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未来若干变化
2021-11-11魏少雷
文|魏少雷
建筑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作为高密度劳动的生产行业,建筑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使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建筑业过度依赖固定投资资产,行业竞争过度,利润率偏低,而通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创造出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虽然中国的建筑业总产值很大,劳动生产率在增加,但是建筑业增加值过小,经济效益过低,产值利润发展较小,加上一些外部大环境的影响,诸如工人的老龄化、行业政策的收紧、资金的流向变革等,建筑业的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产业地位,还会影响建筑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企业本身的管理现阶段依旧是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未来的建筑企业想要生存、想要发展除了适应大环境的改变,还需要自身管理水平和素养根据行业发展的方向进行不断调整和提升。
一、产业工人会逐步取代现有工人的劳作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建筑业进入了高速蓬勃发展的阶段,建筑工人队伍也不断壮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指出,全国从事建筑业相关的人员有5437 万人,占全国各行业农民工总数的近五分之一。然而,建筑产业工人面临的工作临时性强、流动性大、作业时间长、环境恶劣、老龄化严重、技能培训不足、劳动权益与社会保障不到位等诸多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劳务实名制其实从其设置的目的不难看出是产业工人转型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云平台系统的建立,实名制实施范围扩大以后,政府部门对于农民工的流动情况将了如指掌,企业对用工工人的技术情况、工作经验情况将会有第一手的资料,通过对农民工群体的合理规范化管理,逐步提升行业的用工素质和用工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 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目标:到2025年,符合建筑行业特点的用工方式基本建立,建筑工人实现公司化、专业化管理,建筑工人权益保障机制基本完善;建筑工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基本健全,中级工以上建筑工人达1000 万人以上。到2035年,建筑工人就业高效、流动有序,职业技能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建筑工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形成一支秉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建筑工人大军。
二、承发包模式的变革,新的承发包模式会逐步取代建筑施工总承包
随着建筑专业化的水平越来越高,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的逐步应用,建筑业的未来会由劳动密集型向精细化管理逐步变革,加上现有业主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化的要求和设备也越来越高,建造周期也越来越短,参与的建设单元也有精细化的变革趋势。加上刚才提到的劳作模式的转变,未来的企业主体也将发生变化,原有的一些组织,像造价咨询、监理、管理总包等单位可能会被全过程咨询方替代,作为全面辅助业主的新型组织出现,原有的组织会被取代,人员会被新组织去优化调整,业主面对的组织数量、协调的工作量都会大大减少。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终端设备、智能设备普及应用,一些数字化的新型组织也将出现,像数字平台服务商、应用开发服务商、数字建造服务商等。其中,数字建造服务商和平台服务商将成为未来核心角色。数字建造服务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只做数字建造的服务,重点在设计和后期的运维阶段,通过数字化的模拟手段对整个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数字化的模拟,将设计问题、施工问题、运维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进行处理。另一种是数字建造+实体建造服务商,严格意义上说就是现在的EPC 承发包模式,其包括数字模拟建造与建筑实体的现实建造,其中,数字模拟贯穿智能设计、智能供采、虚拟生产、虚拟施工,最后交付数字模型;建筑实体的现实建造则贯穿集约化采购、工业化生产、精益化施工,最后交付实体建筑。而未来平台服务商提供的数字化服务是数字建造服务商的重要支撑,以数字建造服务商为核心的参建各方,通过平台服务商的数字平台,进行数据共享、资源调配、协作沟通,达成项目成功目标。
三、科技的发展取代现有粗犷型生产模式
信息化的普及、建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都与科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正如在上世纪想实现点外卖会很难,而现在却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这都源于通信技术的颠覆发展和普及。在建筑行业同样是这个道理,装配式、BIM 技术等通过科技的发展逐步取代现有的粗犷的生产模式,比如BIM 技术,作为一种数据化手段,可通过参数模型整合项目中各相关数据信息,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和传递,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工期、节约成本等效果。国家一直在提数字中国的概念,未来建筑业实现了数字化,那取代现在图纸的数字交付物就一定会是我们的BIM 相关图形,通过BIM 建模软件根据二维图纸建立建筑物的3D 信息模型,通过3D 信息模型计算工程量,根据BIM 的3D 模型完成设计碰撞检查,对工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或错误提前预测,减少现场二次返工以及资源的浪费。把施工现场土建模型与工程进度计划进行模块化的衔接,集成施工阶段资源信息,把造价的相关信息也与模型有机的进行挂接,建立4D 建筑信息模型、5D 建筑信息模型,实现了人机料法环的实时管理、实时控制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可视化模拟,同时为企业积累下第一手的数据,进一步通过科技的植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精细化管控的能力,使企业进一步发展,为自己的生存铺平道路。
四、新技术的加入导致现有企业项目管理方式变革
随着科技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先进技术的普及越来越高,以前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技术也逐步走进了建筑行业中,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终端、智能设备的不断普及,对建筑业的管理模式也起到了颠覆性的改变。像劳务实名制管理中的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等这些高新技术只有在美国大片里才能看到,现在却真真切切的走到了工地的管理中,省去管理者一个个的去数人头,记日志,直接将工地所有的劳务数据一键导出,并且零误差,既解决了一线管理者的现场管理诉求,同时也为企业积累了一手的劳务用工数据资源,为以后的招投标积累下自己的数据优势。还有像智能AI 摄像头,能够远程自动监控现场的工人违规操作,解决管理者在一线蹲守监督的问题,现场的智慧工地安全、质量巡检的相关应用,解决了一线管理人员繁琐的纸质操作,多而杂的数据整理,将其通过手机端进行在线处理,在线闭合,在线留痕。所以通过种种的技术手段的应用,在不断的提升建筑业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也在不断的提升和变革我们的管理方式。
五、项目各参与方的数据孤岛打通产生融合价值,形成系统的策略
现阶段传统项目管理的总包模式下,各参与方之间是多方博弈的关系,不能够实现项目利益最大化。未来建筑企业的发展模式在上面也提到了,以IPD 为代表的新型项目管理模式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采用跨部门的人力资源、方案数据,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和决策,达到尽快将建筑产品交付的目的。利用数字平台服务商提供的平台,通过建立信息互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IPD 项目管理团队,按照多方协议,建设方、全过程咨询方与数字服务商等生态服务提供方,共同努力,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利益最大化。以协作共赢思维,将项目各参与方从组织、利益、管理上进行集成,实现项目整体效益最大化,符合项目各参与方的共同诉求。各方基于让项目成功的一致目标,在创造项目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价值分配,是项目成功交付模式的变革方向。
当前行业的现状是粗放式、效率低、管理弱、协同少,建筑企业的发展模式需要转型,在这个新陈代谢极快的新世界,颠覆迭代型技术正在对传统的建筑行业形成致命冲击,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都会对传统业务原有体系实现打破,新的利益格局将替代原有的利益格局,原来可以躺着挣钱的价值链也会随之改变。建筑企业要想在未来求生存谋发展,必须不断更新提升自己管理水平,要想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利用信息科技赋能,信息化、数字化的目的是提高精细化、高效率、高质量、促进产业协同,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就成为建筑行业内公司必选路径,数字化的转型是自下而上的落地实施,分别对基层的作业数字化,中层的管理数字化,以及高层的决策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