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服务、降本增效:衡量产业智能的最好标尺专访成都智元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宋志国
2021-11-11王博
本刊记者/王博
洞悉行业趋势和发展诉求,建设业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十多年来,成都智元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元汇)厚积薄发、敢为人先,已然成为城市轨道交通智能产业的排头兵。
2020年3月12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交通要先行”这一共识逐步深入落地。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智慧交通在为人们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出行方式的同时,也能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在这其中,作为骨干支撑的城轨交通智慧化发展,引发了更多关注和思考。
作为一家围绕产业智能与运营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都智元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耕城轨交通十余年,是目前中国城市公共交通数字化乘运管理及服务平台研发、投资、建设与场景运营最具代表性的“AI+大数据”应用领军企业之一。在城轨交通行业积极尝试、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应用的今天,在智慧城轨已成城轨企业重点关注的当下,抢先一步谋篇布局且已初尝成果的智元汇,有着更具建设性的体验与感悟。
日前,智元汇执行总裁宋志国接受本刊专访时,畅谈了智元汇对城轨交通产业智慧发展的理解与行动。
十年创新 坚守初心
智元汇自2010年成立之初,就把目标聚焦在可持续运营的轨道交通产业智能化研发与运营。2010年9月27日,成都地铁1号线开通当天,智元汇向地铁站内投放了几十台智能实时联网、全屏触摸互动的智能多媒体信息自助服务终端“智汇屏”,首创了智能服务产品“投资+运营”的模式,事实上开启了智元汇“互联网+出行”实践的第一步。伴随成都地铁的发展脚步,这个数字也在快速增长,延伸到当前地铁线网每一个站点,并伴随智元汇的业务发展迅速走向全国。
·2015年,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兴起,智元汇着眼于移动互联的乘客交互,开始研发基于二维码移动支付的新一代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AFC)支付技术,率先开启在城市轨道交通移动支付应用上的布局;
·2018年1月1日,智元汇在业主指导下牵头相关方实现西安地铁开通全球首例地铁全线网“扫码过闸”;
·2019年9月,智元汇在业主指导下牵头相关方全球首例在郑州地铁实现全线网“刷脸过闸”,并首创脸码互通功能;
·2020年7月,智元汇在哈尔滨地铁正式上线刷脸乘车系统,实现全球首例地铁全线网戴口罩刷脸过闸;
·2021年6月,智元汇联合相关方打造全国首个线路级智慧地铁车站——西安地铁14号线正式开通;·2021年9月1日,智元汇在业主指导下牵头相关方实现成都地铁"智慧乘客服务平台"上线,这是全国首例集智慧票务、智慧测温、智慧安检为一体的“三合一”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性智能乘客服务平台,也是国内迄今为止应用规模最大、集成度最高、产品序列最完整的“智慧城轨”一体化综合性项目。
这一系列在行业内“聚光灯”式事件的背后,既是智元汇在技术研发、创新实践等方面的卓越努力,更是智元汇对行业发展的理解以及承担责任的使命感。
“安全、高效、舒适、便捷是城轨交通行业为乘客出行需求提供的四个主要维度指标。其中,安全是基础需求;高效是运输需求;舒适是扩展需求;便捷是着眼于未来的延伸需求。这四个维度的需求互相依存、相互关联。”宋志国坦诚,面对乘客出行服务的需求升级,城轨交通行业一直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保障更加严谨的安检制度,提供更科学的行车效率、更舒适的场站、车辆搭乘体验,以及更细密的地铁线网规划等,“而这一切的背后,和城轨交通行业建设、运营单位不断增加的巨额投入息息相关。与此同时,面对乘客出行的经济性需求,使得城轨交通行业在票务营收等方面无法获得质的提升。”
智元汇深刻认识到,如何有效提升供给水平,如何进一步挖掘产业潜能,如何平衡成本效益矛盾,解决产业可持续运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进一步向往,已经成为所有城轨交通行业相关单位、人员共同的责任使命。
“智元汇作为一家围绕产业智能与运营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始终于细微处着眼,我们认为‘提升服务、降本增效’就是衡量当前产业智能最好的标尺。”宋志国告诉本刊记者,根据这一标尺,智元汇构建了“智惠行”3+3出行体系。通过社会化运作,引入资金、科研、技术、运营资源投身轨道交通产业,实现行业工程技术的跨越发展;通过场景运营与闲置资源整合,实现轨道交通产业的效能提升与经营补亏;通过开创性的新零售模式,实现乘客乘车通勤的便利实惠。
智慧生态 资源链合
