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风口证伪?
2021-11-11阮萩黎
阮萩黎
水电开发企稳,风、光接续成为电源装机增加的主力,风电和光伏的累计装机差已经渐次缩小,时新技术和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让电力系统拥有了更加敏捷的“感官”和“大脑”,更适应转型需求……这些因素都对光伏行业发展有所助益。涵盖研发、设计、制造、建设、运营、回收等环节的万亿级绿色光伏全产业链堪为蓝海,创新光伏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光伏集中式与分布式协同开发,将光伏发电打造为发电成本和电价最具竞争力的电源品种,探索光伏与多种电源、储能、电网、用户的智慧融合发展,让光伏产品为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赋能提速,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全产业链波动与企稳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品制造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产量达39.6万吨,全球占有率达76%;截至2020年末,光伏累计并网装机量253GW,同比增长23.5%;光伏发电量26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1%。国资委副秘书长庄树新指出,“‘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目标关键时间窗口,也是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关键五年,光伏产业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大有作为。国资委将支持央企大力发展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完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加快新能源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做好光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推动光伏产业与电力系统融合发展。全面提高产业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能力,打造完整知识产权的光伏新能源产业,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形成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和产品。积极探索光伏生态保护,推动光伏产业与农业养殖业、生态治理等各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光伏产业先进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合作,提高我国光伏产业核心竞争力。”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现存光伏发电相关企业20.03万家。国家能源局实施的“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组织开展整县(市)推进户用和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工作,对光伏行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9月国家能源局公布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676个试点县(市、区)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地未列入试点的县区也在积极行动,全面普查辖区范围内可利用的屋顶,因地制宜逐步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
若將视野拓展开来看,全球范围有多个国家计划实现提高太阳能发电在电力结构中的占比,比如已成功跨越100GW光伏装机里程碑的美国,其太阳能产业协会提出,2030年太阳能发电量应占全国能源结构的30%,为达成此目标,平均每年需新增80GW光伏发电,对光伏设备、产品的需求相当硬核,并且,这期间的行业配套设施建设与人力岗位需求将达到百万级。
“削峰填谷”提效率
光伏全面平价虽带来了发展机遇,产业处于供需两旺、量价提升阶段,但产业链上下游受到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风险也被放大,尤其价格的骤涨效应从硅料一路传导至硅片、电池片、组件厂商及终端电站,市场波动较大,今年1-8月国内新增光伏装机量22.05GW,按此速度全年装机量将低于去年水平。此时需要各方以理性的、全局的、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与相应举措确保光伏市场在新阶段的健康发展。有光伏企业表示了总体上的乐观态势,“由于产业链不平衡,可能会出现某些环节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造成价格的飙升,但我们认为这还是短期的行为、阶段性行为,如果把时间拉长到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我们会看到整个产业的成本还会是持续下降的。”
实现降本增效,光伏企业需让已建和待建的光伏电站更为高效,重点关注运维成本、全生命发电小时数、高效逆变器、高效组件、高效电池、系统造价等方面。其中,加快发展储能技术可让光伏发电更加平稳,光伏+储能相结合,能够减少弃光现象,实现削峰填谷。从应用端来说,光伏+储能为用户带来的收益也非常直观,可实现光伏发电收益最大化。这其中,核心技术成为行业企业与跨界而来的巨头企业的本底手段,近期华为拿下全球最大规模光伏发电储能项目(沙特红海新城储能项目)即是一例,业界普遍认同,“华为的光伏及储能版图,夯实在光伏逆变器这一产业技术塔尖之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认为“双碳”目标助力光伏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核心技术和新场景是为关键,“光伏行业有很多新技术正在发展,包括‘光伏+制氢、‘光伏+5G通信以及‘光伏+新能源汽车和‘光伏+绿色建筑,这几方面都是行业内的前瞻性技术。”此外,光伏建设、应用场景的扩展方面亟需新动作。据测算,1000平方米的园区类屋顶大约可建100KW左右的光伏电站,远远大于户用。今年以来,“光伏+园区”政策频出,各地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在国家及地方支持下,大力建设光伏屋顶电站,部分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如苏州工业园等提出对自建光伏电站的企业予以有序用电豁免。在适配能力强、安全稳定、发电效率高的屋顶光伏建设解决方案助力下,可充分发挥工业类园区厂房屋顶面积大、遮挡物少、可开发空间大的特点,有效盘活屋顶闲置资源,就近消纳,避免长距离输电线路损失,还可余电上网增加收益,甚至随着碳交易市场的逐步完善,有望通过售卖碳权获得更多收入,这对园区内的高耗能型企业有相当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