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粵港澳合力打造大灣區電影

2021-11-11曾實

澳门月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廣州電影大灣區

曾實

中國電影市場近年欣欣向榮,影視產業在多地快速發展。在粵港澳大灣區,整合產業合力打造“大灣區電影”,是電影人的討論熱點。近兩年來,粵港澳大灣區“九市二區”在影視領域動作頻頻,但灣區電影產業的集群發展也被認為短板明顯,三地的影視合作仍有不少可待開拓空間。

文化領域的“9+2”可以等於幾?近兩年來,“灣區電影”這一概念越來越多在不同場合被提及。

9月21日,即華人傳統節日中秋節,深圳舉辦了一場名為“灣區升明月 天涯共此時”的大灣區中秋電影音樂晚會,以電影和音樂為媒介,彙聚百名陸港澳臺知名電影人與音樂人,再次把“粵港澳大灣區電影”推向大眾視野。

區域融合,文化先行,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文化被視作促進整體發展的紐帶之一。代表中國最高層的規劃構想、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2019年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其中就提出要共建“人文灣區”,推進大灣區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產業發展,共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香港影視業在《綱要》中被特別提及,綱要要求充分發揮香港影視人才優勢,推動粵港澳影視合作,加強電影投資合作和人才交流,支援香港成為電影電視博覽樞紐。

在廣東珠影影視製作公司總經理、廣州市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劉佳笳看來,粵港澳三地具備電影產業融合發展的區域優勢。她告訴《聯合早報》記者,灣區城市同屬嶺南文化圈,在地理、語言、文化與習俗等方面接近,此外,大灣區一向是資本市場的青睞之地,而資本力量可以助推文化產業高品質發展,幫助產業做大做強。

談及三地的電影產業,劉佳笳指出,廣東有著雄厚的經濟基礎與良好的人文環境,可為三地電影合作提供經濟與物質基礎,深厚的嶺南文化底蘊也可為電影業提供豐富的題材。香港則有近百年電影產業歷史,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電影工業化生產機制;澳門的影視人才與資源相對稀缺,目前條件不太具備獨立製作一部相當有影響力的電影,不過澳門有自由開放的環境優勢,在中國電影“引進來”與“走出去”上可發揮平臺優勢。

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下,廣東電影產業的發展正在提速。2015年,廣東出臺了《關於支持廣東省電影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提出28項推動當地電影產業發展的具體政策,包括由廣東省財政設立扶持電影事業發展資金、支持電影產業園及拍攝基地創建等。

佛山、廣州、深圳等市都在積極發展影視產業園區,成立了西樵山國藝影視城、珠影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電影產業基地與園區,涵蓋電影拍攝、後期製作、電影發行等產業鏈條,同時也建立影視人才培養教育基地,搭建電影人發展平臺,培訓影視方面的人才。

廣州則在發力打造中國電影的“第三極”。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文藝處電影處處長皮健今年4月在廣州的一場影視專題活動上說,廣州電影目前正處在穩定發展的局面,同時也在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戰略機遇,“十四五(2021至2025年)”期間,該市將進一步優化電影發展環境,完善電影基礎設施建設與投融資體系等,全力打造中國電影第三極。

他也提及,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產業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化,一大批粵港澳大灣區電影人才加強交流合作,一批電影作品相繼上市。

看好區域的發展機遇,數家電影巨頭近年相繼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置總部。中國影視集團博納影業去年5月在廣州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博納影業總裁于冬當時稱,將在廣州建設配套的後期技術製作中心和創作中心,彙聚更多大灣區的電影人才。

去年11月的廣州文交會上,華誼兄弟也與廣州空港產業投資集團、廣州產業投資基金公司三方正式簽訂“大灣區華誼兄弟文旅中心”合作專案,計畫落地集觀賞性與互動性為一體的華誼兄弟藝術中心、建設影視拍攝基地,並推出一批“廣州出品”的影視精品。

陸港合作逐漸走向成熟

大灣區電影的概念要起飛,一個重要因素是香港電影在大灣區的整合。香港電影在上世紀下半葉一度輝煌,是造星無數的“東方好萊塢”。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香港電影產量保持在每年200部以上,一度排名全球第三,僅次於印度和美國。不過,進入本世紀後,香港電影逐漸走入低谷,在2013年,年產量達到最低值42部。

如今,香港電影人將目光投向中國大陸尋求發展。劉佳笳指出,港產電影此前曾有一段時間在大陸市場碰壁,電影受眾也存在局限,近些年來,隨著電影市場不斷發展,香港電影人逐漸“北上”,尋求合作機遇。

2003年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貿易關係的安排》(Mainland and Hong Kong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簡稱CEPA),為陸港合拍片奠定了政策基礎。當中規定,港產電影不受引進片配額限制、香港和大陸的合拍電影可以作為大陸電影進行宣傳和放映等。自此之後,經過一番水土不服、磨合與摸爬滾打,香港和大陸合拍電影逐漸走向成熟。

