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艺术在社区畸零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2021-11-11张艺

工业设计 2021年10期
关键词:应用设计公共艺术城市更新

张艺

关键词:公共艺术;社区畸零空间;城市更新;应用设计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畸零空间

畸零空间是由城市遗余空间的概念衍生出来的,遗余空间指现代主义规划下被剩余出来的空间,而畸零空间则是在剩余空间中未能被充分利用、零碎、间断性的消极空间。城市畸零空间占有城市空地,大量的畸零空间会导致城市景观过于混乱,并且畸零空间处于流动状态,介于未完成或半废弃状态,更不能对其进行预测。文献中对于畸零空间再利用有过类似课题,例如在缺乏政策的情形下,部分定位不明的公共闲置空间难以有效地推动再利用计划;多数城市闲置空间再利用着重于“点”的再发展,缺乏提供面的延伸或线的连结,以及与都市整体环境动态的融合等。再如,日本作为高密度城市,城市畸零空间的利用更是城市“精细化”的具体体现,日本BOW-WOW 事务所的设计师们合著写的一本关于东京都市日常无名建筑现象的《东京制造》[1],讨论在以空间效益最大化为前提的东京是如何进行畸零空间设计的。

1.2 社区畸零空间

社区畸零空间属于畸零空间中的微观尺度,通过笔者对社区畸零地块的成因、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以下4 种情形:(1)被封闭的建筑立面切割和围挡的阴角;(2) 被人们忽视的边角空间;(3) 老旧小区中不够美观的消极绿化区;(4) 规划不合理而鲜少使用的空间。

社区作为城市空间中的小单元是城市环境非常具体的议题,社区环境与人的密切关联使社区畸零空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社区景观营建向精细化转向,对居住环境品质的提升有所助力;另一方面,出于对民生的考量,社区畸零空间的应用可以形成与大众参与互动的良性机制。任何空间都可以有设计,挖掘这些空间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可以保证社区环境更加精美和紧凑。

2 公共艺术在社区畸零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社区畸零空间属于畸零空间中的微观尺度,广泛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且多数被管理者所忽视。这些空间没有明确的功能定义与归属、分布碎片化、缺乏人气和活力、空间浪费等问题。近年来,部分学者注意到城市畸零空间的改造与利用问题,但对社区畸零空间的关注度不够,相关研究成果较为有限。在具体的实践中则多是将社区畸零空间改造为微绿地、增加运动设施等空间改造的对策,虽然一些空间也得到了利用,可更多的还是剩余状态。

社区畸零空间是无人问津的、废弃的空间,不管是规划行为导致的、管理导致的,还是说这些空间的存在是一个必然结果,总之社区畸零空间都是消极的住区死角,而公共艺术极大的包容性成为激活畸零空间最好的方式。因为公共艺术有自身的特殊性,可以将艺术的场域、界限扩大化、市民化、大众化,所以它不仅仅是单一的去强调构造空间的形式,更多的是关注在地性的真实空间,以及公众的精神空间。公共艺术在社区畸零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是对空间一种创造性的使用,探讨的是艺术与社区公共空间的关系,背后折射出的是艺术与社区居民、艺术与日常生活、艺术与整个社会的联系。正如,法国艺术评论家卡特琳·格鲁在《艺术介入空间》一书中提到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通过在公共空间中放置艺术作品,从而将艺术的精神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情感与精神的新感受”[2]。公共艺术对社区畸零空间的更新看似是一件微小的城市事件,但会对城市的居住空间发展起到一定的触媒作用,改善规划调控下设计者们固定的设计思维,还可以利用艺术增强社区居民的沟通与交流,促进社区公共空间的氛围营造,满足居民的多种生活诉求,唤起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城市、居民、人文的关系协调统一、相互依托。

3 公共艺术在社区畸零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思路

剖析社区畸零地块的再利用这个难题,要充分了解社区畸零空间目前已完成更新设计的创新性理念、治理模式、空间营造模式以及运作模式。从国内外实践项目的案例中获得借鉴与经验,对公共艺术介入社区畸零空间的应用方式进行分析、概述,因而填补城市规划时遗留下的不足,保证城市空间以及人居环境更加紧凑、和谐。以下是公共艺术在社区畸零空间设计中主要的三种应用思路

