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技术为抓手 打造转型升级核心引擎
2021-11-11
依据国务院的 “三定方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针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职责是拟订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管理制度,指导监督工程造价计价,组织发布工程造价信息。改革开放后,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迈入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原建设部发布《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提出了 “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竞争形成价格、监管行之有效”的工程计价改革思路。但是,鉴于我国国有资金总投资的项目仍占有主导地位,发改、财政、建设、审计各部门和国有企业仍需要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提供公共服务和对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和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管,以发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提高投资效益、保证质量安全的基础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工程造价管理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在工程发承包计价环节探索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但还存在定额等计价依据不能很好满足市场需要、造价信息服务水平不高、造价形成机制不够科学等问题。例如,工程造价管理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撑,各管理机构工作职能定位法律依据不足。工程价格管理缺乏上位法,不按合同支付工程款等现象时有发生,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定额修订不及时,计价信息时效性差。随着大量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而相应定额子目未得到及时更新和补充;市场人工工资增长较快,劳务价格波动较大,定额人工单价调整没有及时跟进;人工消耗量不够准确,定额子目人工单价涵盖的内容与市场人工工资涵盖的内容不同,从而导致计价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工程造价。
传统的工程计价依据的服务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政府发布定额对建设市场 “竞争形成价格”造成较大影响,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定额站的定额编制沿用传统方式,大多数人员没有施工现场工作经验,定额编制能力下降,定额的科学性、时效性、准确性均难以保证,失去了工程计价定额本质意义;工程计价信息数据来源于施工企业或供应商提供的信息,严重虚高;国家对工程计价定额和工程计价信息缺乏规范管理制度,成果质量不高、动态性差;大多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以政府发布的工程计价依据,且多集中于片段性的工程交易和工程结算,缺乏价值管理数据内生机制。
面对行业内一系列问题,在我国当前政策环境下,需要不断深化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工程造价行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 “要构建以工程造价管理法律、法规为制度依据,以工程造价标准规范和工程计价定额为核心内容,以工程计价信息为服务手段的工程造价体系”。2014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健全市场决定工程造价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改革指导目标。
2019年以来,工程造价改革向纵深推进。为推动工程造价改革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先是印发《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的通知》,在试点区域直接取消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甲级、乙级资质认定。随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管理办法》《注册造价工程师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大幅度降低了造价咨询企业资质要求,取消“注册造价工程师人数不低于出资人总人数的60%,且其出资额不低于企业认缴出资总额的60%”的要求。
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工程造价改革工作方案》,决定在全国房地产开发项目,以及北京市、浙江省、湖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有条件的国有资金投资的房屋建筑、市政公用工程项目进行工程造价改革试点。《方案》提出推行清单计量、市场询价、自主报价、竞争定价的工程计价方式。明确了5 项主要改革任务:改进工程计量和计价规则、完善工程计价依据发布机制、加强工程造价数据积累、强化建设单位造价管控责任和严格施工合同履约管理。
今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取消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资质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明确提出取消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资质审批,创新和完善工程造价咨询监管方式。一系列政策出台使工程造价改革进入了发展深水区。
目前是工程造价改革的关键阶段,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解决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痛点,提升管理水平。工程建设项目的各方参与主体都有利用数字化技术改造升级的迫切需要。从行业监管服务部门角度来看,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概算定额、估算指标编制发布和动态管理,改进工程计量和计价规则,通过搭建一套与市场接轨的价格信息发布平台,逐步完善建筑市场人、材、机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充分挖掘市场主体的价格信息发现功能。例如在数据采集环节,通过建立云平台,可对接交易中心招投标系统、对接社会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动态市场价格信息,对接造价备案系统等各类网站系统,形成多源数据,实时采集,扩大数据源。在数据处理加工环节,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概率分布等大数据算法,可以大大提高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解放手工劳动;同时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发现事物相关性的特点,利用造价数据洞察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为造价管理部门及上级政府机构提供决策的依据。对于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人而言,通过对海量工程造价数据进行积累和开发利用,让企业定额、信息平台、数据库、指标指数等数据价值得到更全面的发挥,并能够为企业的决策分析提供多维度的数据支持。
数字化技术与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融合,既是工程造价改革成功的关键基础,也是工程造价改革的创新焦点。通过数字化技术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将政府发布的造价信息由计价依据发布转向大数据的典型工程指标指数、价格信息发布,形成从依据发布型向数据服务型的新供给。利用数字化技术满足多元市场需求,通过数据积累分析和反馈,精准反映标准变化、技术进步、价格波动,推动实现数据的共建、共享和数据资源化价值,推动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实现全过程造价管控,通过持续的标准建设,发挥人工智能及在全生命周期中数据迭代成长的价值管理,形成全参与方、全要素数据的穿透与流动的作用,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支撑建筑供应链各方的投资与成本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