——他唯一的江南弟子。子游深知自己身上的重任。夫子的思想能不能在吴国传播,夫子生前的理想能不能实现,就看他的了。
公元前470年的一天,子游面色凝重,他朝家乡吴国的方向望了一眼,这一眼望得极远。
这一天,子游踏上了十几年前自己曾经走过的那条小路,那条深入北方的小路,不过这一次方向正好相反。当年是北上,这一次是南下。
子游是自信的,这从他挺直的胸膛就可以看出;子游是持重的,是北学十余年后练就的稳重与淡然,是在礼乐仁和的浸淫下温润出的敦厚与温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子游内心其实是激动的。虽然表面看起来,他是那样平静,那是他在尽力平抑心中的激动之情后故作的平静。他的内心其实早已波澜起伏——他早就想回去,而这一天足足让他等待了十几年!
从这一天开始,子游不再是游子了。
从现在存世不多的文献记载中,我们很难判断子游当时南归讲学是夫子生前的指示,还是当年言子自愿的抉择或请命。但是,从他毅然踏上归途那一刻的坦荡和洒脱来看,至少,这个想法在他内心里已经蛰伏许久。
是的,从这一刻开始,我们要称呼子游为言子;从这一刻开始,子游的身份是言子先生。
这是一条他的恩师孔子曾经走过的路。如今,他拄着先生的拐杖,继续前行。
六个月后,子游回到了吴国,回到了他曾经决绝地离开过的家乡。那棵老樟树还在,只是显得更老了。
接下来的故事流传了千年。北学中国,南归讲学,文开吴会,道启东南。孔子之道渐于吴,吴俗乃大变。千载之下,学者亦众,家诗书而户礼乐。
在言子开坛讲学的某一个午后,或者是黄昏,他肯定这样想过,如今,我终于可以告慰吾师了。这一刻,言子在心里轻轻地笑了:我终于没有白走当年那条深入北方的小路。
这一刻,言偃才明白,他与恩师并没有真正分开。
这样想着,言偃(在恩师面前,他永远是学生言偃)仆倒在地,向北方拜了三拜。
公元前443年,周贞定王二十六年,言子卒,享年六十四岁。言子仙逝,吴人大恸,葬恩师于常熟虞山东岭。
千百年来,青山白云长伴墓旁,时有后学前往拜祭,追慕先贤,发古今之慨,著道德文章。
补记:
公元2018年秋,我和家人徜徉于苏南太湖之畔,似有微风从公元前的远方拂面而来。
我的朋友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诗人,开辟“香草美人”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现在,我的朋友,你走到了汨罗江边。你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从楚国的都城郢都到汨罗江畔是一条极漫长的路,你走了太久,仿佛走了一生才终于走到这里。
现在,你感到无比绝望。在你并不顺遂的一生中,你曾无数次感到绝望过,但那些绝望都没有这次这么深沉——这是一种五雷轰顶的绝望,而这并不是你个人的绝望。
一
我的朋友,你第一次感到绝望,还是在你很年轻的时候。
那时,你年方二十四岁,便已经当上楚国的左徒。这是一个令无数人钦羡的职位,何况你还如此年轻。你出身贵族,是楚王的同姓,始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之子。你生在寅年寅月寅日——出生于这样一个良辰吉日,似乎预示着你的一生注定不会平凡。你从小敏而好学,见闻广博,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的辞令。怀王信任你,破格重用你做左徒。你对内与怀王一道谋划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列国宾客,应酬诸侯。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怀王竟在一夜之间疏远了你。
心胸狭窄的上官大夫与你同在朝列,十分嫉妒你超绝的才能。怀王命你制订变法的法令,你奉命起草,克尽厥职,丝毫不敢怠慢。尚未定稿之际,上官大夫便想夺走修改,你自然不许。上官大夫一气之下,便在怀王面前进你的谗言:“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众人皆知。可一旦一项法令颁出,屈原就自夸除了他无人能为。”怀王极生气,竟毫不讲理地疏远了你。
其实,上官大夫哪里是嫉妒你的才能,他分明是怨恨你草拟的法令损害了他们这帮旧贵族的利益。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起草的法令强调与民生息,将国家有限的财富用于发展生产和提升军备,而不是被庞大的旧贵族势力无端消耗。这当然触怒了那些高高在上、不劳而获而又盛气凌人的旧贵族们。
其实,嫉恨你的哪里是上官大夫一人,而是整个庞大臃肿、尸位素餐的旧贵族集团啊。
