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机会研究展望: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021-11-11郑佳楠姜玮玄
王 渊,郑佳楠,姜玮玄
(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48)
近年来,国家致力于打造“双创”升级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创业的高质量发展。政策红利和良性环境催生出大量市场新生力量,创业实践的快速发展对理论指导提出了新的需求,国内外重要期刊不断发文回应实践需求,《管理世界》在2020 年连续发表了两篇创业研究的综述性论文[1-2],《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的创业类发文量也逐年攀升,国内的创业实践和创业理论研究出现了互相促进的局面。创业实践中一些较为成功的创业活动表明,机会对创业活动发挥着关键作用。创业机会理论也指出,创业过程的核心是“机会”,机会的识别、评估和开发过程贯穿于创业活动的始终[3]。纵观现有研究,学者们针对机会本身特性、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机制和影响该过程的解释变量,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多样化地探索,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但是,随着创业机会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日俱增,学者们身处理论丛林中,把握研究重点和方向的难度日益加大,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变得愈加困难。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现有文献中有3 个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其一,创业机会领域的研究较为零散,不同视角的研究影响了学者对研究前景的判断,并且现有研究针对其文章特征、重点和前沿等缺乏实证的支撑;其二,学术界对机会识别与开发阶段过程莫衷一是,并有研究指出识别、评价和开发三阶段存在混淆[4],何者为重点阶段尚未明确;其三,现有研究揭示了不同变量对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的影响,但何种变量的研究最为广泛?何种变量起到了核心解释作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
鉴于此,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对现有文献进行实证分析,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创业机会领域的文章特征是什么?创业机会研究的重点主题是什么?何种变量对机会识别与开发的作用机制最富解释力?创业机会研究知识体系的前沿领域和关键视角是什么?本文基于创业机会理论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并以CSSCI 源刊中创业机会领域的312 篇文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及可视化技术进行分析。本文的贡献有三:一是系统性地梳理了创业机会领域研究发展现状。二是对创业机会领域文章特征、重点主题、核心变量、前沿领域和关键视角运用文献计量方法进行了分析。三是基于研究结论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1 文献综述
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5]。学术界一方面围绕创业机会的内涵、特征、分类和来源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倡导过程导向的创业机会研究,以动态的视角审视机会的价值实现过程。同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不同视角的研究也丰富着创业机会领域的内容和边界。本文将围绕上述3 个方面展开综述,以期厘清创业机会研究现状与发展脉络。
1.1 创业机会
在创业机会内涵方面,有学者从静态视角出发,认为机会是创办新企业或既有企业开展新事业的有利通道与恰当时机[6],另有究则基于动态视角将创业机会定义为从起初的创业想法到付诸行动的一系列连续动态过程[7],学术界对此尚未达成共识。然而研究表明已有学者开始关注机会的动态演化过程[8],研究重心已从静态的产生动因向动态演化过程转移。在机会的分类与特征的研究中,有学者将机会的潜在市场价值与创业者创业能力作为横纵坐标,根据机会开发程度构建了创业机会矩阵,依此对创业机会进行分类[9]。还有学者从企业绩效出发,将机会分为盈利性机会与可行性机会[10]。而在机会特征方面,有研究指出创业机会最重要的特征是创新性,即机会在某行业领域的新颖程度[11]。针对机会来源的问题,现有研究主要存在机会来源主客观之争。Suddaby 等[12]认为机会客观存在于市场环境中有待创业者发现,即创业机会是发现型机会。Alvarez 等[13]则认为是创业机会是创造型机会,其由个体主动感知,根据自身知识与信息构建与创造而来。现阶段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发现型和创造型机会开发模式兼存,创造型机会能够向发现型机会转化,而发现型机会不容易转化成创造型[14]。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创业机会共创的观点,认为机会是在多主体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动态互动演化而形成[15]。
