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因地制宜教学研究
2021-11-11叶宪芹
叶宪芹
摘要:足球是一项古老而经典的运动项目,同时也被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中。足球训练能够强健小学生体魄,开发其智力水平。而学生也能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实际践行体育精神,在足球训练和游戏中收获丰富的学习体验。目前,存在一部分中小学场地受限,针对足球训练的设施与条件不够完备,此时就应当因地制宜展开教育教学工作。本文将结合校园足球因地制宜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实践策略展开解析,希望能够丰富小学生体育课堂,让其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足球技能锻炼有更多收获,在小学阶段能够健康成长。
关键词:校园足球;教学策略;运动技巧
足球运动中蕴含着深厚的体育文化,同时能够锻炼小学生各方面能力,让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学好基础文化的同时全面发展,争做新时期“五好”少年。校园足球因地制宜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所以各中小学应当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场地建设,让足球文化在校园中广泛传播,形成人人爱足球,人人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风气。只有这样,足球教学水平才能够自然而然提升,对小学生各方面成长展现更多辅助作用。因而学校体育部门及教师更应当做好引导工作,让足球这项运动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一、校园足球因地制宜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开发小学生智力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能够激发学生身体潜能,同时开发学生智力,让其在游戏、竞赛、互动等环节中展现思维能力,进而真正在锻炼中进步和成长。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小学生在运动过程中集中注意,调动眼、鼻、口、心、四肢等,在运动中体验乐趣,在体验过程中提高智力水平。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小学生坚持运动变得精力更加充沛了,同时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也给出了较好的反馈。所以,校园足球因地制宜教学十分必要,它能够开发学生智力,让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发展,在成长过程中收获更多愉悦的体验。
(二)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
体育运动极大地丰富了小学生认识情况,让学生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下意识做某事。因而体育教师应当做好课堂设计,以巧妙的活动方案促进学生间默契交流,激发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師可组织足球竞赛促进体育精神交流,同时可作为裁判保证竞赛的公平性,还可以作为场外指导参与战术分析,让参与竞赛的团队发挥百分百实力,在竞赛场上展现最好的一面。当然,校园足球的相关设计远不止这些,体育教师当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活动,充分展现地方体育精神面貌。
(三)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
足球游戏与竞赛、活动等都能够锻炼学生创新意识,让其依托于形式丰富的、多种多样的规则思考,进而保持高度活跃参与课堂,在和同伴的交流与配合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体育教师当因地制宜,充分展现年级、班级里学生的热情与活力,让其在“原地运球”“传球比快”“双脚内侧拨球”“交替踩球”等项目练习中掌握技巧,进而能够在比赛中锻炼和进步,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收获点滴进步。小学生创新意识基础较强,适宜其能力的教育教学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潜能,还能够彰显学生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探索自己。
二、校园足球因地制宜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信息技术参与的理论课教学
体育教学应当基于实践发展,同时加以专业理论辅助,让学生在全面的认识情况下锻炼身体素质,以正确的动作要领完成运动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运动过程的安全风险,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出色完成足球训练。符合学生认识的动作规范与理论教学十分重要,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安全和健康。而这些往往是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忽略的,而导致运动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出现疏于管理的不良情况。所以,体育教师应当从传统教学挂念中挣脱出来,上好训练课的同时讲好理论课,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充实的情况下展开足球锻炼,进而在小学阶段掌握足球运动技巧和方法。
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讲解理论知识,从足球的起源开始讲起,插入图片、动画、视频等,让学生全面认识足球。这样的讲解还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理,让其在接下来的实际训练中更加热情高涨。之后,体育教师可结合足球运动的动作要领和竞赛规则讲解,同时播放体育比赛视频,让学生从比赛场地、队员、规则等进行全面的了解。由此,小学生能够在足球视频中看到更加专业的队伍、场地等,进而为之后的足球训练奠定良好基础。而学生也能够在训练时结合专业理论踢球,进而通过实践和锻炼提高足球水平。
(二)切实践行“以人为本”理念
