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根管充填程度治疗牙体牙髓病的疗效研究
2021-11-11郝宇
郝宇
牙体牙髓病是临床口腔科十分常见的一种病变类型,临床发病率高,发病之后,患者的牙齿、牙根均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且咀嚼食物时间也会伴随疼痛,不仅会对患者的口腔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还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需要及时接受对症治疗[1]。故此,本文摘选了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于本院治疗的99 例牙体牙髓病患者,研究并对比了不同填充程度所取得的疗效差异,现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摘选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于本院治疗的99 例牙体牙髓病患者,依据根管填充程度不同分为参照1 组、参照2 组及研究组,各33 例。参照1 组:男20 例,女13 例;年龄24~64 岁,平均年龄(42.13±7.39)岁;16 例为前牙病变,17 例为后牙病变。参照2 组:男19 例,女14 例;年龄23~65 岁,平均年龄(42.25±7.59)岁;18 例为前牙病变,15 例为后牙病变。研究组:男17 例,女16 例;年龄25~62 岁,平均年龄(42.39±7.02)岁;19 例为前牙病变,14 例为后牙病变。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研究已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授权。纳入标准:已经临床诊断为牙体牙髓病者;牙齿疼痛为放射性,敏感度高,夜疼痛更甚;牙齿明显缺损;牙周间隙异常,且牙根尖处病变;牙龈明显红肿;所有患者及(或)家属均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口腔病变者;对药物过敏禁忌者;处于妊娠或哺乳期女性;血液系统存在疾病者;精神、意识以及智力等明显障碍,无法配合治疗者。
1.2 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均在入院之后,以X 线牙片进行检查,对其根尖、牙根管的实际状态进行明确,并依据检查结果为患者制定出对应的根管填充方案,治疗方法:首先对患者牙表面存在的牙釉质、腐质进行全面清除,使得牙髓腔充分的暴露出来,再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成功后,将所有的坏死牙髓、髓腔内部已经钙化的物质与坏死组织彻底清除;采用根管测量仪,对患者的根管实际长度进行准确测量。其次,采用逐步后退方案,选择主牙胶尖,进行根管预备,分别采用浓度为0.9%的NaCl 溶液,浓度为3%的双氧水和次氯酸钠溶液对根管进行全冲洗,清洁干净之后,采用无菌性棉条,将根管当中残留下来的液体全部吸取出来,再取氢氧化钙置入到根管当中,选择氧化锌丁香油酚粘固剂进行封药。最后,开始进行填充,方案如下:参照1 组患者选择超充,即患牙根管内部的填充材料完全充满缝隙,并且已经超出根尖;参照2 组选择欠充,即患牙根管缝隙当中的材料填充之后,材料和根尖之间的距离>10 mm;研究组选择适充,即患者患牙根管缝隙当中被材料填满,材料与根尖之间的实际距离<1.0 mm。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治疗后,对三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判定标准:经过治疗,患者牙齿之间的间隙、疼痛感全完消除,牙齿的咀嚼功能恢复正常为显效;经过治疗,患者牙齿之间的间隙显著减小,疼痛感与未治疗时相比明显减轻,牙齿的咀嚼功能有所改善为有效;经过治疗,患者牙齿之间的间隙、疼痛程度以及咀嚼功能与未治疗时对比均未发生任何变化或者是病情加重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采用VAS 对患者的疼痛感进行评价,以10 分为最高,0 分表明并无疼痛感,1~3 分表明有轻微的疼痛,4~7 分表明有明显疼痛感,>7 分则表明疼痛非常剧烈;统计三组患者的牙齿疼痛颗数。③详细统计三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根管堵塞、脓肿、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6.97%高于参照1 组的75.76%及参照2 组的7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三组治疗后的VAS 评分及牙齿疼痛颗数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的VAS 评分低于参照1 组及参照2 组,牙齿疼痛颗数少于参照1 组及参照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治疗后的VAS 评分及牙齿疼痛颗数比较()
表2 三组治疗后的VAS 评分及牙齿疼痛颗数比较()
注:与参照1 组、参照2 组比较,aP<0.05
2.3 三组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03%低于参照1 组的27.27%及参照2 组的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当前,临床治疗牙体牙髓还是以根管填充手术为主,以此手术将患者患牙、周边的坏死牙髓、牙体进行清除,再进行根管填充,以最直接的方式对被感染的根管进行隔离,让其患牙的牙髓组织在更短的时间内愈合,使其咀嚼功能恢复正常[2]。在临床中,根管填充手术可依据填充程度的不同进行划分,分别为适充、欠充以及超充,且已有多项报道显示,不同的根管填充程度,不同的严密程度均会对手术治疗的最终效果造成影响,由于患者的牙齿根管处结构较为复杂,且一部分已经发生弯曲,所以在选择根管填充时,如果将欠充作为治疗方案,则不管在治疗时,还是治疗后,都会产生明显的疼痛,疗效并不理想;而选择超充,则会在治疗后期,有疼痛、肿胀等症状出现,情况严重,还会引发感染,所以临床认为此两种方式均不宜选择,而根管填充适充方案所取得的疗效比较好,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改善[3,4]。
本次研究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6.97%高于参照1 组的75.76%及参照2 组的7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欠充、超充方案,填充材料均与根尖有很多的距离,这也就增加了患者患牙受到根管细菌感染的风险,而适充方案,填充材料可以紧密的与根尖连接,可以让患牙建立有一个更加封闭和安全的根管环境,使得受损组织更快愈合,因此,临床疗效自然优于欠充与超充。治疗后,研究组的VAS 评分(3.24±1.03)分低于参照1 组的(5.61±1.34)分及参照2 组的(5.63±1.27)分,牙齿疼痛颗数(1.29±0.25)颗少于参照1 组的(4.05±0.38)颗及参照2 组的(4.10±0.31)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03%低于参照1 组的27.27%及参照2 组的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欠充、超充方案的患牙根管与根尖距离远,填充材料无法紧密接触根尖,导致根尖区稀疏,空间过大,增加了根管与细菌感染的风险,而一旦发生感染便会引发明显的疼痛感,根管堵塞的风险也会随之提升,而适充方案可以让填充材料与根尖紧密接触,提升根尖区密度,减小空间,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减轻患者痛感,可见临床以根管填充进行牙体牙髓病治疗,务必要对患牙填充的程度进行严格控制[5]。
综上所述,牙体牙髓病患者在根管填充治疗时选择适充方案的临床疗效果与超充、欠充相比更为理想,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疼痛感更轻,临床推广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