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探索
2021-11-11王惠花
王惠花
摘要:随着“素养”教育的推进和发展,中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在教学中积极践行“素养”培育。语文学科在中学课程课时中占比较多,但由于学生面临升学压力,而在语文学习中刻苦奋进,使“素养”培育实际践行进一步优化完善。对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多线开展关于思想教育、理论教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多样性与全面性,进而能够认真跟学、跟练,在语文课上真正学到知识,有所收获。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课堂氛围;教学评价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有意识、有技巧的学习,并且逐渐融合外部的学习方式,在阅读理解、写作应用、情感体验等方面成长。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更应当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不断更新观念,提升教学质量。这样学生的语文知识才能够与其他学科串联起来,从而让学生在互动和交流中汲取养分,不断进步。
一、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较为敏感,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由此学生的共情能力在这一时期也更强。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应用这样的特质,通过调整课堂细节给予学生更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自身感受出发,在“读”和“写”中逐渐掌握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技巧,这样学生才能够享受语文课堂,享受文章带来的情绪感染,而在知识探索中有更多的收获。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在语文知识学习中有进步,从而愿意积极配合课堂学习,逐渐提升语文知识水平。
例如,在进行《老山界》这一部分内容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师就应当抓住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带着自身的情感体验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辛,体味红军艰苦奋斗的旅程。首先,语文教师可引用红色诗词导入教学,让学生融合自身的感受去品味文章的字字句句,进而从本篇文章细节重点中认识更多内容。“山腰露宿”“攀越山顶”“下山情形”等片段无不昭示着红军誓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中学生应当在红色文章学习中融入自身感受,切实培育核心素养。由此,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而在感受与实践中收获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更进一步了解到文章与文本材料表达的深意。
二、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集中学生注意,让学生跟随教师节奏完成学习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充满吸引力的活动,营造积极活跃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实际教学质量。实质上,语文教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扎实基础,提升语言与知识应用的重要渠道,而活跃的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放松心情,收获更多知识感悟。所以,语文教师应当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在享受语文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例如,在进行《卖油翁》这一部分的内容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师就应当构建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让大家通过翻译、语法的学习理解全文,进而能够学会应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由于本篇文章是文言文,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和记忆,并恰当的融合讨论交流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卖油翁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是“唯手熟尔”,教师也可以围绕文章中心思想引导深入理解,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问题探索与交流中来,在良好的氛围下培育核心素养,进而有效提升学习能力与语文水平。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到自身的能力水平,从而明确想要提升语文学习能力需要如何做。在课堂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面对的往往不仅仅是一个学生,并且很难发现哪一位学生没有跟上教学活动等等。而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就能应用流程监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让学生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进行《紫藤萝瀑布》这一部分内容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师就应当融合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从多元化的角度了解学生认识情况与能力水平。而中学生也应当对自身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和表现有所认识,在课余时间完成重难点预习与复习工作。只有这样,初中生学习能力才能够步步提升,在认识与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在核心素养培育的引导下进步成长。完善的评价机制有待初中语文教师进一步探索,提出更加有效的措施,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育学生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线中学语文教师都应当从自身做起,制定长期的计划,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提升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师还应当营造良好的语文氛围,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跟着教师的节奏完成学习任务;应当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让学生对自身的语文水平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由此学生才能够在语文課堂学习中有所收获和感悟,在加深难度的新知识学习和训练中进步。
参考文献:
[1]蔡燕燕.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以《朝花夕拾》为例[J].语文天地,2021(10):53-54.
[2]程素珍.浅议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活动的转变[J].中学课程资源,2021,17(0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