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识别与防治

2021-11-11张华明

种子科技 2021年18期
关键词:马铃薯防治措施

张华明

摘    要:马铃薯晚疫病是清水县三大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历年发生面积0.4万 hm2左右,占马铃薯播种面积的46.2%。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此病的识别能力,能够更好地防治,通过实践探索,总结了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识别与防治方法,以期为指导大田防治提供科学的方法,为清水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识别;防治措施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18-0068-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32       文献标志码:B

1   田间发病植株症状识别

马铃薯的地上部及地下部均能受害。叶片上会呈现斑点,首先从叶尖或叶缘发病,病斑上出现绿色的斑点,当田间湿度较大时,病斑迅速扩散变大,呈灰褐色,在病斑边缘产生一圈类似白色的霉层,从叶背可以明显看到霉状物。叶片发病时叶片卷曲,叶缘褪绿失色,呈褐色。病叶上有褐色失绿的小斑点,且病斑中有同心轮纹状。田间有雨露,湿度较大时,叶片上的斑点逐渐扩展,呈黑褐色,湿润状态,病斑界限不明显,叶片背面有一层灰褐色的霉层。田间干燥、湿度较小时病叶上的病斑色度减轻,呈灰色,叶背面的霉层明显看不见,病斑扩大速度明显减慢。当茎秆或叶柄发病时,植株茎秆中下部出现灰褐色条形斑块,田间发病特别严重的植株叶下部叶片萎缩下垂、卷曲,大田植株一眼望去像火烧似的呈黑褐色,进入田间能闻到腐烂恶臭的味道。当块茎发病时,马铃薯块茎表面呈现灰褐色稍凹陷的病斑块,大小不等,小块病斑占的比例较大。发病马铃薯块茎切开后,表皮层马铃薯果肉由灰色变为褐色,严重的病薯组织大面积腐烂,最后整个块茎全部坏死腐烂[1]。

2   马铃薯晚疫病的病菌

马铃薯晚疫病病菌是一种真菌病害。孢子囊成熟后破裂释放出大量的子囊孢子随风雨进行传播,进入7—8月后,温度适宜,气温一般在22~25 ℃,最适宜孢子囊的产生和形成,而此时降水偏多、田间湿度大,空气湿度在55%~70%,满足晚疫病菌的生存条件,也是晚疫病菌繁殖最快的时期。

3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条件

马铃薯晚疫病湿度在70%以上,温度在20~24 ℃的条件下最易发病。在干燥、降水量较少、湿度低于50%、气温低于10 ℃并保持在3 h以上时,田间病害扩散速度缓慢,发病时期推迟。据观察,播种后5月中下旬的降水量≥10 mm并持续降水1~2次,进入7—8月降水偏多或早晨露水多,田间植株易早发病,且后期发病重。同时在种植抗病性差的品种时,病害发病始见期早,相对田块的发病中心也出现得早,这时发病扩散速度快,7~10 d会扩散蔓延全田[2]。

4   马铃薯晚疫病在田间的传播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是薯块带菌,在播种时,如果不严格剔除病薯,同时对薯块不进行药剂处理,就会出现带菌薯块,播种后发病严重的病薯块在土壤中腐烂,但发病较轻的薯块会出苗生长,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发病植株,间隔7~10 d后,会出现发病中心的植株,发病植株上的病菌不断产生、繁殖,借助降水、大风天气传播到其他健壮的植株上,形成再次侵染,病害不断地扩散加重,同时植株上的病菌随着维管束的传导,输送到块茎中、侵染块茎,造成了地下薯块发病。

5   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因素

5.1   品种抗病性的因素

在大田生产中,晚疫病发生程度的轻重和抗性是基础。因此播种时要选择适宜抗病品种,比如庄薯3号、陇薯5号、陇薯7号、天薯11号等中晚熟品种。

5.2   温度、湿度的因素

在降水正常、温度正常的年份,晚疫病轻度偏重发生;在降水偏多(年降水量在750~800 mm)、温度偏高的年份,晚疫病中度至中度偏重发生。

5.3   密度、栽培方式的因素

播种密度在3 000~3 500株/667 m2,正常年份显病早后期发病重。播种密度在2 000~2 500株/667 m2,温湿度正常年份,生长期发病相对较轻。平地散播种植比双籽双垄播种发病程度较重。同时施用氮肥过多的田块容易发病,科学增施磷钾肥,可降低病害发生的程度。

6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

6.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病的关键措施,应选抗病或高抗晚疫病的品种进行播种,能有效减轻病害发生。

6.2   实行薯块消毒

6.2.1   切刀消毒

用刀切块茎时,必须准备两把刀,两把刀要用75%酒精或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 min,交替使用。