香港導演與大陸公司及製作人合作,執導符合官方意識形態的主旋律電影,是近年中國電影的熱門創作模式,而吸收了香港電影成功商業電影類型元素的電影製作,則從另一個角度幫助中國政府講述“中國故事”。2014年,香港導演徐克執導改編自中國文革同名樣板戲的3D《智取威虎山》,斬獲中國電影多個獎項,票房收入達到8.8億元(人民幣,約1.8億新元),由此開啟香港導演創作主旋律電影的熱潮。

當中不乏評價與票房雙佳的大片,包括林超賢導演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劉偉強的《中國機長》,乃至今年大熱的《奪冠》《中國醫生》《長津湖》等電影,都取得不俗成績。

劉佳笳認為,陸港電影人共同講述“中國故事”的合作方式,讓香港電影人在大陸市場找到更寬闊的路子,把港產電影中的成功元素,成功融入到大陸市場的變化之中。

發展文化平臺,推動合作共贏,將是促進大灣區電影繁榮的關鍵。一方面,香港電影人積極與大陸方面展開合作,取長補短;另一方面,如何看齊影視核心市場,帶動大灣區文化向大陸延伸,吸引資本投入,也是必須思考的方向。

曾經參演《功勳》《建國大業》等影視劇的中國資深演員章申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則說,香港電影人的優勢在於豐富的製作經驗,無論是拍攝主旋律還是娛樂電影,都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優勢,與大陸電影人或製作公司密切合作,取長補短,可為大陸影視作品增添豐富的色彩。

章申同時指出,多年以來,粵港澳地區的影視作品基本上是以具有嶺南特色的本土文化與民俗為主,在香港回歸前,受殖民文化的影響,其影視文化多以娛樂為主,而由於語言的差異,接受和傳播多民族性文化的概率非常低,形成地緣式的文化圈。

他指出,文化是不斷增融、吸納與豐富的過程,在堅持地方特色的同時,取長補短非常必要,香港電影人的“北上”,符合時代與發展的走向。

香港一些影視公司近年也選擇入局大陸電影市場,並將目光投向大灣區。今年4月,香港英皇娛樂集團的粵港澳大灣區總部正式落戶在廣州,當日與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簽訂了《合作備忘錄》,雙方將致力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在網路影視、音樂、文化產業、新人培育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英皇娛樂集團營運總裁霍汶希當日在活動現場接受媒體群訪時稱,英皇娛樂將大灣區總部落戶廣州,正是看好大灣區在文化娛樂方面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她說,接下來,英皇娛樂將挖掘大灣區本土文化內涵,傳承和發展優秀經典粵語音樂影視文化,以廣州為中心,打造大灣區音樂、影視、文化創作影業等板塊,並和其他夥伴建立緊密的合作,共同推進文化娛樂產業蓬勃發展。

須整合資源共同推進

作為中國最有經濟活力的地區之一,廣東是全國電影市場的重要支撐,連續19年蟬聯全國電影票房冠軍,是中國電影“第一票倉”。不過,廣東電影產業還存在明顯的短板,面臨電影人才不足、創作能力不強、發展資金不足等問題。

第一財經網報導稱,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原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今年2月在粵港澳大灣區電影交流與合作主題發佈會上指出,大灣區電影發展有三個“不相匹配”,首先是現狀與南方電影過去的輝煌相比不相匹配,南方電影曾經在中國電影中佔有重要地位,影響力巨大,而近年的發展還不夠理想。

其次,大灣區的經濟實力與文化實力、電影實力不相匹配,應該有更大的同步性。此外,電影的市場票房指標與創作、作品不相匹配,多年以來廣東票房收入居全國之冠,但廣東出品的電影還不夠豐富,品質也有待提高。

如何通過政策形成合力,實現資源整合,共同推進大灣區電影產業發展,將是大灣區電影人面對的共同課題。

章申也指出,改革開放初期,毗鄰港澳的廣東憑藉自身優勢在影視文化方面發展迅猛,形成了鮮明的地緣特色,這既是優勢也是劣勢。近些年來,中國影視蓬勃發展,湧現出許多好作品、好導演、好演員和好製作人,如果不在維持本地特色的同時,結合大眾文化口味,更好融入龐大的市場,那麼廣東影視中多年積澱下來的地緣文化,將難以在洶湧澎湃的主流文化中脫穎而出。

他認為,發展文化平臺,推動合作共贏,將是促進大灣區電影產業繁榮的關鍵。一方面,香港電影人積極與大陸方面展開合作,取長補短;另一方面,如何看齊影視核心市場,帶動大灣區文化向大陸延伸,吸引資本投入,拓展空間與市場動力,也是灣區電影人必須思考的方向。

猜你喜欢

廣州電影大灣區
拍电影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青年电影导演
电影
电影
Discuss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广州鲜切花市场最新价格
广州鲜切花市场最新价格
美在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