总体而言,上述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和学科背景对创业机会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揭示了创业机会的本质特征。虽然针对创业机会本身的研究较为完善,但是解释复杂的创业现象不能单纯地研究机会本身的特质,重点在于探索机会的价值实现过程[7]。近年来,学术界研究重心已从机会本身逐渐转变为机会的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即从过程视角研究机会是如何被识别、评价和开发,以及何种变量可以有效解释该过程。
1.2 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
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是创业者将创意和想法进行转化、提炼和加工的过程[16],本质是对机会的感知和利用[17]。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机会识别与开发阶段过程的研究和影响该过程的解释变量。
1.2.1 阶段过程
前人对机会识别与开发阶段过程的研究尚未达成共识,基于机会发现观提出了各类机会过程模型。Shane 等[3]首先提出了机会识别、评估和利用开发三阶段概念框架,成为了后续研究划分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阶段的基础。Lindsay 等[18]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机会搜索阶段,构建了机会搜索、识别和评价三阶段识别模型,但并没有将机会利用考虑在内。国内学者林嵩[19]则在上述两者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提出了机会搜索和开发两阶段模型,并将两阶段划分为6 个维度,进一步阐释了机会识别与开发的内部机理。本文对各模型名称、阶段过程、作者和年份进行了总结(见表1)。现如今,上述三者是学术界广泛认同的主流阶段模型,虽然在阶段顺序的逻辑上观点不一,但均以过程视角审视机会价值的实现机制。
表1 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模型
综合上述观点认为,我们发现以“机会”为核心的创业就是“机会识别—机会评价—机会开发”三阶段构成的完整过程,具体指创业者识别出潜在机会并进行充分且详实的评价,进而投入必要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实现机会潜在价值;其中,机会识别阶段作为创业过程的前端,具体指从创意中筛选出合适的机会,其拥有最高的优先级[20],相当于该过程的“机会入口”;机会评价阶段处于该过程承上启下的位置,类似于“机会通过门槛”,创业者需依据机会的可行性和盈利性不断完善评价指标和方法,从而对机会进行评价;机会开发阶段作为过程模型的“最后一道关卡”,指投入必要资源对通过评价的机会进行全方位的生产和运营[21]。机会识别、评价和开发之间在逻辑上并非相对独立的“净效应”,而是存在重叠[22],三阶段环环相扣,交互影响。但是对比而言,三者在理论研究和创业实践的重要性上还是有所不同。纵观现有研究,不同学者的研究各有侧重,何者是过程的关键阶段?现有研究尚未对此进行回答。
1.2.2 解释变量
尽管机会识别与开发的过程研究观点不一,但学术界一致认为该过程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众多学者围绕机会识别与开发探讨了各类变量的解释作用。解释变量的现有文献数量较多,涉及层面较广,通过文献梳理,大体上包括4 个方面。一是创业者个人特质方面,该类研究主要基于个人与机会的二元关系,研究内容大多聚焦于创业警觉性、人力资本、创业学习、创业者人格特质等变量对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影响;二是在社会网络方面,解释变量可以分为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两个类型;三是外部环境方面,研究的内容主要为环境特性、技术与环境匹配和创业软环境等变量;四是创业组织与团队方面,集中于组织学习、团队认知和愿景研究等变量。纵观国内外现有文章,外部环境和创业组织与团队方面的研究类型较少。综上,各类研究不约而同的通过解释变量来阐释机会价值实现机制,但是何种变量起到了核心影响作用?何种变量是研究的前沿?学术界并没有达成共识。
1.3 创业机会的研究视角
随着机会识别与开发等研究的不断深入,单一视角的研究已不能满足理论发展需求,创业机会研究迫切需要多视角的探索,以得出多样化的结论,从而实现研究结论的不断细化和丰富。文献梳理发现,现阶段创业机会领域分为建构主义、认知和创业资源3 种主流研究视角。
