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阳修:洒脱而悲情的“耿直哥”

2021-11-11唐博

新晨 2021年9期
关键词:耿直包拯宋仁宗

要了解宋朝历史,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就是被称为“千古文坛四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他的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古文之一。在他的文章背后,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所处的时代,如何造就了这位“文坛大家”?为什么说他是宋朝官场的“耿直哥”?

欢迎进入欧阳修和他的时代。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这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的词作《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天圣九年(1031年)三月,欧阳修赶赴洛阳,去做西京留守钱惟演幕府的推官。在这里,他跟同僚尹洙(河南府户曹参军)、梅尧臣(河南县主簿)诗文唱和、相得甚欢。

次年春,梅尧臣故地重游,与欧阳修共同回忆前一年的同游之乐,既珍惜友情,又对短暂会面后的长时间离别感到遗憾。全词蕴含的深情似水,文风隽永婉丽。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不但引领“古文运动”,倡导说理畅达、抒情委婉的文风,改造浮靡、险怪的文风,确立道德文章的典范,而且在政坛上也以另类的方式叱咤一时。只不过,这位大半辈子甘当“耿直哥”、不信鬼和神的士大夫,晚年居然还起了“六一居士”的洒脱雅号,更以“醉翁”自居,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以及诸多故事趣闻。

科举“耿直哥”

景德四年(1007年),五十六岁的绵州(今四川绵阳)军事推官欧阳观,等到了一桩喜讯:将届花甲之年当了爹。然而,还差一年到花甲,他便溘然长逝,只留下这个名叫欧阳修的小朋友,跟着妈妈郑氏离开蜀中,投奔随州(今湖北随州)的叔叔欧阳晔。

欧阳晔跟欧阳观哥俩是同榜进士,居官清廉,家不宽裕,但还是收留了娘俩。妈妈郑氏知书达礼,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留下了“画荻教子”“画地学书”的典故。欧阳修的启蒙教育虽然艰苦,但该学的都学了。

中国古代,“寒门出贵子”的案例比比皆是。欧阳修就是其中之一。

或许是叔叔和妈妈的循循善诱,让他养成了酷爱读书的好习惯。自家没藏书,就跑几十里路,去当地藏书较多的城南李家借。为了不用再借,他索性借来就抄,抄好就还,边抄边读边背。

脑子这东西,越用越灵,越开发越好使,往往书还没抄完,就已经能背下来了。书读得多,诗词金句信手拈来。欧阳修小小年纪,文笔老练。叔叔欧阳晔觉得,郑氏含辛茹苦的培养不会白忙活,欧阳修将来不但能光宗耀祖,还能闻名天下。

带着这样的期许,欧阳修走上了读书人的必经之路——考科举。没想到,天圣元年(1023年)和天圣四年(1026年)两次考试,全都落榜了。

显然,欧阳修并没有同时代的晏殊的家学和人脉,也摸不准考官的套路,单靠自学成才,想要在科举考试中冲出重围,可谓难上加难。

必须换个打法。

天圣七年(1029年),欧阳修经人推荐,前往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参加考试,在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都拿到了第一名。接下来,他又乘胜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这三个第一,当时分别称为“监元”“解元”和“省元”。这是名副其实的连中三元。

三连冠的骄人战绩,让欧阳修信心爆棚。他觉得,接下来的殿试不在话下,肯定能夺魁,搞个“大四喜”。虽然囊中羞涩,他还是提前预支了幸福——订做了一套新衣服,准备殿试夺魁时穿。

欧阳修并非盲目自信。整个京城的应试学子,大都认为状元非欧阳修莫属,“大四喜”将成佳话。

国子监广文馆有个名叫王拱辰的同学,年仅十九岁,比欧阳修小几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一天,王拱辰翻出欧阳修的新衣服,穿上炫耀:“我穿状元袍子啦!”

本来这只是戏谑,但没想到一语成谶——宋仁宗点的状元正是王拱辰。至于欧阳修,只名列第十四,位居二甲进士。

众望所归的状元,为什么花落别人了呢?