你不由分说被怀王免去了左徒之职,改任教育屈、昭、景三姓王族子弟的三闾大夫。这是一个毫无实权、远离政治中心的虚职。你被疏远了,楚国富国强兵的可能也走远了。
你感到绝望,不是为自己遭遇小人的谗害而绝望,而是为泱泱大楚竟然小人当道而绝望,为楚国失去一个变法图强的良机而绝望。你痛心于怀王惑于小人之言,而不能明辨是非,奸佞混淆黑白,而正直的君子却不能为朝廷所容。
二
我的朋友,你第二次感到绝望,是因为曾经跟你无比亲近的楚怀王被暴秦扣留。
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楚国和齐国结成合纵联盟,秦惠王为此担忧,便派张仪到楚国游说。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呈献给怀王,假惺惺地对怀王许诺说:“秦国十分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怀王被欺骗,信任了张仪,立即和齐国绝交,然后便派使者到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却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从没说过六百里。”怀王震怒,草率地出动大军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阳大破楚军,杀害楚军八万众,俘虏大将屈匄,趁机夺取了汉中郡。怀王不肯罢休,又发动全国兵力攻打秦国,双方再次大战于蓝田。不料魏国趁机袭击楚国,楚军只好班师撤退。齐国因楚国背约在前怀恨在心,始终不肯派兵前来援救,楚国一时之间陷于内外交困之地。
第二年,秦国又假惺惺地表示要割让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怀王却回绝说:“我不要土地,只要把张仪交出来就甘心了。”张仪到了楚国又重施故伎,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放走了狡猾的张仪。
你虽然已被疏远,但直言敢谏的性格一点没改。你听说怀王放走了张仪,愤怒地冲进王宫进谏道:“为何不杀张仪?”怀王如梦方醒,派人追杀张仪,可是为时已晚,张仪早已经逃之夭夭。
后来,怀王没有从中汲取教训,反而继续被秦国所戏弄。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写信假装邀请怀王到武关会面。怀王想去,你拼死劝谏道:“秦国乃是虎狼之国,毫无信誉可言,千万不能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大王如何能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你心中感到一丝隐隐的不祥。果不其然,怀王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便截断了怀王的后路,将怀王无耻地扣留了。
当初你苦言相劝未果,如今你担心的局面终于不可逆转地发生,叫你如何不绝望?
暴秦扣留怀王,以此要挟楚国割让土地。怀王愤怒不已,丝毫不理会暴秦的无理要挟,最后竟客死秦国。堂堂一国之君落得如此下场,叫你如何不愤怒、不悲伤?
三
我的朋友,你第三次感到绝望,是因为顷襄王决定将你放逐。
怀王的长子熊横被你从齐国接回,即位为顷襄王。顷襄王任用其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上下都十分怨恨子兰,因为正是他力劝怀王入秦,最终导致了怀王客死异国的悲惨结局。你也为此怨恨子兰,子兰不思己过,反而迁怒于你,他唆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再次进你的谗言。顷襄王一如他的父亲,为谗言所蒙蔽,不分青红皂白地放逐了你。
你又一次被放逐了,你忧愁苦闷,终日郁郁寡欢,提笔写下了慷慨悲歌的《离骚》。
你为人正直不阿,时刻为江山社稷着想,竭尽所能地辅佐君王,反而遭受小人的谗害。你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如何能不绝望?于是你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开浪漫主义诗歌创作之先河的《离骚》。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志趣高洁,于是整首《离骚》都芬芳馥郁。
我的朋友,你如何知道,君王权倾天下,也不过一时风光,《离骚》仅仅是失意文人的几句酸腐牢骚,反而成为千秋不朽的绝唱!
