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该如何帮助单亲家庭的学生健康成长?
2021-11-11马东霞
马东霞
前不久,一位班主任告诉我,他班里一名学生小方(化名)与舍友起了冲突,当时舍友正和其他人聊天,小方却忽然跳出来与其争吵,而后又从口角发展成为挥拳相向。在简单介绍了事情经过后,这位老师说:“马老师,你应该给这孩子做做心理咨询,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和同学吵架、动手了,我也教育他好多回了,都没用。”随后则是摆出一副“你懂得”的表情说了一句:“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经常有老师介绍学生来咨询时,特意向我强调“他是单亲家庭”,这是一种“标签化”的形容,标签背后存在着一种刻板印象:单亲家庭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容易成为“问题学生”。
确实有很多的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存在敏感、自卑等心理问题,或缺乏与人相处的技巧、经验,或存在易冲动、易激惹的性格缺陷……在以这些研究为背景的前提下,许多老师遇到单亲家庭的学生时,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贴标签”行为,先入为主地认为如果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与同学发生冲突,问题一定在他而不在同学。
事实真的总是如此吗?
就拿小方来说,在我给他做好情绪平复工作以后,他所描述的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小方会冲上去与舍友理论,是因为舍友当时正跟同屋另外两人讲自己和一位初中同学发生过的不愉快,并说这位同学是单亲家庭的,从小没有父亲,缺教养。小方当时就急了,从小没父亲怎么了,谁规定没有父亲和“缺教养”可以画等号?
小方舍友的评论是否恰当我们不予评价,但小方是听者有心,自小对没有父亲的敏感一直萦绕心间,听到有失偏颇的评价立马就爆发了。
后来我又详细了解了小方之前与同学起的几次冲突,都是大同小异。小方觉得自己完全在理,可班主任老师从来不问缘由,只会盲目批评他一通。小方最后还说,“我们老师不就是觉得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瞧不上我吗?我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怎么了?”
小方确实存在人际敏感问题,与人交往时也不懂得妥善沟通,只会暴力解决冲突。小方的班主任虽不至于“瞧不上他”,但也确实存在“贴标签”的行为。此案例提醒我们,当矛盾、冲突出现的时候,作为单亲家庭孩子的老师,能否先冷静一下,不要急着给他们“贴标签”?能否在详细了解事情经过之后,再考虑如何以更恰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再然后呢?教师该如何更好地引导这些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让他们当中那一部分比较敏感的、比较自卑的、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的,也能融入班级团体,学习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加健康地成长呢?
教师怎样帮助单亲家庭的学生健康成长?
1帮助离异父母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我在咨询工作中了解到,单亲家庭的家长常常因害怕孩子缺乏安全感,而给予了孩子过多的保护,有些家长会直接告诉孩子外面的世界是充满危险的,只有家才是安全的——这是不正确的育儿观,老师应该指出并告诉家长,对孩子的保护越过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越差,人际交往也会受到影响。
单亲家庭的家长应该着眼于提高孩子的受挫能力,增加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故意给孩子制造挫折,而是放手让孩子去经事、历练。
此外,如果有学生的家长正在面临离婚的问题,那么老师可以提醒家长在离婚时理性解决财产分割,妥善协商孩子的抚养权。夫妻分离,但不要亲子分离,以免给他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創伤。
2常与家长沟通,合力呵护孩子成长
有时作为单亲家庭的家长(特别是刚刚成为单亲家庭的那段时期),会有无助感和无力感,自己尚且处于适应和调适阶段,难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和成长。因此,作为教师,了解到学生情况后,要经常与其家长联系,积极商定好家校联合的辅导方案,以温柔、平和的方式帮助家长正视对孩子的关爱,帮助学生感受家长的爱,因为家庭永远是个体最安心的庇护所,家庭氛围平和温馨,也助于个体安全感的培养。
另外,老师可以出面建议班级或年级里的单亲家庭共同组成一个单亲家庭家教联盟,这样既能使孩子们避免孤独,也能让家长之间互帮互助,避免监督缺位。想建立这样一个联盟压力一定会很大,但只要愿意去做,相信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
3设计合适的集体活动,提供融入集体的机会
那些存在人际敏感、自卑、交往技巧缺乏问题的单亲家庭学生,内心深处并不想孤立在团队之外,他们也渴望有欢乐投缘的同伴相处,有温馨和谐的团队可依。因此,无论是班主任老师,还是任课教师,在平时课外活动或是课堂教学时,可以多设计一些需要集体或是小团体完成的活动或任务,主动鼓励有自卑、敏感等问题的单亲家庭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团队的接纳。
而且,根据班杜拉的榜样学习理论,这样的活动过程也是给这些学生一个观察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得以在活动互动中学习他人人际交往的技巧,同时有利于减少他们的人际无助感。
4阳光心态的塑造,从培养心理弹性开始
很多针对心理弹性的研究发现,心理弹性好的个体能更好地应对压力,能选择更恰当的行为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并且,心理弹性具有可塑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来改变的。因此,针对有自卑、人际敏感等心理问题的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训练,教给他们应对压力的一些小技巧,学习正向地看待问题和困境,将有利于帮助他们发现身边的善意和接纳,走出自己创设的“无助怪圈”,接纳“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但这并不能过多影响我,也不可能一直影响我”这样的认知。
近几年很多班主任老师反映,班级里离异家庭的数量越来越多,在对待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感到头痛。实际上,只要我们不放弃对孩子的关心与教育,能恰当地进行干预,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也一定能更加积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