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数”而行,共赴未来
2021-11-11宿宁
宿宁
随着全球数字化进入全面渗透、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的数字经济在经历长足发展后,正成为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引擎。“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为我国数字經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维度的政策支持。
9月6日,赛迪顾问数字经济产业研究中心发布《2021中国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白皮书》。在白皮书形成的“2021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上,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稳居数字经济一线,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成都、南京、天津等13个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作为GDP万亿俱乐部成员,数字经济发展正驶入快车道,呈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
白皮书认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十四五”时期的中国数字经济正开始从注重效率,转向更注重公平与质量。未来如何推动数字经济特色、协同、高质量发展,将会是各大城市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议题。
北京:开放场景应用,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
从5G通信到区块链技术,从物联网到人工智能,北京正加速向以数字经济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握契机,利用数字技术引导有限资源发挥作用,拓展新的发展路径,催生出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推动北京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据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按照国家统计局口径初步测算,2020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1.4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0%。仅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就达1500家,约占全国人工智能企业总量的28%。
作为国家首都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是中国数字经济的创新源头、开放源头,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军城市。立足于超大型现代城市,北京把城市运行治理、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建设、冬奥会等场景,作为孵化催生数字产业的超级系统。其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拥有完整的创新生态、前沿的技术引领、坚实的产业基础、丰富的应用场景。”预计到2022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将达55%。
在迎来快速增长的同时,北京也将数字经济的箭头指向了更远的目标。《全球数字贸易与中国发展报告2021》显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科技的加速创新,中国作为数字贸易大国的地位正在逐步巩固,已晋升为全球十大数字贸易经济体行列。而北京数字经济创新活跃、产业技术雄厚,发展数字服务贸易具有明显优势。10月,北京印发《北京市关于促进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打造具有国内示范作用和全球辐射效应的数字贸易示范区,到2025年,北京市数字贸易进出口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显然,在夯实产业基础的同时,数字贸易已成为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上海:首倡城市整体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国际数字之都
2020年底,上海公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明确了建设数字城市的目标,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将取得显著成效,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到2035年,上海将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上海的数字经济发展愿景是,要以经济数字化形成新供给,生活数字化满足新需求,治理数字化优化新环境,打造“物联、数联、智联”的城市数字底座,通过数字化转型激发城市生命体“细胞”的活力。
此番举措,与上海的实际情况密不可分。作为拥有超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具有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等复杂特征,城市建设、发展、运行、治理各方面情形交织、错综复杂。对于上海而言,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其作为超大城市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目前在经济上,上海已成效明显。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50%,正围绕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科研研发、金融创新等方面,全方位推动整个经济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且支撑上海数字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上海市高新企业数量已达到14624家,居全国第五。生活上,上海着重从企业、市民和城市运行高频急难的问题难点中,发现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场景,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数字化转型场景运营。譬如,上海为参保市民量身定制的数字信用产品“惠民就医”,依托大数据和金融科技实现先就医、后付费,现已覆盖上海全市400余家公立医疗机构。治理上,上海将以“两张网”建设为牵引,构建超大城市“数治”新范式。目前,上海“一网通办”日均办事近12万件,全程网办率约50%。
“上海首倡城市整体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产业数字化转型,这是一场自我革命。”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陆雷认为,上海从经济、生活、治理三个维度全面推动建设数字城市,具有全球城市发展的引领意义。若细细剖开这场数字革命来看,在这几个不同层面中,经济数字化转型显然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推进上海经济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未来上海将重点聚焦12个专项行动、形成40项重点任务,集中突破100+关键技术、形成100+标准化算法产品、培育100+智能硬件产品,打造50+市值超百亿的流量型企业,到2023年,将上海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经济数字化转型生态建设引领区,成为数字经济国际创新合作典范之城。
深圳:释放政策红利,建成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验区
近年来,作为国内制造业大市和信息通信产业重镇,深圳举全市之力支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聚焦5G、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先后出台《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的通知》《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的通知》等文件,将数字经济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今年深圳又宣布,自6月9日起组织实施2021年数字经济产业扶持计划,支持数字经济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服务体系提升,其中单个项目资助金额最高可达300万元。
按照部署,深圳将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线,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建设成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验区和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高地。早在2020年11月,深圳市龙华区率先在全国提出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发展战略,从政策、平台、金融支撑等多领域发力,吹响全面建设“数字龙华”号角。数据显示,2020年龙华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比重约为2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深圳的另一角,深圳市福田区于今年印发《福田区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拟用3年时间,打造具有全国辐射力和示范性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促进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消费大数据、健康大数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各类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认为,深圳要实现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现在还需要依靠很多政策。对企业而言,要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除政策红利外,还需要依靠技术转型。而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本质是获取新技术,发展新能力。这既需要企业埋头苦干加速突破算法、芯片、关键元器件等领域“卡脖子”技术,也需要政府鼓励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对现有装备和管理方式、业务等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更新和改造。对于深圳而言,其拥有以华为为代表的世界级数字企业,还有大疆、比亚迪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未来将在引领全国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