這场殿试的主考官晏殊,恰是欧阳修的同乡,在跟其他人谈起这事时,揭开了谜底:欧阳修锋芒太露,众考官觉得这孩子虽有大才,但还要挫挫锐气,有助于他未来成长。

这是一次不够完美的科举之旅。当然,第十四名也是很不错的仕途起点了:朝廷授给他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留守推官。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翰林学士胥偃的青睐。

宋代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朝中高官热衷在新科进士里挑选乘龙快婿。欧阳修前脚金榜题名,胥偃紧跟着捷足先登,把女儿嫁给了这位“耿直哥”。

文章“耿直哥”

欧阳修很注重文字修炼,既纵情文字,又自我反省,一辈子笔耕不辍。天圣九年(1031年),他任西京留守推官时,遇到一个宽厚的上司——钱惟演。

钱惟演时任西京留守,也是个文化人,文学创作很有建树,是“西昆体”代表诗人。他很乐意提携青年后进,基本不给欧阳修安排琐碎的行政差事,还公开支持他吃喝玩乐。

这样的领导,罕见而可贵。

欧阳修不是独行侠,同在洛阳做官的年轻人梅尧臣、尹洙,是他的好朋友。三个人寄情山水、切磋诗文,共同意识到当时文坛的一个大问题:文风不正。

北宋前期流行骈文,文风华丽,但大话、套话很多。这跟唐代中后期宫廷诗的流行,不无关系。有些读书人不喜欢这种死板的文风,更愿意自由创作。可是,科举考试考的就是骈文,面对指挥棒,读书人哪能不低头?

欧阳修也是靠写骈文拿到功名的。不过,功名到手后,他就把骈文扔在了一边,毫无压力地自由创作。

在钱惟演的支持下,欧阳修等人有充足的时间钻研文字,尤其是秦汉古文,掀起了一场涤荡陈腐文风的“古文运动”,与唐代后期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齐名,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就是其中之一。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做滁州知州期间撰写的。他人到中年,政治失意,把酒当歌,经常带着手下人游玩,在山中野餐,半醉半醒半浮生。滁州景色宜人,他挥毫写下了这篇记录游玩好心情的千古名文。

据说,《醉翁亭记》开篇原本花了好多笔墨,描写滁州四周的群山。后来索性删繁就简,改成“环滁皆山也”。虽然只有五个字,但简练而隽永,成了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金句。

晚年的欧阳修,常常拿出年轻时写的文章来改。虽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但欧阳修已经功成名就,不需要再费时费力地刷文字了。夫人劝他:“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

态度决定一切。欧阳修成为文学巨匠,离不开这种“耿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做官不如饮酒

欧阳修能在洛阳纵情山水,离不开钱惟演的力挺。而钱惟演的背后,还有更大的背景。

——论家世,钱惟演是五代十国吴越国末代君王钱俶第七子。

钱俶主动归顺北宋王朝,使宋太宗兵不血刃占领了两浙十三州。因此,钱家得到了厚待。

——论人脉,钱惟演攀上了宋仁宗的发妻郭皇后。他让儿子钱暖娶了郭皇后的妹妹。这个人脉就很厉害了。毕竟,宋仁宗初期,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大权在握。郭皇后就是她指派给宋仁宗当老婆的。显然,钱惟演算是刘娥集团的成员了。

钱惟演虽然背景深厚,但官做得不够大,虽然一度跻身宰相行列,但旋即遭人弹劾,贬到洛阳当西京留守。尽管政坛失意,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能罩得住欧阳修这帮小年轻的。

可是,钱惟演在洛阳没干多久就调走了。欧阳修等人还为他送行,眼泪汪汪,依依惜别。或许欧阳修深感,“保护伞”没了,以后还能不能继续纵情山水了。

他的担心不是无根无据的。明道元年(1032年),钱惟演的继任者王曙驾到。这是一位“老干部”,作风刚直持重,工作兢兢业业。到任后,他看到欧阳修等人整日游山玩水,非常不满,就把他们叫来训话。

王曙说,你们看寇准这样的名臣,尚且因为耽于享乐而贬官,你们这帮人,能耐又比不过寇准,怎么还敢天天游山玩水、不务正业呢?