智慧城轨的每一步发展,都不是一家企业可以单一实现的。对于这一点,智元汇有着理性的认识。仅以“智慧安检”为例,智元汇曾在多个场合表述当下城轨交通正面临乘客期望进一步提升进站效率与体验、运营方期待在优化通行效率和运营安全的同时降低安检成本等多重现实需求,而正在各城市智慧城轨建设中深度复用的人脸识别、生物识别、大数据分析、边缘感知计算、多元信用支付等新技术,为满足这些目标提供了思路与支撑。
宋志国介绍,作为致力于场景智能与运营可持续方案提供商,2018年智元汇开始启动“智慧安检”相关研发工作,“基于轨道交通的场景特点,结合实际管理的现实,智元汇把‘智慧安检’的研发方向定义为安检装备的智能化、安检管理的体系化,未来,我们期待地铁安检的便捷化”。
安检装备的智能化,着眼于提高安检判定对人的能力和行为依赖,通过“智能物检图像识别”实现地铁行业违禁品的品类全覆盖识别与控制;通过“监控视觉分析”实现安检区域特定行为、态势的感知与推送;通过红外测温装置视频流整合,实现安检点防疫测温的信息整合。
安检管理的体系化,着眼于现场业务、中心与车站的业务闭环处置能力。在“智慧安检”解决方案中,除了边缘智能节点,智元汇结合实际管理需求,以微服务集群方式引入中心-安检点二级架构:
根据安检点客流分析能力,实现安检集中判图的动态可调,支持任意安检点组合集中判图(结合不均衡客流和峰段,任意配置M:N集中判图的管理点)、小集中与大集中切换(即在技术层面支持具备条件的车站部署集中判图工作点和全线网统一化集中判图工作点)、支持安检控制中心/安检集中判图工作点/安检点的直呼功能。实现根据安检点客流的准确集中判图配置与人员联控,为地铁安检人员降本打下基础,这也是重要目标。
针对安检点的图像、视频智能分析,实现信息自动关联与告警推送,过滤过程信息,安检人可直接根据提示进行处置。针对人员工作状态、判图质量实现本地提示,远端提醒的关联闭环。实现当班线网安检人员、岗位、安检通行、包裹、事件等感知能力,配套智能分析回传、告警事件关联播报、语音直呼手段,实现对庞大委外安保人员的管控。
“目前,智元汇已经在西安、成都等城市落地实施智慧安检。”宋志国告诉本刊记者,关于地铁安检便捷化,无法一蹴而就,并非依靠智元汇一家企业就可以改变和完成。当前民航总局已经发文试点机场常旅客“易安检”的轻量化安检模式,因此基于城轨交通高密度、瞬时高峰的客流特征、智慧城轨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关于信用体系建设的持续进步,城轨交通行业的常旅客轻量化安检依旧值得期待。
宋志国一再强调智慧城轨发展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一方面基于智元汇在发展过程中的所获所得,另一方面则基于智元汇在深耕智慧城轨发展方面的决心和信心:“智慧城轨是一个大系统、大课题,是所有从业者的赶考。智元汇作为智慧城轨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点,希望以钉钉子的态度,充分发挥自身在乘客客服与可持续运营方面的优势,努力为行业提供一个局部样本。”
强本固基 跨越发展
智慧城轨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但是不能仅仅依靠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这早已成为行业有识之士的共识。宋志国对此也有自己的认识:从智慧城市到智慧城轨,我们所有的规划、建设,都必须直面一个基本问题,智能化的价值增量在哪里,行业的可持续经营如何走。
正如智元汇所理解的“提升服务、降本增效”是衡量当前产业智能最好的标尺,单就智慧而智慧并不是智慧城轨的内在导向,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智慧而智慧,也已深入智元汇谋篇布局的底层逻辑。
经过十余年的深耕,智元汇正在构建起以数字出行新基建、线上线下新媒体、场景运营新零售三大引擎,努力驱动智慧交通“减本增效”、公共出行“节能环保”、乘客通勤“便利实惠”三大目标的“3+3”生态系统;构建起To-G、To-B、To-C的多元融合体系,形成场景运营的生态闭环。
在智元汇看来,数字化新基建是智慧交通与智慧城市升级的数字底座。通过多年探索和努力,智元汇实现了都市区1小时通勤场景里的无感通行、扫码(刷脸)移动支付平台、可溯源高效通行的智慧安检安防平台、智慧调度及智慧服务大数据平台、乘客服务智能化的智慧车站平台、交管路面联防联控动态智能交通管控平台等行业创新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延伸构建了智慧城市大脑,助力于城市数字化转型升级。
宋志国告诉本刊记者,数字化新媒体与数字化新零售还将共同组成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场景新经济,是“场景运营客流变现”的重要途径。目前,智元汇在全国布局的“智能数字新媒体矩阵”已囊括数字多媒体平台、平面媒体平台、语音播报平台、场景社交平台、场景泛娱乐平台等多种线上线下品类,构建起全行业极具特色的地铁及公交出行全场景运营服务网络。“以‘闪逛’为核心的场景新零售也正式成型,其包含三大核心逻辑——对乘客,在‘闪逛’购物即送优惠至免费的乘车权益,便利实惠;对品牌商,‘闪逛’以品牌广告费用返购品牌产品,互利共赢;对地铁及公交业主,场景变现收益反哺于数字化新基建。”宋志国表示,智元汇深刻理解、勇于担当“提升服务、降本增效”的责任使命,产品和服务导向以助力城市公共交通自主造血、持续推动全行业减本增效为基本点的探索,正在各地开花结果。
“未来,智元汇将充分释放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动能,持续聚焦城轨交通领域,不断促进智慧城轨交通实现业务跨越发展。”宋志国表示,“智元汇也将与各合作方一起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轨交通领域规模应用,进一步推动城轨智慧化升级,为我国交通强国战略目标不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