四
我的朋友,你第四次感到绝望,就是今天,就是现在。
就在刚刚,你听到了郢都城破的消息。秦国将领白起带领虎狼之师攻破了郢都。国都已破,亡国之期还远吗?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本来,即使是在被放逐的这些年里,你仍然心系祖国,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楚王召你回宫的消息。
你没有等来大王召你回朝的诏令,却等来了国都被攻破的噩耗。
你醒了,你终于明白,那道你臆想中的诏令永远不会来。这些年你固执地相信它会来,不过是你的一厢情愿、自作多情罢了。
你死心了,你绝望了。是的,我的朋友,你从来没有这么绝望过。
你打消了返回国都的念头——这样的楚国,是如何也唤不醒的。只是,可怜了楚国的苍生百姓啊!
你痛哭失声,心里起了另一个此前从未曾有过的念头……
现在,我的朋友,你走到了汨罗江边。你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一位渔夫看见你,认清了你的样貌,便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
你说:“整个楚国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所有人都迷醉了,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我被放逐了。”
渔夫说:“聪明贤哲之人,懂得不受外物的束缚,能够随着世俗而变化。整个楚国都混浊,你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所有人都迷醉了,你为什么不也跟着吃点酒糟喝点酒?为什么偏要自命清高,使自己落得被放逐的命运呢?”
你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一弹帽子上的灰,刚洗过澡的人也一定要抖一抖衣服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清白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与其蒙受世俗的尘垢,我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葬身鱼腹!”
渔夫听了,只好无奈地摇头苦笑,他一边摇起船桨转身离去,一边放声高歌:“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洗我的脚。”
你定睛看向远去的渔夫,那里并没有渔夫,你是在跟你自己说话。
我的朋友,你抬起头,最后一次久久地凝望楚国阴云密布的天空,然后抱起一块沉默的石头,跳进了汨罗江的滚滚碧波之中。
五
我的朋友,你宁肯死,也不愿在浊世里活啊。
你说:“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你死了,你的灵魂怕是也仍然眷恋着楚国吧。
我的朋友,你死了,作为一个你从未谋面的楚人的后裔,我很想念你。
不仅是我,许多像我这样的楚人后裔都很想念你——他们从未见过你,却与你十分熟悉。他们为你建立庙宇和祠堂,一遍又一遍地出版、诵读你的作品,他们从《楚辞》里、从《离骚》里寻章摘句,试图为自己宝贝的子孙起一个美好的名字。
我的朋友,你是在五月初五这天自沉汨罗的,或许是五月初四,也或许是五月初三,我不知道,但我们相信是在五月初五,因为那一天是一个在我们楚地早已盛行的节日,但从此以后,我们只用来纪念你。
补记:
公元2016年10月7日,妻怀胎十月,得一子,起名何楚辞;公元2020年6月20日,又得一女,起名何芷兮。兄妹二人名字皆取自我的朋友屈原,是以记之。
大江东去
苏轼(公元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除夕,苏轼结束四个月的牢狱生涯,蒙神宗恩赐,大难不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年四十三岁。
次年二月,苏轼抵达贬所黄州——离汉口大约五十里地的一片穷乡僻壤。州守徐大受早闻苏轼大名,待之甚厚,立即安排他到定惠院暂住。四个月后家眷抵达,苏轼又举家迁往城南临皋亭。
临皋亭紧邻长江,风景秀美,在诗人眼里更是诗情画意,于是这次搬家苏轼便“欣然前往”。
苏轼的生活至此似乎终于安定下来了。不过这仅仅是找到了一个住的地方,吃什么呢?
要知道,现在的苏大学士可是一介不能签署公文、毫无实权的八品芝麻官呀!