上司训话,大家都不敢吭声。唯独欧阳修,仗着年轻气盛,马上“耿直”地反唇相讥:寇准后来之所以倒霉,不是因为他耽于享乐,而是因为他一把年纪了,还不知道赶紧退休。

谁都听得出来,欧阳修这是在讽刺王曙年纪太大,多管闲事。王曙被噎得一时语塞,很没面子。于是,欧阳修继续纵情山水,王曙很生气,也管不了他。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宋仁宗亲政以后,积极延揽人才,欧阳修也搭上了这班车。景祐元年(1034年),钱惟演和王曙先后去世,欧阳修迎来了仕途的黄金期。二十八岁的他在学士院选拔考试中表现优异,回京做了馆阁校勘,参与纂修《崇文总目》。

庆历新政失败后,欧阳修被贬官出京,到滁州做知州。在这里,他继续当初在洛阳的状态,轻松慵懒,为政“宽简”,让自己、下属和老百姓过得轻松,滁州的社会秩序反而井井有条。喝酒成了他打发业余时光的最大爱好。

欧阳修爱喝酒,那么酒量怎样呢?庆历六年(1046年),刚满四十岁的欧阳修,在滁州“饮少辄醉”。看样子酒量很差,喝一点就醉。三年后,他到扬州做官,生了场眼病,为此戒了三年酒。

官场死心眼

对于欧阳修来说,首都开封既是福地,也是“灾区”。

他在这里考中进士,在这里被岳丈相中入赘,在这里参与庆历新政,掀起一波变法图强的浪潮,所以是福地。

他在这里惹了不少事,背上了残害忠良、口无遮拦、胡搅蛮缠的恶名。这一切,大概都源于他死心眼般的“耿直”,所以是“灾区”。

——残害忠良。

狄青是忠臣良将。出身寒微,在一片质疑声中,靠战功升任枢密使。

然而,欧阳修多次上书“碰瓷”,甚至不惜制造舆论,传谣诬陷。宋仁宗顶不住内外压力,只好将狄青罢免,贬知陈州。最终,狄青忧惊而死。

欧阳修可以拍着胸脯说,自己是鉴于五代十国军人掌權的历史教训,一切都着眼于忠于皇帝,排除隐患,保卫社稷,但影响很坏:军人的地位更加低下,军队在战场上好看不中用的问题更加突出。从这个意义上说,欧阳修办了一件坏事,可谓忠臣误国。

——口无遮拦。

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损害了勋贵的既得利益,他们为了推倒“范粉”,不惜制造舆论,说范仲淹结党营私,还抓到了石介、苏舜钦拉帮结派的瑕疵,穷追猛打。

“范粉”竭力否认结党,而欧阳修竟耿直地抛出了《朋党论》,大讲“君子之朋”,正好给王拱辰等反对派提供了口实。不能不佩服欧阳修的官场智商。“范粉”里有这样的“猪队友”,焉能不败?

——胡搅蛮缠。

欧阳修还跟清官包拯杠上了。

嘉祐四年(1059年)春,监察御史包拯弹劾三司使张方平,说他利用职权低价购买他人房产。宋仁宗派人查实后,将张方平免职调离。

新任三司使宋祁上任不到二十天,又被包拯弹劾,说他整天吃喝玩乐,铺张浪费,不懂理财。而且,宋祁的哥哥宋庠是当朝参知政事。兄弟俩一个是副宰相(参知政事),执掌行政权,一个是计相(三司使),执掌财政权。国家大事被哥俩包了,这不太妥。

于是,宋祁也被免去了三司使。

宋仁宗思前想后:既然两任三司使都让包拯干翻了,估计其他人也不敢接这摊事了。就让包拯来干这个三司使吧。包拯觉得,既然是皇帝首肯,那就不用装模作样地谦让了,直接上任就是了。

从履历上看,包拯做过户部判官,当过州县官和转运使,在财政管理方面有经验有政绩,当三司使没啥问题。不过,他在短时间内干翻两任三司使,自己取而代之,不但名分上差了点意思,还得罪一大批人。

包拯这事,大家也就私下议论而已,但欧阳修再次耿直了,呈上一份《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的奏章,批评包拯“逐二臣,自居其位”,有瓜田李下之嫌。他希望包拯稳妥避嫌,而不是冲在前面当炮灰。

