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星照耀中国》背后:斯诺为什么能够采访到毛泽东?

2021-11-11石川祯浩

新晨 2021年9期
关键词:红星中共中央斯诺

石川祯浩(日)

美国记者斯诺离开陕北延安进入中共管辖地区,是在1936年7月7日前后。这位密苏里州的青年怀揣着成为世界著名记者的梦想而游历世界各地,途经上海时下船,原打算只作短期停留。自那时起,已经过去将近八年。

其间,斯诺迷上中国并住了下来,作为欧美报社(伦敦《每日先驱报》、纽约《纽约太阳报》)的特约记者专门报道中国,逐渐萌生了亲自到”红色中国”采访的想法和愿望。现在,多年的愿望眼看就要实现了。

之所以说他进入中共管辖地区是在7月7日“前后”,是因为延安当时还在国民党方面控制之下,从延安越过相当于分界线的“两不管”地带进入中共根据地,徒步需要走一到两天。斯诺此后在陕北的经历充满传奇。他结束全部采访计划回到西安是10月22日,抵达当时在北平租住的家里是10月25日。算起来,实际采访时间约三个月。

斯诺说,前往“红色中国”时,北平的中共地下组织事先给了他一份用“隐色墨水”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除了瘦毛驴驮着寝具和一些食物外,他自己身背两部相机,还带了二十四卷胶卷。

不过,《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虽然也零星地提到他本人在采访中的经历,但对采访过程却始终讳莫如深。比如事先如何准备、谁为他介绍和联系等重要问题,都只字未提。当然,这样做的目的是要避免累及帮助他的人,用现在的说法,为报料人保守秘密是记者必须遵守和履行的原则。但也难说斯诺不是有意为之,即避而不谈反倒可以为自己的经历罩上神秘的面纱。比如“隐色墨水”写的介绍信云云,就很像间谍小说里使用的小道具。

事实上,美联社在得知他进入陕北后,曾于10月下旬引用西安某传教士的话报道说,美国记者斯诺已经遇害,这个消息还登上了斯诺故乡密苏里的报纸。因此,斯诺回到北平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众多记者面前公开露面,以澄清谣传。连斯诺的“死讯”都被传得沸沸扬扬,可见他前往陕北采访,在外界看来纯粹是不要命的莽撞行为。

但是,斯诺的采访实际上并非莽撞行為,而是经过慎重、缜密的准备和交涉,在经过失败后才得以实现的。他曾在1936年春第一次尝试进入陕北遇阻,后来再次向中共中央书面递交了采访计划。

对主动前来的美国“愣头青”记者,答应采访的中国共产党,当时也并未豁达、宽容到可以让他自由采访、随便发表。当时,陕北的中共根据地有一位苏联来的外国军事顾问(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据说他曾怀疑斯诺是美国派来的特务。一位自由记者出于个人兴趣而要采访共产党,本身就不可思议,更何况斯诺来得也过于顺利。

当然,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在答应斯诺进入根据地之前,肯定对斯诺进行过必要调查,他们也是经过反复权衡、深思熟虑的,此点不应忘记。不过,斯诺的采访虽说是双方目的吻合且经过周密准备的结果,综观起来,却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三种要素绝妙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奇迹。

如果把天时称作时机,那么,1936年夏就是斯诺实现其采访计划的最好不过的决定性时机。假如放在一年以前,共产党几乎不可能接受斯诺前来采访。1935年秋天到达陕北的共产党及红军,刚刚结束一年有余的漫长行军。还有,《八一宣言》在1935年发表后,为抗日而结成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共产党的基本路线,中共正在积极争取统一战线的支持者与合作者,也正需要有记者向外界宣传这一新方针。《八一宣言》是在莫斯科起草、发表的,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到达陕北之前并不知情,后来共产国际派来张浩(林育英),新方针这才传达到陕北。

在陕北安顿下来的共产党,为按照新方针在上海、天津等地重新开展工作而开始派出交通员,是在1936年春。斯诺通过宋庆龄(孙中山遗孀,当时秘密支持共产党的工作)、史沫特莱向中共中央提出采访要求,也正是这个时期。

要采访,当然不可能说去就去,需要有相应的“后勤支持”,即必须有信息沟通、人员转送的渠道和通道。而上一章提到的冯雪峰(委托李杜护送毛泽东之子去苏联的共产党交通员)受命来到上海是4月下旬,斯诺的采访要求正是通过史沫特莱、由冯雪峰传递给中共中央的。此前(同年3月),斯诺曾经尝试进入根据地而没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和中共中央之间还没有建立起联络渠道。

