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不太远
2021-11-11李骏虎
李骏虎
距离,是发现美的一个条件。第一张从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照片,让我们深深震撼于自己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居然如此美丽,也激发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也是到四川挂职工作后,对比于“天府之国”的成都,才渐渐领会到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太原也有她独特的魅力。
一条碧波荡漾的大河两岸,横跨着一座千年古城,绿树青草是她的底色,郁郁葱葱中星罗棋布着红墙碧瓦、斗拱飞檐,那是她2500年历史的注脚;川流不息的立体交通网,把古意盎然、人烟鼎沸的老城区和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的高新区连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是新时代的太原城。太原日新月异的变化开启于党的十八大,也就不到十年的光景,或许是变化太快了,抑或是变化太大了,近些年没有来过太原的人们大多还保持着对她多年前的旧印象。我在四川挂职或者去外省开会时,常遇到过去来过太原的人们。他们听说我来自山西,总是很亲切地告诉我,他们早年曾经到太原出差或者访友,然而又会小心翼翼地说到煤灰和粉尘,并向我投来善意的同情目光。这个时候,我也总是急切地描述时下的太原新貌,久而久之,我把诸多描述浓缩成一句话:如今的太原,就是一座立体花园城市,几乎所有主干街道都实现了立体交通,大大小小的十字路口都会有个花木葱茏的小公园,地铁线路还不是很多,但你去往每个站口的路径都仿佛进入了景区。这一点儿也不夸张,太原的地铁站都设计成了或古典或现代的艺术建筑,掩映在街边的花木丛中,自成一道风景。
平心而论,太原还比不上成都的花团锦簇,这是天然气候所决定的,成都的湿度之大,把一棵植物随便扔到哪里都会生根抽芽。但也正是因为成都平原湿度大,又是个盆地,夏天潮热得很,越是下雨越是燠热;不像太原的夏天,太阳再大,站到阴影里马上就落汗,遇上刮风下雨,老人小孩就得穿外套了。冬天也不像成都那么湿冷,极寒的日子不会超过一个月。挂职期间,我在成都度过了两个酷暑一个冬天,几乎天天都在跟同事和朋友宣传太原的宜居,希望他们能够找时间到太原体验一番。在成都,有时候一个月难得见到一次太阳,而太原四季分明,有着北方天空中独有的壮观云彩。随着这些年生态环境的改善,湛蓝的天上云走云飞,晴朗时一碧如洗白云朵朵,阴雨欲来则彤云压城如同油画,早晚的霞光更是瑞蔼溢彩,成为千家万户安宁祥和生活的温馨背景。
当然,太原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也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事。河流是城市的眼睛和灵魂,山西的母亲河汾河从太原市区穿城而过,把城市分为河东、河西两大区域。过去,河东是传统的老城区,而河西主要是矿区。历史的原因,很多年里地下水位下降,古时帆樯如林、棹歌素波的汾河不仅断流,还几乎沦为“排污渠”。近些年,对汾河在市区的9条主要支流进行了“九河”综治,如今的太原汾河景区已经是60公里长的绿色生态景观长廊,繁衍生息着珍稀鸟类160多种,不仅包括濒临绝迹的紫背苇鳽,黄斑苇鳽、花凫、灰头麦鸡、高跷鸻等,非本地鸟类也从远方来栖。古韵悠悠景色新,明代张颐《汾河晚渡》描述的“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中流轧轧橹声轻,沙际纷纷雁行起”,宛然重现。掩映在绿荫和碧水当中的山西省图书馆、博物院、体育中心、科技馆、地质馆、大剧院,是人们感悟山西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传统文化、进行艺术陶冶和为现代赛事激情呐喊的地方。新时代太原人生活在自然、人文、城市和谐的人居环境之中,一派锦绣太原城的盛世景象。
大概从2019年起,我开始致力于对山西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一直想给省会城市太原琢磨出一句好听好记的宣传语,尤其是在四川工作期间,对那句“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艳羡不已,赞叹她对成都城市生活气质的精准描述。太原可不可以找到这样一句话呢?我冥思苦想了一年多的时间,直到挂职工作即将期满时,看到一则新闻:2021年6月25日,太原至呂梁动车组正式开通,这意味着继全省高速全线贯通之后,山西的11个市全部实现动车通达,三晋大地全面进入动车时代。而在此之前,太原至上海、杭州等全国一线城市的高铁都已经开通,挂职期间,我每月往返太原和成都,只要7个多小时就能完成1300公里的旅程,比坐飞机更便捷、准时、舒适。更不要说太原到首都北京的高铁最快只要两个半小时,简直就是城际交通。太原武宿机场的T3航站楼也开工在即,就要升级为国际级大机场了。这些都充分彰显了太原作为国务院确定的中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她必将在国家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中转型崛起。我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脱口而出:太原不太远!
