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空间玩转“咖啡馆+”模式
2021-11-11姜姗
姜姗
青岛咖啡产业与文化,潜移默化引领着一场新的文化消费领域的生活方式变革。
随着城市文化消费潮流的迭代升级,不同品牌定位的咖啡馆经营风格愈加鲜明。纵观青岛咖啡馆行业,涵养独特的城市品格和精神气质的细分走势日益彰显,正衍变为塑造产业和文化链接的重要城市文化空间。青岛咖啡产业与文化,历经疫情短暂挫伤后却逆势上扬,潜移默化引领着一场新的文化消费领域的生活方式变革。
城市遍布咖啡馆
浓缩着新的生活方式,孕育创意创新价值,近年来遍布青岛大街小巷的咖啡馆展示着勃勃生机,成为城市文化空间和消费生活的重要景观之一。
坐落于市南区黄金商务圈的青岛新媒体基地,今年才开业的首席咖啡徐州路店已成为了周边商务人士的打卡首选地。发挥青岛出版集团旗下首页传媒的平台优势和影响力,“自首席咖啡落户园区,很多入驻园区的企业都喜欢来这谈事方便,足不出户即可感受咖啡带来的优雅交流环境”,据首页传媒首席咖啡负责人介绍,首席咖啡是首页传媒坚持生态发展推动产业融合的新尝试,大约每天中午会迎来客流高峰期,许多在周边政府、银行单位工作的上班族会慕名前来,极大丰富了辐射周边3公里生活圈的美好体验,深获好评。
“一座城市,如果多一些咖啡馆,那会为城市带来活力与吸引力。有咖啡店的商圈往往预示着是在往好的方向走,因为咖啡馆多,代表着商务客流多,生意机会多。”青岛本土咖啡店GR COFFEE负责人周昊雷,从2017年入手经营了人生中的第一家咖啡馆,扎根于紧邻海边的麦岛商圈,显示出了其对咖啡市场先机不一般的嗅觉与果断。
作为崂山区咖啡馆的网红代表之一,方糖咖啡西餐厅创始人周宇告诉记者,自2017年创办以来,方糖的主打或特色产品均属精品级别,注重绿色有机的原材料品质。因着丰富的餐食与饮品,深受老会员新粉丝的追捧。
作为青岛第一家尝试引入“咖啡”运营模式的空间,不是咖啡创办人张兵林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做第一家试水,实行会员制,依托自身拥有咖啡贸易公司的资源优势,经营国际品牌的咖啡机咖啡豆等,精耕“咖啡馆+”平台链接,如今已有五家分店。
记者采访中获悉,青岛咖啡馆市场受疫情冲击影响很大,基本从去年5月开始,才陆续进入营业期,能够迅速恢复的咖啡馆,基本为成立时间至少四年以上,且客户黏性大。在青岛本土诸多咖啡馆中,方糖咖啡西餐厅模式独一无二,GR COFFEE的复合式经营路径也难以效仿,以及不是咖啡的多点试水,无不彰显了“不盲目从众,坚守本店特色”的独特风格。
独立咖啡馆追求“空间美”
由于咖啡馆这一文化空间消费的多样性,各种生活方式、文化创意被连接在一起,迅速涌进了大众生活中。
“感觉青岛生意好的都是网红咖啡厅,主要是旅游季客人比较多。”每周必去咖啡馆探店打卡的岛城资深媒体人佩佩酱表示,近年来凭借临海而居的风光优势,独立咖啡馆层出不穷,尤其每家店的空间设计,都在努力营造着更美一点儿的气质风貌。对此,周昊雷及咖啡圈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结合大众点评地图分布情况看,市南和崂山区集中分布海景热度的沿海咖啡馆,疫情后数量反弹增多,从2017年近30家,增至今年不同规模的保守估计约40家,成为了近年来青岛咖啡馆行业的趋势特色。
此外,从空间结构上看,多数咖啡馆集中分布在商业繁华地段、高档小区和高校附近,尤其趋向于集中在文化氛围浓厚且文化创意人士聚焦的区域,比如香港中路万象城商圈、CBD商圈、崂山星光里商圈等附近。
“这里上班族活动较为活跃,消费力较强。”张兵林的不是咖啡在崂山星光里商圈,其中常态化的活动场地租用,已成为一大需求热点。同样,据GR和方糖咖啡年度营业数据分析,因空间场地的多元化合作模式,也成为咖啡馆运维的关键收入支撑。张兵林表示,有研究表明,咖啡馆之所以受城市青年群体的喜爱,最根本原因是咖啡馆以其独特的空间特质,满足了青年群体对空间的特殊需求。