一是建构主义视角基于机会创造观,着眼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认为创业机会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凌斌等[23]基于建构主义视角,提出创业专业人才的机会识别模型。二是创业机会认知视角聚焦于个体对创业机会的认知过程,认为不同的创业现象源于创业者在独特情境下的认知。创业机会认知视角摒弃传统创业研究“要素—行为—绩效”的基本逻辑,遵循“情境—思维—行为”的研究范式[24]。张浩等[25]从该视角出发探究了机会识别和开发三阶段背后的认知机制,并构建了机会发展过程模型。三是创业资源视角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独一无二的异质性资源[26]。起初,学者基于资源基础观,研究对象主要是资源丰富的成熟企业,但未探讨资源匮乏的情形。资源拼凑则在此基础上考虑到资源的稀缺性,核心观点是通过将手边闲散资源有效地整合利用,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27]。随着研究的深入,葛宝山等[28]提出了机会-资源一体化的观点,在之后的研究中又进一步探讨了机会和资源共生演化的机理和路径[29]。综上,3 种视角的研究各有侧重,建构主义机会观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认知视角聚焦于创业者认知层面的探究,而创业资源视角则重视创业过程中资源的重要性,强调机会与资源的互动作用。但是,何种视角是创业机会研究知识体系中的关键,现有研究尚未做出证实。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文献来源类别锁定为“CSSCI”(中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文献发表时间跨度为2000 至2020 年,检索截止时间2020 年8 月12 日。本文以“创业机会”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粗略阅读文章题目与摘要,剔除非创业机会领域的无关文献,使得纳入分析的文献更具针对性和集中性,共获得符合要求的目标分析文献共312 篇,全部纳入分析样本。
2.2 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中词频分析法进行分析,意在探索创业机会领域的文章特征、重点和前沿趋势等。具体操作如下:选取Citespace5.7 R1 版本,导入312 篇目标文献,每1 年作为一个时间切片(Yearspre Slice);节点类型(Node Types)为关键词(Keywords)和术语(Term);关键词来源(Term Source)选择论文标题(Titie)、摘要(Abstract)、作者(Author)和机构(Institutions);关键词阈值(Top N perslice)=50;修剪选项为关键路径(Pathfinder)、修剪切片网络(Pruning Sliced Network)和修剪后图形合并(Pruningthe Merged Network);将文献标题、作者、来源、关键词与摘要导出为Refworks 格式纯文本文件,通过CiteSpace 软件中Data 选项进行格式转换,自动生成以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词频为核心的分析平台,并将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中介中心度分析、突显值侦测和网络聚类分析,以表格和图谱的形式呈现可视化结果。
3 数据分析与结果
3.1 研究趋势分析
创业机会领域发文量反映学术关注度,被引量则反映学术传播度。本文对纳入分析的312 篇文献按照一年的时间间隔统计发文数量(见图1)和文献被引量(见图2)。由图可知,随着时间推移,发文量持续增加(2020 年仅统计1—8 月文献,并非发文量减少),被引量持续攀升。创业机会国内研究大致主要分为3 个阶段:2000—2003 年为创业机会研究的萌芽期,该时期内少有学者涉足,研究尚未起步,同时被引量也较少,学术关注度和传播度都较低;2004—2009 年为爆发增长期,该阶段发文量和被引量上升速度逐年加快,究其原因是以Shane和Ardichvil 为代表的创业机会学派映入国内学者视野,为国内创业领域学者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该领域学术关注度和传播度增长迅速;2010—2020 年研究正在由增长期向成熟期过渡,发文量增速放缓,但研究热度不减,被引量则持续增加,国内学者们开始从不同的视角丰富和构建创业机会理论,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和细化,该阶段的国内研究经历了从“泛”到“精”转变。
图1 创业机会文献数量时间分布
图2 创业机会文献被引量时间分布
3.2 作者与机构合作共现分析
合作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手段,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多位作者合作的结果。图3 是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的创业机会研究领域作者共现图,图中节点代表某作者,节点间连线代表作者间存在相关合作。下图表明国内创业机会领域学者较多,作者间合作较多的几位是张玉利、李华晶和杨俊,大部分的合作关系较为分散。其中,发文量居前的几位作者分别是张玉利(18 篇)、张秀娥(16 篇)、杨俊(10 篇)、李晶华(7 篇)。进一步分析,依据普莱斯定律[30],该领域核心作者17 位,共发文107 篇,占总文献比例的34.3%,未超过全部文献的50%,因此,该领域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图3 作者合作共现图