不能签署公文,自然无人行贿,这就断了官吏的第一条财路;官居八品,俸禄当然少得可怜;这还没完,苏轼本身就是戴罪之身,人身自由都受到限制。
某夜,苏轼在江中小舟饮酒,一时兴起,唱词《临江仙·夜归临皋》一首:“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谁料第二天便谣言四起。谣传苏轼在江边写了这首告别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这谣言传到太守那里,大惊失色,因为他有职责监视苏轼不得越出县境,于是立刻去寻找,结果发现苏轼尚卧床未起,鼾声如雷。
谣言总长着一双看不见的脚,最后竟一路传到京都,甚至传到皇帝的耳朵里。苏轼在黄州的生存境况由此可见一斑。
苏轼曾写过一篇文字,自嘲自己和他的穷朋友马梦得是穷人中最穷的,是穷人中的冠军。他说:“马梦得与余同岁月生,少仆八日。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
说来说去,吃饭问题还是得解决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苏大学士也不例外。
起初一年,还可以勉强度日,因为苏轼虽然很穷,多少还是有一点积蓄的。等他的钱用完之后,日子该怎么过下去成了困扰苏轼的头等难题。
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之后,苏轼作了如下决定:
一是压缩开支,编制预算。他在给秦少游的信里说:“初到黄,凛人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省,日用不得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钱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以待宾客。此贾耘者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也就是严格按照计划、控制消费。
二是躬耕务农,自食其力。在元丰三年,苏轼开始脱下官袍,真正地当起一介农夫了。在友人帮助下,他请得东坡荒地,开始过起了开荒种地、自食其力的农夫生活。他仰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栽花种树于“东坡”的壮举,于是仿效前贤,自称“东坡居士”,不亦乐乎。在那时候写的《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他说:“余至黄二年,日以困匿,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郡中情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随后他在东坡荒地上建起了后来著名的雪堂,也就是日后他到东坡务农时歇脚的临时住所。经过一番必要的准备工作之后,农民苏东坡的耕作生活正式开始了。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苏轼正式“更名”苏东坡。
三是广开源流,自创食谱。面对空前的“经济危机”,这一招大概只有美食家苏大学士才能想到了。苏东坡发现在黄州猪肉价格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颇引为憾事。他于是发明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即宋时的黄州),人们对于“东坡肉”依然津津乐道。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不远处的潘丙酒店,他发现那儿的村酒味道醇美。黄州产橘子、柿子、芋头,长到尺来长。因为江上运费低廉,一斗米才卖二十文。羊肉尝起来味美如同牛肉……
虽然辛苦,但是基本上可以确保饿不着肚子了。成功应对生存能力极限挑战的苏轼在酒足饭饱之后,重新开始思考一些玄乎的东西,比如人生啊、价值啊之类的。曾经那个“奋厉有当世志”的青少年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开始对自我进行一番新的审视。
其实对生命重新的思索从他踏入黄州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他在定惠院暂住时和庙里的和尚住在一起,日日研习佛经,他和朋友们谈经论道,试图在宗教哲学中寻求解脱。苏东坡一度认为,“乌台诗案”自己必死无疑。此番是死里逃生,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这是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一方面,他不知道过去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一方面,他又不知道自己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苏东坡长久地陷入了这样痛苦的思索之中。
这个过程似乎并不成功,苏东坡依旧是往日的苏东坡,没有任何改变。
这可是个费神伤脑的事儿。百思无解之际,苏东坡只能倚门苦笑:“我真是拿自己一点办法没有。”
一日,苏东坡正躺在临皋亭的竹席上沉思。临皋亭紧靠长江,江上美景俱可收于眼底。苏东坡曾向一个朋友吹嘘道:“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这当然加进了诗人的浪漫想象。但是,苏大学士却在江边过着一种衣食无忧却又愁肠百结的烦恼生活。这时一位当地好心人推门而入,用黄州方言跟苏轼说:“先生不要闷在家里了,前方不远就是当年周瑜破曹的赤壁古战场呀。先生不妨一游以消愁破闷。”
一语惊醒梦中人。苏轼“噌”的一声从竹席上坐起来,就是那个三国周郎——雄姿英发的周公瑾吗?
当即置酒,呼来三五好友,泛舟游赤壁。
面对滔滔江水,苏东坡再也难以抑制胸中如江水般汹涌奔腾的情思了,连日来的愁绪一扫而光。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喷涌而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豁然开朗了。人生如梦、人生如梦啊,我何必再苦苦和自己过不去呢?当年那些风流人物如今在哪儿呢?都随大江东去,浪淘尽了啊。
苏东坡几乎是在瞬时之间忘了那些想要置他于死地的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们了,他也不去想所谓的江山、社稷、君王、百姓了。这一刻他是糊涂的,但这一刻他也是清醒的。他只向身边的朋友做了一个简单的手势——拿酒来!
