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自由的焦虑与苦心
2021-11-11李笺筠
李笺筠
智能化时代,无所不在的芯片作用愈发突出,技术迭代与市场新需求使全球芯片产业重新洗牌,供应链滞后使之起伏失序。此时,各界对“‘芯荒究竟是不是一个短期现象”的爭执已无意义,如何在困窘的缺货现实中避免发展延迟以及如何在未来取得更多主动权才是要事,“时间总会解决芯片短缺的问题,但对产业链安全的重新思考,是更重要的命题。”
差异化竞争从芯片开始
智能手机品牌受困芯片之忧是近几年人们热议的话题,市场现况也让品牌和消费者很是“受伤”。2021年第三季度,由于芯片等零部件短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了6%,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品牌都因核心芯片供应不足而受困,为此不得不下调本年度的预期出货量。一些自身拥有芯片生产线的巨头企业也未能避免受到影响,比如全球市占率第一的三星被迫取消了今年的Galaxy Note系列新品发布,只表示芯片生产得到改善后就将回归发布新机。有业界研究机构在评析芯片短缺的影响时表示,“智能手机行业正在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产量。在供应方面,芯片制造商正在提高价格以抑制过度订购,以试图缩小供需之间的差距。但尽管如此,短缺要到2022年才会缓解。因此,加上全球运费的高昂成本,智能手机品牌将不得不提高设备零售价。”
车规级芯片短缺对市场的不良影响严重程度远超其他行业,全世界的车企都在不同程度地停工减产,无一例外。芯片短缺导致国内汽车行业运行压力持续维持高位,车市连续数月销量下滑,以致出现“以产定销”局面。按照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蒋健的说法,“明年,汽车行业芯片短缺率预计将从当前的50%恢复到2020年年底时期的20%。”意即将有缓解但离根本性解决尚早。最新的消息是,全球十大半导体芯片供应商之一也是汽车芯片巨头的瑞萨电子已经向客户发送了涨价函,表示“由于受到产能不足所导致的供应挑战,决定提高大部分产品的定价,于明年1月1日正式生效。”
这种情况下,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曾明确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强协调力度,加强供应链精准对接,使汽车芯片能够在供给能力上全面提升,使汽车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广汽集团等车企亦纷纷表态,芯片短缺情况会推动国内芯片企业聚焦汽车芯片关键技术和产品,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实现国产车规级芯片的突破和向高端化的升级。无论是否归属新、旧哪个势力,国内的头部车企都在有所行动,直接与芯片公司合作,成立实验室或合资公司。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宏所说,“好产品都是不断用出来的,车规级芯片需要强化与汽车产业链协同,推动量产应用并不断迭代。为此,要加快打通应用断点、突破协同难点,逐步加大国产芯片市场占有率。”
芯片赛道上充满变数,却也拉近科技创新与传统制造的距离。把芯片之危转化为发展之机是所有涉芯企业的愿景,这使得叠加资本、政策、产业、技术等多重因素的芯片领域炙手可热。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4403亿美元,预计今明两年市场将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芯片行业不断有巨额投资汇入,重大项目纷纷爆出;一方面是传统芯片巨头加重布局,德国博世公司新建的芯片工厂已经投产,英特尔宣布将用十年时间在欧洲建设8座芯片厂,三星正推动在美国德州建厂事宜;另一方面,苦于“缺芯”久矣的科技巨头一边加强在成熟的芯片企业拿货以满足对标准芯片的高需求,一边内部专研适合自身情况的专属芯片,并亲身下场并购芯片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
技术在手,方有“自由”
芯片是众多科技产品的基础性核心零部件,重要性不言而喻。制造一枚芯片,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涉及设计、流片、封装、测试等环节,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造芯”门槛高、周期长、见效慢为业界所公认,且核心技术壁垒重重。无数案例证明,唯有把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有底气说芯片自由可期。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下游需求量极大,每年的芯片消费量高居全球第一,各种因素导致的“芯荒”对我国产业领域影响极大。有观点表示,“芯片问题的解决,短期靠市场,长期靠能力。”一个严酷的现实是,对于中国产业界而言,“现阶段,市场只关心我们能不能造出来芯片。但随着芯片行业的成熟,市场未来的关注点势必会调整至我们能不能高效的制造芯片。”
“芯荒”让业界对增强芯片自主供给能力有了更强的紧迫感,“缺芯”、“卡芯”确实在倒逼我国芯片行业加速发展,自主可控生态才是应对“缺芯”的基本保障。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芯片相关企业8.64万家,仅去年一年我国即新增芯片相关企业2.09万家,同比增长207.39%,远超以往年份。今年前9月我国再度新增芯片企业3.21万家,同比增长153.39%,深圳、广州、苏州、西安等城市位列新增芯片企业分布城市前列。
虽然各地有关芯片的项目云屯雾集,汇流而来的资金更是以海量计,但问题在于,且不说各种涉芯项目需剔除混入的泥沙,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我国的人才库远跟不上芯片行业发展的雄心壮志,业内人士指出,“我国面临长期缺乏科学和工程人才的问题,这可能阻碍我国降低对进口芯片依赖、力争成为半导体超级大国的努力。”近年来相关人才缺口依旧,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难题不止于数量的高居不下,而在于人才质量不高,高端芯片人才缺口更大。在此情形下,想要自主生产芯片、让芯片增产满足市场需求任重道远。可行的思路应是,坚持开放和融合是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从自主创新和安全等角度,对“芯荒”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后踏实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