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涌动下的全球博弈
2021-11-11李书
李书
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2020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2.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占GDP比重为43.7%。显然,新冠疫情让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数字经濟的价值,并以实际行动竞相推动本国数字经济发展,促使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随着数字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数字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之后,影响全球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关键力量。对全球各国而言,数字化转型已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关乎未来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
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领域
广义上的数字经济发展,最早可上溯到上世纪40-60年代,以美国研制出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埃尼阿克为开端。21世纪初,随着移动通信网络普及和移动智能终端出现,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获得成长。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并进入商业化应用,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其规模和应用范围得到极大扩展,加快向国民经济各行业渗透,推动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随着数字经济红利的显现,更多国家开始争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前端领域。一方面,数字经济增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对既有产业形成冲击并使产业竞争格局发生重构,逐渐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与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正推动形成一个万物互联、数据资源成为重要价值来源的社会,其对关键数字技术、设备、平台和数据的掌控,直接关系到个人隐私安全、产业安全、国防安全等各个方面。因此,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领域,主要经济体陆续出台国家级别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美国先后发布《数字经济议程》《在数字经济中实现增长与创新》《美国国家网络战略》等战略规划,提出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实现繁荣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英国推出《数字英国》《数字经济战略(2015-2018)》《英国数字战略》等战略计划,对打造世界领先的数字经济和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作出全面而周密的部署。德国出台《德国ICT战略:数字德国 2015》《数字议程(2014-2017)》等战略,为德国建设成为未来数字强国部署战略方向。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均已制定国家数字发展战略,加强在数字科技创新、技术标准和国际规则制定等方面的布局,以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
中美欧三方引领国际数字格局发展
《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2020年美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3.6万亿美元,仍远超全球水平,蝉联世界第一;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5.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但同比增速达9.6%,居全球首位;德国数字经济规模为2.5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当下,全球数字秩序与规则的竞合博弈日益高企,中美欧三方正引领国际数字格局发展。
目前,美国在关键领域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创业创新环境等方面有先发优势。 2020年4月,美国发布全球首个数字援助战略文件,旨在以美国先进的数字技术加大对他国的影响。同时,美国加快促进国际电子、通信设备制造商在美国本土或周边的墨西哥等地设厂,以弥补自身发展数字经济的短板即设备生产能力不足。今年3月,英特尔投资200亿美元在美国建两座晶圆厂,宣布重启晶圆代工业务。在英特尔加紧全球布局的同时,美国呼吁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芯片厂商在美加大投资,以重回芯片制造的龙头地位。
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虽起步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目前成绩斐然。依靠构筑庞大的用户规模、应用场景和生态体系,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水平处于全球前列,在部分终端应用开发与市场培育等方面,甚至处于全球领先位置。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院认为,中国在2020年第二季度实现快速经济复苏成为G20集团中唯一摆脱经济衰退的国家,需归功于中国移动应用程序以及良好的数字生态系统。事实也正是如此,中国数字技术的迅速进步增强了对外吸引力。如去年9月起,中国央行开展DC/EP试用,催生多国对央行数字货币研发的热忱。但受当下外部经济和政治环境复杂化的影响,中国数字经济要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尽快补齐短板、实现自主可控。
在发达经济体中,欧盟数字经济的发展速度已是偏慢,但其积累的硬件技术较强,仍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凭借自身庞大的数据市场和数据经济优势,欧盟正通过实施先规范后发展的路径,争抢国际数字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一方面,构建单一封闭数据市场,推出“守门人”法律草案提高他国入欧数字领域门槛,以提升自身相对优势。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对数字领域的预算投资等,为欧盟在数字领域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日本、韩国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目前虽优于欧盟,但其更侧重于维持自身在电子研发制造领域的优势,这与美国刚好形成互补之势。印度虽拥有较好的软件基础和工程师红利,但面临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与社会开放度不足等短板,未来更多是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改革上。俄罗斯在数字经济上起步较晚,但考虑到全球局势,其形成独立自主的数字经济产业链极为必要,为此正全面追赶。未来,对于更多在数字经济领域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促使自身融入全球数字经济大潮将是新的发展趋势。
深化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受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趋势影响,越来越多的跨国合作出现。2017年,中国与老挝、泰国等七国相关部门共同发起《“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与东盟从能力、意愿和实践三方面达成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共识。在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中,金砖、G20、OECD、APEC等在多边合作机制上有着非常积极的作为。
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加大跨国数字经济合作投入,通过输出商业模式、协助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初创企业、协助技术升级等方式,促进数字经济技术、平台、产业链、人员等层面交融互通。如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钉钉”列为远程教学软件推荐名单,阿里巴巴创立的数字化物流调度系统“世界电子贸易平台”与比利时列日地区紧密合作。华为在匈牙利的子公司也于10月宣布,将与匈牙利联运物流公司、英国电信等进行合作,共同创建匈牙利的5G智慧铁路港。
随着数字经济领域的跨国合作愈发深入,数据大规模的跨境传输已不可避免。而跨境数据流动涉及产业安全、国家安全性等问题,目前多国主要通过国内立法、签署国际协定的方式确立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中国推出《网络安全法》,明确数据存储、保护等基本制度,保障网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能力;欧盟发布《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美国设置《澄清境外数据的合法使用法案》,以维护数字发展优势;日本则以跨境数据流动政策灵活性为主导,在国际上加强与美欧两大跨境数据流动监管框架对接,并推动跨境数据自由流动规则构建。
“国家和国际层面上的数据跨境流动政策走向不仅影响贸易、创新和经济进步,还将影响与数字化成果分配、人权、执法和国家安全有关的一系列问题。”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21年数字经济报告(数据跨境流动和发展:数据为谁而流动?)》中指出,需采取新的全球数据治理框架,避免关于数据跨境流动监管的国际辩论陷入僵局。可见,未来要继续深化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必不可免的是构建一个良性的数字生态体系,而这也正是中国开展“数字丝绸之路”等跨区域合作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