但是你哪里知道,苏东坡写《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赤壁”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山寨版”赤壁,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在湖北蒲圻(今更名为赤壁市),距离此地尚有数百里之遥!
其实,苏东坡心里是知道眼前的赤壁是个冒牌货的。他在词里明确说了“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有人跟我说,这里是三国周郎破曹的赤壁。但是苏大学士在明知此地并非赤壁的情况下,依然难以平抑心中的波涛,大毫一挥,写就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原来,黄州方言“赤鼻”发音近似“赤壁”。那位好心人所说的“赤壁”是指黄州城西北边的“赤鼻”,即长江边上的一块巨石。因为岩体呈赭红色,状若悬鼻,所以叫做“赤鼻”,此地便被人们称作“赤鼻矶”,又称作“赤鼻”。天长日久,人们以讹传讹,以为此地便是当年赤壁之战的交战地,“赤壁”的名声由此就远远近近地传开来。
令当初那位好心人没想到的是,他的讹传反倒成全了一桩美事,那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后来东坡重游赤壁写就的前后《赤壁赋》在文学史上光耀千古。
更令东坡没有想到的是,他三次抒错情表错意的“愚蠢行为”竟然生生造就了黄州一处后来闻名天下的名胜古迹——文赤壁。因为一词二赋,苏东坡生生将赤壁古战场从湖北蒲圻搬动了数百里,稳稳当当地放在了湖北黄冈。也许是苏大学士后来的名声实在太大,人们开始遗忘当初那个真正弥漫过硝烟的蒲圻古战场,纷纷投向黄州的“山寨版”赤壁,一睹它的风姿了。也许是对东坡诗文太过热爱,人们后来甚至相信当年的赤壁大战就是在黄州发生的,黄州赤壁才是真正的赤壁!
文学史上一桩极为荒谬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历来都是先有名胜古迹,后有咏怀古迹的诗文名世。苏东坡倒好,整个弄反了,先在黄州写了三篇咏怀古迹的诗文,人们由此在黄州生生创造了一个原本并不存在的“赤壁”古战场!
真是太荒谬了!几百年后这事儿惊动了皇帝。民间的说法越来越离谱,眼看着人们就要把赤壁古战场的匾额挂在黄州了,皇帝觉得有必要站出来平息这场争议,以正视听。于是至清康熙末年,此地正式更名为“东坡赤壁”。
从此天下便有了两个赤壁,一个武赤壁,在湖北蒲圻;一个文赤壁,也就是“东坡赤壁”,在湖北黄冈。这倒成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当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好不容易打出一个武赤壁,苏大学士仅仅依靠一词二赋,无需一兵一卒,生生创造了另一个文赤壁。
这些都是当年泛舟游江的苏大学士没有想到的。他想到的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春,神宗皇帝亲书圣旨,把苏东坡由黄州调到汝州。从此东坡离开了黄州,离开了赤壁,离开了曾给他无数情思的滚滚长江东流水。
临去世前夕,东坡在《自题金山画像》里对自己的一生作了总结:“心如槁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为最,可见他一生最钟情的,还是那一汪东去的长江水呵。
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朝代已经是南宋,陆游到黄州,面对浩浩江水,寻访东坡遗迹。此时,东坡离开黄州已经八十六年,北宋灭亡也已经四十三年了。
补记:
公元2009年春,当我走近东坡赤壁时,时间已经流转到一个新千年。江水幽幽之间,一千年已经悄无声息地流逝。如今,东坡赤壁已经没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了,长江早已退到五里之外。
湖畔
李清照(公元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词作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
一
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夏,三十四岁的青年诗人杜甫来到济南大明湖畔,在历下亭参加一个诗歌派对。
在这个诗歌派对上,杜甫写下了一句名诗:“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不知道这句诗有没有被当时的文化宣传部门印在旅游广告上,但是,随着他这句诗慢慢流传开来,济南的亭台楼榭是越建越多,才子名士也是层出不穷,这大大刺激了济南当时的GDP增长,济南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大发展大繁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最早大概要追溯到这里。