就是她了。
“太原不太远”,并不仅仅是说她的区位优势。除了地理概念,还有更多的历史文化元素。太原离汉唐盛世不太远,她寄托着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太原是经历了2500多年风云的古都,古称晋阳、并州,是大禹划定的九州之一,相传禹曾“初都晋阳”;自先秦时置太原郡,两汉一直以晋阳为其治所。北周时设置并州总管府,建立并州宫及六府,视晋阳为都城。至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晋阳,开创大唐盛世,因此太原又别名龙城。而今,晋阳古城遗址上的太原古县城已经建成开放,白天流连于各个历史街区中领略唐风晋韵的遗风,晚上更可以欣赏晋阳湖上的大型实景演艺《如梦晋阳》,走进历史和传说。第二天再就近去游览闻名遐迩的晋祠,体验一番“86版”《西游记》第18集《扫塔辨奇冤》的拍摄地晋祠献殿,听一听难老泉声。晋祠所在的天龙山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一定记得牛年春晚“国宝回家”特别节目播报的流失海外百年的佛首回归的消息,这尊佛首就属于天龙山石窟第8窟主佛,是该石窟中唯一的隋代作品。而今,这尊微笑的佛首已经回归佛身并展出,它见证了百年中国历尽屈辱后的崛起和复兴。
太原离中华传统文化不太远。“天下王氏出太原”,太原离姓氏文化不太远,晋祠博物馆内的王氏祠堂是中华根祖文化的重要一脉;太原离汾酒文化不太远,“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文学是旅游文化的灵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太原离古典诗词不太远,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等唐代著名诗人都是山西人,出自太原王氏;太原离佛教圣地五台山不太远,“只有清凉无改度,迎人翠掩五云峰”。作为世界晋商文化都会,太原不但离各家晋商大院不太远,以山西督军府旧址为依托刚刚建成的晋商博物馆,更是晋商文化集大成者,可以与晋商曾经的辉煌媲美的是,太原入选了首批5G商用城市名单;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太原离绿水青山不太远,“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太原离节气文化不太远,她四季分明,每年的降水量不太大,但清明时节一定细雨纷纷,到立秋,天空就会立刻变得高远,“小大雪”又多会碎玉飘扬,节令应时应景。
最使我感到振奋的,是太原在新发展阶段离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太远了。通常,越是在外省工作的人越是心系家乡发展,我在成都时看到今年公布的两个有关太原的数据,不禁眼前一亮。一个数据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2020年太原市常住人口超过了530万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0年间增长110万人,增长量相当于阳泉市的总人口。我在成都期间,每每艳羡人口流动给成都带来的活力,作为两千万人口级的大都市和全国游客趋之若鹜的旅游城市,人口红利对成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没有想到的是,此次人口普查中,近十年从省外流入山西全省的人口达到160万人以上,其中主要的流向是省会太原,这说明太原的人居和发展环境具有很大魅力。另一个数据是在某2020中国城市人均GDP榜单上,太原排名第78位,高于全国人均水平,比上一年的排名上升了三位。人口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在全国百强榜中的排名不降反升,是太原贯彻新发展理念取得的骄人成绩,相信伴随着山西主导产业的转型综改,古老的“龙城”太原,离现代化大都市不会太远了。
地上文物看山西,游山西如同读历史,在新时代,无论您在哪里,到太原都不太远。
我自成都回到太原,没有想象中的落差感,太原到成都也不太远。
选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