图4 为创业机会领域的机构合作共现图,图中节点代表某发文机构,节点间连线说明机构间存在相关合作。由下图连线可知,国内已形成以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两所大学为主的创业机会研究合作集群。其中,发文量排名居于前列的机构是吉林大学管理学院(23 篇)、南开大学商学院(20 篇)、吉林大学商学院(16 篇)。进一步分析,该领域的核心机构共23 家,发文量达到157 篇,占全部文献比例的50.3%。按照普莱斯定律,达到核心机构群的标准,成为显著推动创业机会领域研究的力量。综上,国内创业机会研究领域基本建立了作者和机构的学术共同体,但核心作者群不显著,需要加强核心作者之间的合作交流。
图4 机构合作共现图
3.3 关键词共现分析
3.3.1 研究热点
图5 是创业机会领域关键词共现图,图中共包含241 个节点、378 条连接。其中,网络密度为0.0131,说明网络结构较为紧密。频次出现较高的关键词在图中显示为较大的圆圈形节点,合并相同含义的关键词“机会识别”和“创业机会识别”,共统计到240 个关键词。
图5 创业机会领域关键词共现图
本文进一步提取词频排名前五的关键词(见表2)。关键词频次处于首位的是“创业机会”(114 次),在上图中的圆圈形节点最大,考虑到纳入分析的文献均在创业机会的研究框架下,该关键词只代表该领域的底层概念,故不纳入分析范畴。频次处于第二位的是“创业机会识别”,频次为78 次,上图节点形状大小处于第二位。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看,关键词可视为某领域研究重点的集中体现,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代表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研究热点[31]。同时,有研究指出创业机会识别研究数量占了创业机会领域大半[32],并且机会识别阶段广泛存在于各种主流机会过程模型中,作为其中的核心要素,起到了理论先导的核心作用[20]。所以,本文通过可视化分析结合相关理论,认为机会识别不仅是创业机会领域的研究热点,更是创业过程的核心阶段。
表2 关键词频次与中心度统计表
3.3.2 核心变量
本部分延续上文关键词词频分析。首先,关键词“社会资本(18 次)”词频居于前列(见表3),是创业机会知识体系中的重点之一,在创业机会领域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其次,高中介中心度的关键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连接作用,通过分析关键词中心度可以对知识网络中的核心概念做判断,社会资本(0.16)的中心度较高,所以,该变量是知识网络中的核心枢纽节点;第三,本文分类归纳了312 篇文章中出现各类解释变量的文献(见图6),社会资本在众多解释变量研究中数量最多,占比为29.2%。有研究也表明,社会资本对机会识别与开发的影响作用显著,是创业者进行有效机会开发的先决条件[33]。还有研究指出,社会资本可为创业者提供积累资源的重要渠道,创业者的社会资本越高,其所接触的资本价值越高,识别与开发机会的可能性越大[34];综上,本文认为社会资本作为知识体系的枢纽节点研究较为广泛,对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的解释力度更强,对机会识别与开发起到了核心解释作用。
图6 目标文献中各类解释变量文献数量分布
3.3.3 前沿领域
突显值分析相比于传统的词频分析,更适用于探测关键词词频的突变情况,关键词的突显度较高,代表某段时间内研究数量增长迅猛,表征着研究前沿领域的历时性变化趋势[35]。本文对创业机会知识网络进行突显度侦测,共得到两个激增词,相关数据如下(见表3)。一方面,激增词“创业学习”的激增强度达到3.504,虽不及“创业机会识别(5.125)”,但其激增时间区间反映出自2014 年起创业学习的学术关注度明显上升,相关研究集中出现于近7 年,更适合于表征创业机会领域的前沿趋势;另一方面,综合关键词频次分析,“创业学习”的词频达到11 次,在240 个关键词中频次排名第7,考虑该领域在国内研究的起步较晚,短时间内研究数量攀升至此高度,可见其在创业机会领域的研究呈集中爆发趋势;聚焦国内的研究,相关学者在以机会为主线的创业学习研究较晚,以致该类研究的发展与国外相比明显滞后。刘井建[36]于2010 年将创业学习与机会识别放在了同一研究框架下观察,剖析了创业学习与机会识别的匹配模式。而后随着创业机会研究学术关注度的提升,创业学习领域的研究数量自2014 年起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在之后的7 年中大量成果集中涌现,研究内容包括探讨创业学习的动态演化作用、同创业警觉性的关系和对机会识别机制的影响等,在国内掀起了一波学术热潮。综上,本文认为创业学习是创业机会的研究前沿领域。
表3 2000—2020 年创业机会领域突显值统计表
3.3.4 重点主题