6.6.2   薯块处理

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 g+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 g,加少量细土混合搅拌均匀后,拌50 kg切后的薯块,对晚疫病、茎基腐病都有良好的防治。

6.3   种植密度要适宜

播种时,根据品种特性、生育期、抗病性,合理选择种植密度。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栽植密度3 500株/667 m2左右;抗病性弱的品种,栽植密度2 500株/667 m2左右,这样可以改变植株间的通风透光环境,减小田块内的湿度、温度,降低病害发生。

6.4   合理倒茬轮作

播种马铃薯的田块,第2年不能重播马铃薯,而要选择其他茬口的田块,如播种小麦茬、玉米茬、油菜茬。同时还要防止大面积连片种植,以防病害扩散蔓延。

6.5   加强田间管理

在马铃薯生长的不同生育时期,要及时进行田间管理。在苗期要及时拔草、松土,改善土壤通透性;在分棵期要及时培土、施追肥;在开花、薯块膨大期要及时摘心、打杈,生长过快的植株或旺长的植株要及时用土压蔓,减少营养生长,加快生殖生长,促进块茎迅速膨大。

6.6   化学农药施防治

在病害初发生时,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2%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40%氟硅唑2 000~2 500倍液或25%戊唑醚菌酯2 000~2 500倍液进行防治,连续喷施3次,间隔7~10 d喷1次。

7   用药的时期、剂型、施药质量

7.1   第一次用药时间

田间晚疫病将要发生,或在始见期出现中心病株时进行第1次喷药,能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传播。

7.2   后续用药

在晚疫病传播和侵染时进行施药。杀菌剂按照作用方式分为保护剂、治疗剂和铲除剂,不同作用的方式药剂特性也不同,因此在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应选择不同剂型。

7.2.1   生长前期

应以保护性药剂为主。因为生长前期田间晚疫病发生轻、病菌数量较少、植株生长较慢,用药目的主要是保护健康植株,所以应选用保护性药剂。

7.2.2   植株快速生长期

应以保护加治疗药剂。此时植株生长速度较快,每天都会出现很多新叶,用保护加治疗型药剂可以保护健康植株或叶片不受侵染,同时也可治疗已经染病的植株或叶片,降低病斑扩散的速度和产孢量。

7.2.3   生长后期

应以铲除性药剂为主。此时田间的病菌数量较多,这一阶段主要是保护健康的植株或叶片,同时更重要的是保护薯块不受侵染,所以采用铲除剂杀死植株地上保存累积的病菌,以免病菌被雨水冲入从而渗透到土壤中侵染薯块。一般保护剂也具有铲除性,而单纯治疗性药剂不具备铲除作用。

7.2.4   保证足够用药量

在用化学药剂防治时,不要随意提高药液的配制浓度,保证有充足的用药量,随着植株不断生长单位面积的叶片数量会增加,因此要加大药液用量,进行喷雾。施药前要对喷雾器进行细致的检查,操作时,保持离植株高度20~30 cm,不能太高,以防止药液下沉速度较慢,且蒸发量大,落到叶片上药量小。操作时要随身多带些喷头和喷片,以便及时更换,使药液雾化效果良好。在植株分叉后,施药时,药液难以喷到下部叶片上,要求喷雾器要有足够的压力,无压力的要更换氣筒,要用双喷头或者双喷片,使药液能够完全喷施到中下部叶片上,因为生长后期下部叶片发病较重,且病叶多,如果这时把药液施到了上部茎叶上,而下部很难施到充足的药液,致使该病很难彻底控制。

7.2.5   施药液的程度要全面覆盖全田植株

进入生长后期田间施药时,要全部覆盖每一个田块,特别要留意死角地带,同时在喷雾过程中,要避免出现空白、没对接上等现象,要特别留意地边、地角,喷到充足的药液。尤其在生长中后期,要保证充足用药量和全面的覆盖程度,才能彻底有效地提高防治效果。

8   结语

要把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就要用以上的方法,相互协调,缺一不可,综合应用,才能将病害得到控制、产量,同时还要预防地下害虫。马铃薯花叶病毒提高的防治工作,对种植马铃薯具有减少病害和增收效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 ] 漆文选.高寒山区马铃薯晚疫病症状识别与防治技术[J].中国蔬菜,2008,1(3):60-61.

[ 2 ] 高凤梅.如何识别和防治马铃薯晚疫病[J].农业科技通讯,2001(4):31.

猜你喜欢

马铃薯防治措施
马铃薯有功劳
给马铃薯“开窗”
想露露脸的马铃薯
想露脸的马铃薯
“火星马铃薯”计划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马铃薯主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