体育教师服务于学生,同时也引导着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成长,因而更需要注意尊重学生思想和身体素质,在符合学生认识及身体能力的情况下布置任务,让其一步步掌握体育知识技巧,进而在锻炼和巩固中真正有所提升。所以,体育运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千百次的锻炼才能够有所进步和收获,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应耐心、细心的指导学生,做好小学生的引路人工作,让其真正按照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计划一步步完成任务。小学正是孩子身体发育、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落实“以人为本”应当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够创造出趣味性、服务性兼备的体育课堂,点燃大家的足球运动热情,进而在体育课学习中掌握专业理论,积极参与足球训练,在锻炼和经历中成长。
例如,在实际足球训练中,体育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法,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合理的任务中锻炼和成长。首先,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对足球的熟悉程度分类,在教学完热身运动和拉伸运动后安排每一层次不同的课堂任务。第一梯度学生是熟悉足球运动的,同时也能够在足球比赛中发光发热,这一部分学生的基础任务量相对提高,也可以在课堂中自发组织完成竞赛、游戏等活动。第二梯度与第三梯度的学生需要参与集体训练,在足球运动动作、防卫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学习,让其学会在运动中保护自己。如此,分层教学就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
(三)足球运动的技巧与方法解析
足球运动不是简單的跑跑跳跳,其竞赛运动更是讲究团队默契和战术策略。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精力有限,同时身体素质不强,这时候再要求战术策略与配合是一种考验。所以,实际教学中应适当加大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比例,通过对足球运动技巧和方法的解析能够让学生熟悉,进而在实战中尝试和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定能够将专业技巧运用到实战中,在每一次应用时发现难点,逐渐熟练掌握这一技巧的应用。体育教师在讲解时还应当做好示范,生动形象的解释技巧的原理和作用,让学生通过模仿真正了解这样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腿外侧拉球起球”这一部分内容时,体育教师就可以为学生示范,让大家跟着自己来体验足球在脚上的运动过程,即“脚后跟磕球脚尖起球”“脚背起球”等动作的演示。之后,体育教师还可以分配两两互动,让两个学生面对面做以上动作,并指出对方动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动作进一步交流与互动。再来,“假动作”教学也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而体育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找一位学生配合演示,通过身体与脚步晃动躲过拦截,并鼓励学生在足球运动中融合这样的技巧。由此,小学生就能够逐渐掌握足球运动技巧,在演练中熟悉和进步,在成长过程中留下美好的一笔。而足球技巧训练同样可以让其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勇敢实践。
(四)通过游戏竞赛的发教育教学
比赛是一种非常高效的锻炼方式,学生能够通过游戏和竞赛活跃大脑,同时调动身体的每一个器官参与运动,在实际训练中真正有所进步和成长。凡是比赛必定会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体育教师应当从学生情绪和感受出发,最大限度地缓解学生压力,让其尽情地享受体育运动,享受足球比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优势进行分析,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改正踢球习惯、小细节等等,这样能够在短时间缓解学生压力,再结合鼓励式教学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比赛过程中,体育教师可做裁判参与比赛,既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公正,还能够与学生互动,通过提醒和激励的方式让学生发挥最好的水平,在足球比赛和游戏中进步,进而赢得比赛。
例如,体育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教学进步组织足球联谊赛,让两个班级参与,同时比赛分为男女两场。由于女生身体素质和精力存在局限,所以可适当放松考核标准,更注意比赛的安全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师担任裁判,同时应当做好观察与记录,保证比赛公平公正,针对学生在比赛中的问题和优势进行总结。这样就可以在赛后总结中提炼关键,让每一位学生的足球比赛都有所收获。也只有这样,小学生的足球水平才能够在督促和引导中进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展现运动力量的美。
(五)应用趣味元素点亮体育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引导者,因而体育课堂更应当激发学生兴趣,让小学生找到体育运动中的趣味元素,进而在一次次训练中更喜爱体育运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也应当做出调整,应用新理念、新技术展开教育教学,在理论知识讲解中结合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等,而在运动训练中结合游戏、竞赛等。让新的教学方法点亮体育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感兴趣点,这样学生才更可能积极参与课堂,跟着体育教师的节奏了解足球,从足球运动中汲取营养,进而养成热爱运动、热爱足球的体育精神及体育运动习惯。
例如,在进行足球热身训练时,体育教师就可以播放音乐,让大家心情放松、保持愉悦,跟着音乐律动起来,在足球训练前做好热身和拉伸,保护好自己的关节和韧带。在“运控球训练”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游戏加强课堂的趣味性体验。之后,教师就可以两两分组,让大家带着球运球绕过20米处的标志物后将球运回,期间,需要尽可能保证球平稳的传递,不断往复循环。这样小学生不仅仅能够锻炼运球技巧,还能够在体育课堂中收获妙趣横生的游戏训练,在足球训练中更加高效、高质地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成业.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足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21.
[2]司玉路.游戏在小学足球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析[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