二
在杜甫写下这首诗三百四十年之后,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伟大的女词人——济南的另一位“名士”李清照诞生了。当然这个时候,李清照还不是伟大的女词人,她只是一个小巧玲珑的小女孩。
小女孩每天的生活都无忧无虑,因为她有一位在行政部门上班的老爸,用现在的话说,她就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所以她每天都可以衣食无忧地练练琴、习习诗、练练书法,有时也学画画,更多的时候她还可以选择读书。
小女孩的老爸嗜书如命,自然也藏书甚丰,他的房间简直是书的海洋。很多时候,李清照都沉浸在这片深广的海洋里,跟很多看书就头疼的小女孩不同,她总是自得其乐。随着老爸工作关系的不断调动,他们不得不频繁地搬家,而每次搬家,他们都要把这几十箱书带上,不管路途多远,从来不肯抛下。
无忧无虑的读书时光一直持续到十八岁。这一年,李清照恋爱了,并且决心嫁给那个为她所深深爱慕的他。
他就是二十一岁的赵明诚。尽管明诚还只是一名太学生,但是她爱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从此,一个人独自读书的时光就变成了两个人一起读书的岁月。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这样的岁月多美好啊,他们声气相求,志趣相投,唤对方的小名,听对方的心跳,一起写诗,一起填词,一起花前月下,一起打情骂俏,一起收集金石,一起弹琴作画。面对生活的小波折,一起扛起来;偶有龃龉,也要在月亮升起来之前握手言和。绝不訾人是非,绝不羡慕嫉妒恨。一旦分离两地,每天都要给对方“发微信”,第一时间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跟对方分享。
有一年,眼看重阳节到了,可是明诚还在外地,清照难抑思念之情,于是填了一首《醉花阴》寄托相思之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写完之后清照迫不及待地将此词寄给了明诚。明诚看后大为感动,他从词中看到了清照对自己的脉脉深情,又对清照的生花妙笔大加赞赏,但是又不想输给清照,怎么说自己也是太学出身,要是填词赢不了清照,岂不是很没面子?明诚于是废寝忘食,冥思苦想,三天三夜作得数十阙同题《醉花阴》,想与老婆一比高下。
赵明诚将这几十首《醉花阴》不署名混在一起,给朋友陆德夫品评。陆德夫玩之再三,认为只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
明诚不得不佩服起老婆的才华来,从此更是爱慕有加。清照每有新词出炉,一定要先睹为快。就是在这样的诗词唱和中,清照后来流芳百世的一首首词作诞生了。这样的小生活,知足,清淡,何尝不是人世间最朴素的幸福呢?
时间是打败一切的魔鬼,也打败了清照和明诚的幸福。
那是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攻破了汴京,一切都改变了,国家不再是原来的国家,生活不再是原来的生活,他们不得不随着难民一起南渡。
国破山河在,山河破碎了,人还在。可是如果人也不在了呢?这样的生活清照不敢想象,可是这一幕却真实地发生了。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也就是在南渡之后的第三年,赵明诚害了一场大病,没想到就此一病不起,竟永远地和清照阴阳两隔。
那是建炎三年的八月十八日,这个黑色的日子清照永远都不会忘记。又一年的重阳节马上就要来了,和她相依相伴整整二十八年的夫君却弃她而去,把她一个人留在了凄凉苦楚的人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填词,填词,清照的生活除了填词还是填词。清照无法忘记她曾经美好而知足的生活,也无法忘记她和明诚一起诗词唱和的快乐时光。现在,纵使新词填得再好,又有谁能解呢?
宋高宗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绍兴,一代词人李清照在熬过凄风苦雨的晚年之后,永远地闭上眼睛,追随曾无数次重回梦境的夫君去了。
补记:
公元2010年夏,当我和如织的游人一道徜徉在大明湖畔时,李清照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八百五十五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游人们的驻足吟诵中,李清照犹在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