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青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2021-11-11郑圆
郑圆
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多认为是局部血流突然中断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后而发生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该疾病的死亡率、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因此对于患者及家庭均有严重负担。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饮食结构的改变等,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发生率不断升高,且出现青年化趋势,以18~45 岁的青年为主要发生人群[1]。相关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可显著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他汀类药物具有抑制血管内炎性反应、降脂、改善内皮功能、稳定粥样斑块等效果,同时还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少再灌注损伤、抑制血栓形成等效果,因而表示他汀类药物可对神经进行保护。虽然已经有大量研究证实了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发现实施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时获益更为显著,尤其是对于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2]。本文实施对照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70 例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实施治疗,重点分析了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青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就研究内容进行以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2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70 例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39 例)与实验组(31 例)。实验组中男18 例,女13 例;年龄18~45 岁,平均年龄(31.55±4.52)岁。对照组男23 例,女16 例;年龄18~45 岁,平均年龄(31.56±4.5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全部研究患者均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或者颅脑CT 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发病时间在6~24 h;均为首次发病;病情与《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有关诊断标准相符合[3];NIHSS 评分为5~16 分。排除颅内出血、严重脏器疾病、颅内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残疾等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进行治疗,主要是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阿托伐他汀钙片(Pfizer Ireland Pharmaceuticals,国药准字J20120049)用药剂量为20 mg,每晚顿服,连续用药3 个月。实验组采取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所用药物与对照组一致,均为阿托伐他汀钙片,用药品剂量为40 mg,每晚顿服,连续用药3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血脂水平、NIHSS 评分、Rankin 评分。①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血脂水平:对于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进行检测,抽取治疗前后的空腹静脉血后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实施测定,所测定的指标包括TG、TC、LDL-C、HDL-C。③NIHSS、Rankin 评分:NIHSS 分值为0~47 分,分值和神经缺损程度为反比关系;Rankin分值为0~10 分,分值和预后情况为反比关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HDL-C、LDL-C、TC、TG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HDL-C(1.34±0.25)mmol/L 高于对照组的(1.19±0.24)mmol/L,LDL-C(1.97±0.42)mmol/L、TC(4.03±1.01)mmol/L、TG(1.57±0.43)mmol/L 均低于对照组的(2.19±0.41)、(4.61±1.03)、(1.78±0.41)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mmol/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m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Rankin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Rankin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NIHSS 评分(6.58±2.37)分、Rankin 评分(1.04±0.2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7.91±2.41)、(1.28±0.29)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Rankin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Rankin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在卒中疾病中脑梗死的占比达到了70%~80%,是目前临床中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引起脑梗死的原因较多,其中血管壁病变、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病变等是主要因素。近年来,脑梗死的临床发生率不断升高,且趋于年轻化,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命安全存在较为严重的威胁。青年急性脑梗死指的是发病年龄在18~45 岁的脑梗死,此类患者因年龄较小,在家庭和社会中均担任重要角色,因而及时、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目前,大量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与青年脑梗死的发生存在正比关系,因而积极控制血脂水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5]。
阿托伐他汀是目前临床所使用的最为广泛的他汀类药物,属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抑制剂,可对胆固醇合成中的限速酶进行抑制,进而促进血胆固醇水平降低,具有稳定斑块、降低血脂与炎性反应的效果,因此可对脑功能进行保护[6]。相关研究发现,早期应用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有效和改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因而该药物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常用药物[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77%高于对照组的79.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青年急性脑梗死具有显著效果,可改善疾病相关症状,且这一结果在黄伟东等[8]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该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6.67%,充分证实了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价值。此外,该种药物治疗显著降低血脂水平,可促进预后改善,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9,10]。
综上所述,给予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具有理想效果,可降低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情况,具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