本文运用CiteSpace 软件在共现图谱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共生成12 个聚类,提取前4 位(见图7)。首先,整体上聚类标签图Q 值(Modularity,简称Q 值)为0.6811,说明整体聚类效果较好,适合聚类分析;其次,聚类“#2 创业资源”S 值(Silhouete,简称S值)为0.873 ≥0.5,表明聚类同质性高,且较为合理,形成了显著的网络结构;第三,“#2 创业资源”为第三大聚类(图中虚线所示),具有较多的节点数(31 个),聚类范围居于前列,而聚类分析能够表征结构相对紧密的研究主题及其演变趋势[37],说明该聚类为创业机会的重点研究主题之一;最后,聚类内囊括的关键词集中于创业机会、创业要素、资源拼凑和机会—资源一体化等。其中,资源拼凑和机会—资源一体化作为创业资源的子视角,均能够将机会和资源创新性地结合;综上,聚类“#2 创业资源”聚类效果较好,能较为客观和全面的反映该领域的知识结构,且囊括的关键词紧密程度较高,与资源视角的创业机会研究相契合。所以本文认为,围绕创业资源的研究是创业机会领域的重要主题。
图7 创业机会领域聚类标签图
4 结论和讨论
4.1 结论
本文在创业机会理论框架下,以创业机会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为切入点,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创业机会领域2000—2020 年312 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一是创业机会研究呈增长趋势,学术关注度逐年攀升;二是创业机会领域基本建立了作者和机构的学术共同体,但核心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待加强;三是机会识别是创业机会的研究热点;四是社会资本是机会识别与开发的核心解释变量;五是创业学习是创业机会研究的前沿领域;六是围绕创业资源的研究是创业机会领域重要主题。
4.2 讨论
为进一步推动创业机会领域的发展,未来研究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进一步甄别机会识别与开发核心概念,深化机会的价值实现机制。学术界研究重心已从机会本身转变为以机会为核心的创业过程,但结合中国创业实践开展的研究还稍显不足。一方面,机会识别与开发存在维度层面的混淆,机会识别与开发是广义上的概念,研究多围绕整个机会过程框架展开,而机会识别是狭义的过程,聚焦于具体的实施阶段,但国内学术界对两者界定模糊,存在笼统混用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术界对该过程中的具体阶段尚未达成共识,“识别”与“开发”存在混用的现象。所以,未来研究需在甄别机会识别与开发维度的同时,对阶段过程进行进一步剖析,深化机会价值实现过程机制,释放创业机会对复杂创业现象的解释力。
(2)继续探索机会识别与开发的解释变量,拓宽实证研究边界。首先,现阶段解释变量的研究仍存在“重个体、轻团体”的现象,创业环境以及组织团队方面的研究关注度尚待提高。其次,创业过程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组合作用,少有研究从整体出发,探索多变量对机会识别与开发的协同联动作用,所以未来需在该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三,国内该领域研究方法趋于单一,多数研究运用问卷分析、案例研究和思辨性理论探索。未来研究可多尝试运用情景实验法、QCA 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或问卷调查结合关键事件访谈等定性加定量的多重验证方法,拓宽实证研究方法边界。
(3)多视角共同发展,丰富与细化创业机会研究。创业资源视角是创业机会研究体系的关键,同时因其符合现实的创业情境,对创业者的创业实践更具现实指导意义。除此之外,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创业认知和建构主义视角在国内研究也较为广泛,现阶段大部分创业机会研究围绕上述3个视角展开。然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3 种主流研究视角还略显单薄。纵观现有研究,创业生态系统、制度、逻辑学、生命周期和机会共创等视角研究体量较少且大部分研究缺乏实证分析。所以,创业机会领域未来有待于从更多的研究视角探讨,以不同的理论出发点提出异质性的观点和多元化的结论,不断丰富与细化创业机会研究。
(4)理论结合现实,讲好创业机会“中国故事”。“十四五”期间我国正处于“双创”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新一轮改革如火如荼,同时伴随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机会识别方式方法都会发生改变。因此,良好的政策环境及技术的更新迭代必然催生出大量创业机会,即将带动新一轮创业热潮。然而,现阶段国内创业机会领域大多都继承国外基于西方成熟经济体系的研究,并且中国与西方国家制度、文化和经济情境又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新一轮的创业实践迫切需要本土化的创业机会研究为指导。所以,未来研究应紧贴创业机会这一核心构念,用前沿的理论来探讨中国的创业问题,力求理论联系中国创业实践,为打造“双创”升级版提供更具中国情境化的现实指导依据,使中国的创业从大众创业走向成功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