斯诺提出采访要求时,陕北的中共中央和莫斯科之间的无线电联系尚未恢复,这对斯诺是又一幸事。陕北完成大功率通信设备的安装和密码调试并恢复了长征开始后被迫中断的无线电联系,是在1936年6月,而这时中共中央已经决定允许斯诺前来采访。

为什么说无线电尚未恢复对斯诺有利呢?因为,如后所述,当时的共产国际未必完全相信斯诺的政治立场,假如知道有美国记者要来采访,至少会“提醒”中共中央要对他好好审查。或许,无线电的开通再早几个月,或者斯诺的采访要求再晚几个月,共产国际都很有可能插手阻拦。

下面再看地利。共产党和红军在长征之前和之后,其根据地都在内陆;但是,长征后的新根据地陕北已经是西北,而在陕北对红军实施军事封锁的则是张学良的东北军。东北军先是统帅张作霖被关东军炸死,“九一八事变”后又被日军赶出东北,被迫移驻内地。当时的东北军在抗日方面与共产党立场一致,双方正在开展秘密谈判,至斯诺前往陕北时,两军事实上已经停战,张学良的指挥部所在地西安也已有了共产党的秘密交通站。蒋介石(国民政府)当然已察觉到双方动向可疑,并十分警觉,西安周围的特务组织也瞪大眼睛严密监视。

在这种情况下,斯诺仍被从西安护送到延安,又从延安被护送到封锁线,就是因为得到了张学良的默许。放在共产党在赣南根据地被重兵长期围困的时候,要如此长途跋涉、突破封锁是难以想象的。

最后是人和,也就是人脉关系。即使有了天时、地利,如果提出要求的不是斯诺,而是其他人,那么采访是否能被接受、是否能够成功,也很值得怀疑。中国当时有许多外国记者为报社、通讯社采访、撰稿,就职业经历、对中国社会的理解以及语言水平看,许多外国记者比斯诺强得多。单就语言而言,斯诺虽然具备日常会话能力,但读写汉字仍很困难,阅读中文资料时必须有助手帮助。

但是,斯诺却拥有通过支援救国运动和采访、交流而建立起的深厚而广泛的社会关系。从1934年发表其第一篇现场报道《远东战线》时起,他就对日本的对华政策持批判态度。后来,日本加紧策划所谓“华北自治”后,北平、天津爆发抗议运动,斯诺与妻子一起多方支援学生们的抗日救国运动,并参与发动了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他本人并非所谓左翼党派人士(共产党员),这反倒让人相信他是公正、诚实、敢于行动的记者,赢得了倾向共产党的中国学生和青年的好感。将斯诺希望到陕北采访的愿望间接传达给共产党组织的,就是因参加救国运动而遭到追捕时被他搭救过的左翼爱国学生。

而且,斯诺与鲁迅、宋庆龄等著名人士也建立了他人不可比拟的牢固的信赖关系。尤其是宋庆龄,斯诺曾为撰写她的传记而数次前去采访,通过她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并受到她的巨大影响。虽然至今仍未见公开详细经过,但实质上等于共产党秘密党员的宋庆龄,无疑曾为之牵线搭桥,提供了全面支持。

从宋庆龄的角度看,斯诺虽然十分关注共产党且对之抱有强烈好感,却又不属于任何左翼党派,这或许再理想不过了。斯诺的这一立场和姿态,也使《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和描写赢得了广泛信赖,并富有非同寻常的感染力。

可以说,上述时间、空间、人脉三个要素的绝妙结合,造就了斯诺具有历史意义的陕北采访的巨大成功。若非彼时、彼地、彼人,《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是不可能问世的。

(本文节选自图书《红星:世界是如何知道毛泽东的?》。)

图书简介

《红星:世界是如何知道毛泽东的?》的前半部分从1937年日本政府公报登载的一幅错误的“毛泽东”照片入手,追寻外界逐渐认识中国革命领袖的历史过程,以及其间所发生的误解、巧合与蓄意隐瞒,后半部分则致力于复原《红星照耀中国》的诞生过程与版本流变,澄清了后世对于这一名著的诸多误解与不实指控。

作者简介

石川祯浩,1963年生,日本京都大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政治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的研究,著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等。

猜你喜欢

红星中共中央斯诺
“中共中央决定”和“中共中央批准”有何区别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红星闪闪迎国庆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
闪闪的红星
闪闪红星照我心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