“我们是‘咖啡+独立书店,目前青岛区市覆盖有五家店面,各店装修风格不同,虽各有特色、受众不同,但都最大限度去展示美感的吸引力,也是当下青岛咖啡馆对这一公共空间需求的自觉转型因素,尤其是思想活跃的青年群体,注重美感体验。”张兵林告诉记者,从最新发布的《2021青年咖啡生活消费趋势洞察》报告中看,线下咖啡消费的主要人群分为“精致搬砖人”“潮流文艺咖”和“品质探索家”三大类型。其中,“精致搬砖人”更讲求高效咖啡生活,喜欢选择在工作日下午饮用咖啡提神且饮用较频繁;潮流文艺咖主要为一线城市热爱追赶潮流的年轻人,品质探索家更关注咖啡品质本身的探究。
品质体验双进阶
随着岛城咖啡馆数量的扩增趋势,所触发的咖啡消费市场同步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独立咖啡馆,以“高颜值”“高体验感”“高附加值服务”的复合业态频频“出圈”,传递着青岛咖啡文化的新景观新气象。
新的咖啡空间场景正在延展无限想象。柒书咖啡品牌创始人赵印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房租成本降低,在市场驱动下,不少投资者抓住“咖啡馆+”契机,抢占这一赛道,“因为咖啡馆空间营造的氛围与独特性,是其他文化消费类场馆无法取代的,这时下手,也是合适的长线机遇期。”
作为青岛最早开创可移动后备箱咖啡车的试水者,赵印表示,希望更多的市民游客随时能在青岛街头喝上一杯香郁扑鼻的咖啡,因此进行了这一完整咖啡店功能的微缩版打造。“利用咖啡车移动性强的特点,可以拉近与顾客之间的距离,打破传统想喝咖啡必须到实体店的观念,另外也可衍生更多新鲜创意。
纵观国内咖啡馆的进阶历程,在星巴克、瑞幸等引领的消费升级下,咖啡馆带有的属性已经从功能性基础上延伸出了社交和文化属性,成为了一个高黏性、低成本,但社会共鸣与认同度比较高的商业模式切入口。
正如今年上海首次举办的“咖啡文化周”活动,广泛联动城市各领域、各主体资源,具有海派独特文化印记的咖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指征,而是塑造了产业和文化相连的重要场所,而由此衍生的特色体验新风口,才是撬动这一行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出圈”之道。
线下场景引导转型
当下,咖啡馆的休闲消费功能日益显著,国际咖啡连锁品牌蜂拥而至,国内品牌咖啡店也抢占城市优势地段,独立咖啡馆不断更新创意寻求立足之地。
近年来,青岛咖啡馆总体发展态势是逐年增长。从青岛咖啡馆市场发展的优势来看,张兵林分析,“咖啡服务物料公司和咖啡馆的比例很高”,但劣势是季节影响很大,咖啡消费意识比较弱,没有形成本地规模的连锁店。
对此,周宇的觀点也颇为鲜明,“就咖啡馆消费行业整体来说,近年来咖啡馆行业发展态势是逐年增长,青岛的优势是早期的沿海开放城市,整座城市比较时尚,劣势是消费能力不足。”
从事咖啡馆行业11年之久,Usin Coffee工作室主理人宇星,在多次国内拉花大赛获奖并担任评委,目前是PCA专业咖啡训练营青岛区负责人,日常经营着青岛咖啡行业资源交流的三个专业群,为业内发展答疑解惑,“青岛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且官方的咖啡行业协会,当下活跃的一些咖啡团体,多数是个人创建用于行业内部交流。”
“处于转型期的咖啡馆,应该找好定位”,赵印建议,根据客群特色,引进一些符合实际情况的“咖啡馆+”业态,诸如花艺、服饰、音乐等,“高品质的咖啡馆,才是吸引活力人群的持续生命力。”
“咖啡馆存在的意义不仅为人们提供各式咖啡饮品,也宣示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业内人士表示,建议青岛积极吸收上海、杭州等城市发展咖啡行业的理念,可形成适合于青岛咖啡馆生态环境的联盟合作等平台组织,共同助力行业发展。希望当人们谈及青岛,不仅只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更有代表青岛城市咖啡文化的底气彰显,有多姿咖啡馆里的温柔回甘。
猜你喜欢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