其实,欧阳修和包拯没有私怨。当初正是欧阳修的举荐,才使贬官池州的包拯又爬了起来,升任权知开封府,成就了“包青天”的美誉。可是,在三司使问题上欧阳修这么干,反而搞得一脸尴尬。

包拯去世后,欧阳修为了找补,曾主动请缨为其撰写墓志铭,可包拯遗孀董氏坚决不同意。

本质上看,欧阳修不是坏人。当碰到真正的坏人时,他那些耿直全都泡了汤,只剩被动挨打的份儿了。

不信佛的居士

庆历二年(1042年),宋仁宗准备推行改革,要大臣们各抒己见。欧阳修写了一篇《准诏言事上书》,列举了当务之急的“三弊五事”。很快,他又呈了一篇《本论》。

在《本论》里,欧阳修坚决排斥佛教。他认为,尧舜禹时代是礼义教化的时代,佛教没有生存土壤。后来,王道衰落,礼义废弃,才给佛教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佛教违背王道礼义,又是“夷狄文化”,必须摒除。

尽管欧阳修对佛教敬而远之,但与他打過交道的僧人,见诸文献的就多达二十一人。即便是撰写《本论》之前的若干年里,也有八个僧人曾跟他互动过。热爱生活,是欧阳修的人生标签。可是,生活却不怎么垂青他,坎坷远多于快乐。

三个妻子死了两个,八个儿子夭折了四个,三个女儿全部先他而去,大悲总在萦绕着他。如何面对残酷的生活,成了大课题。

即便生活不爱他,他也要微笑面对。琴棋书画,喝酒品茶,菊花牡丹,他都喜爱。他喜欢以文会友,写过一百多篇墓志铭。他跟梅尧臣的“君子之交”,留下一段佳话。

被贬滁州是欧阳修人生的重大转折。在这以后,他的为人处事、作品风格都为之一变。锋芒少了,锐气弱了,年轻时的激昂、勇进荡然无存,转而沉稳、凝滞。或许经过这番摔打,他领悟了北宋官场“厚黑学”的真谛,懂得在官场里,谨慎和周旋,远比“耿直”更受欢迎。

熙宁三年(1070年),欧阳修离开京城,再次开启了地方官生涯。只不过,这次他并非被贬,而是给王安石等变法派人士腾位子,自己安然退居二线。

途经当年做过父母官的颍州,欧阳修浮想联翩,慨然写下了《六一居士传》,总结自己的传奇人生。“六一居士”也成了他的自号。

一年后,欧阳修正式退休。又过了一年,在颍州安然去世。

在退休前一年自号“居士”,给坊间许多遐想。事实上,居士有多种解释:没有做官的知识分子、在家信佛的人、广积资财的人,都可以称为居士。只不过,从欧阳修的言行里,我们看不出他这个居士究竟该算哪种。

有人据此认为,欧阳修不再排斥佛教,甚至皈依了佛门。也有人认为,他只是退居二线后,表达想当个闲云野鹤的期待。不管怎样,滁州醉翁亭畔,那个轿子插花、头上戴花、一喝酒就晕菜、时时浮想“一花一世界”的中年地方官,或许才是欧阳修最耿直的真实一面。

图书简介

宋仁宗时期,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获得长足发展,各个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大人物。《宋仁宗时代的大人物》一书用风趣、接地气的笔触讲述了宋仁宗身边和周边的男男女女——皇后妃嫔、文官武将、公主宦官、科技巨匠、文人墨客、敌国首领等,既有宫廷的逸闻趣事,又有朝堂的勾心斗角,同时蕴含了作者对他们人生际遇的感同身受,以及从中总结的人生经验和思考

作者简介

唐博,央视《百家讲坛》首位八零后主讲人,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先生关门弟子,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供职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猜你喜欢

耿直包拯宋仁宗
耿直的唐云
包拯的脸是怎么变黑的
以民为本,千古一帝
这样耿直的店家,请给我来一打
高度重视
心中有天平
包拯智擒偷锅贼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沈梦辰:以勤补拙的耿直Girl“拒绝招黑 我只是爱自嘲”
宋仁宗的菩萨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