3.1 利用公共艺术促进空间转换

社区中因围挡阻隔而产生的小块、零碎的畸零空间,大多绿化混乱或被堆放杂物。社区外部边界设置挡墙是为了划分边界,保证安全,但往往边界恰恰又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场所,这让原有活力的空间变得消极。通过拆除部分挡墙和违章构筑设施,让畸零空间功能重构再利用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再结合社区人群的生活习惯与日常需求,选择适宜的公共艺术,或转化为绿色空间,或改换为儿童游乐场所,或与景观改造模式相配合成为公众游憩场地。例如,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街道虹旭小区南侧的边角地曾被围墙和违章建筑占据。拆违后,经生态专家和设计师们的合力,改造成可供儿童生态科普、种植体验、活动娱乐的户外学习场所,名为《生境花园》。对其不能拆除的围挡墙面可“软化”处理来活跃空间的刻板与消极。例如,同济大学创意学院与四平路街道联手,开启“四平空间创生行动”,持续深耕与推动社区更新。将西平路街道典型的工人新村的80 米长外立墙面变成口袋花园。将英文文字幻化成儿童游乐设施,地面也相应做了彩色涂鸦,丰富了居民的出行体验。

3.2 运用公共艺术柔化畸零地块

社区存在的畸零地块大多为不规则的闲置或废弃地块,其原因归结于社区规划时没有筹划好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或是开发商的不完全作业。这类畸零空间往往环境品质较差。公共艺术柔化畸零地塊,一方面可以开发出社区畸零空间中可利用的公共空间;一方面充分发掘和建立社区的文化价值[3-5]。通过艺术对社区畸零空间中原有建筑、地形、地貌等方面进行改建、转化或片段重组,不仅为居民增加了可活动的公共空间,还可以促进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加强邻里的粘合度和社区的归属感。例如,深圳规划设计院为北京东城区北新桥街道的民安小区做的公共空间改造。该场地空间由于缺乏前期设计环境较差,不具备使用功能,无法满足居民日常的活动需求。设计师采用复合利用手法,设计形式与功能为一体的阳光平台,结合场地的高低落差,设置了艺术文化墙、涂鸦空间、状元台阶等艺术景观,让场地变得富有趣味与吸引力。此外,还将边角空间改造为垃圾回收站、信报箱等等,将畸零空间利用价值最大化。另外,设计师们还举办了按手印的公共艺术活动,要求居民用双手绘制墙面,鼓励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

3.3 借助公共艺术重塑社区形象

社区中较大面积的畸零空间通常是废弃荒地或是违拆后的闲置空地,与居民日常行为活动虽无交集,却破坏了社区形象。简· 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到过对社区畸零空间的处理办法,要求更新的方案应该具有活力性、创造性与渗透性。在更新活化这种较大面积的社区畸零空间时,应考虑将艺术与社区所期待的形象与氛围相结合,营造一种叙事感,让居民在心理、视觉、感知等方面增加对空间的体验,建立具有深度感染力的场所。2018 年浦东新区“缤纷社区”项目选择上海陆家嘴东昌路一个老旧小区旁的街角,原是一片违拆后的闲置场地。陆家嘴公益基金会发起“为爱上色”的公共艺术活动,还邀请了国内外艺术家团队来参与建筑立面的绘画创作。其中美国艺术家DAAS 选择了东昌路街角一处老旧小区的外立面绘制了作品《晨日摘花》,画面是少女在春日阳光下摘花的情景,巨大的画幅立刻成为了这个社区标志性的作品。设计团队还将连着绘画墙体的社区畸零空间改造成一个可供居民行人日常休息的景观花园,架起不规则几何形状的构筑物,同时增加了景观灯提供夜间照明与休闲座椅等设施,吸引人们前往。原先颓败的荒地因为公共艺术作品及量身打造的休憩景观园地,共同构成了一个小型的户外街头美术馆(图1)。

4 结语

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空间不可避免地沦为了被消费的对象,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够被合理的规划、利用。因此,在楼与楼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在不同的形式、种类、作用的建筑群中间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空间上的浪费。社区作为城市空间中的小单元是城市环境非常具体的议题,社区畸零空间更应该被重视,去承担起内在的审美与使用功能。但目前的情形,与部分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而公共艺术更具艺术性,不再专注于创造具象的物体,而是要创造人与整体环境的新关系,公共艺术在社区畸零空间更新中能通过跨界合作、交叉整合的方式促进社区畸零空间可持续的开发与应用,表达出艺术的人文关怀,从而解决城市面临缺失的在地文化、居民认同感、公众参与性等问题。

猜你喜欢

应用设计公共艺术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TOD/城市更新
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论环艺设计中材料性质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中的应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