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校史档案资源开发新视角与新路径
2021-11-11文/刘伟
文/刘 伟
本文在分析传统校史档案开发方式困境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档案发展趋向,提出数字人文视角、融合视角、生态视角、多维叙事视角四个新时代校史档案资源开发的新视角,基于新视角从主体、客体、环境、技术等多个维度提出校史档案开发的新路径,从而为新时代高校校史档案资源开发加大助推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档案作为重要信息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日益凸显。需要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更好发挥档案在服务国家治理、传承红色基因、建构民族记忆、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的独特作用[1]。校史档案作为档案资源的一种,对赓续学校历史,传播高校文化,构建行业记忆与区域记忆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档案,档案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更加突出,社会各界对档案更加重视,档案发展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各项新技术层出不穷,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移动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从档案数字化到数据化转型更加迫切也更加有力,档案开发技术支撑不断健全。良好外部环境与技术支撑,也给高校校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带来新机遇,校史资源开发的环境、对象、技术都在改变,相应的开发视角与途径也将实现新升级。
一、高校校史档案资源传统开发方式与困境
档案资源开发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课题,不同的档案资源有不同的开发方式,校史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档案资源,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开发模式,基于工作实践与文献调研,可以将校史档案资源的开发模式总结为如下几种:
1.校史编研
校史档案作为高校文化的基础组成部分,编研是记录高校历史、积累高校记忆、承载高校精神文化的重要手段。陈恩满与李锦兰以我国42所世界一流建设高校中的独立校史网站为研究对象,对其依托校史网站开展校史档案编研工作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高校校史档案编研成果丰富,可包含校史钩沉、校史人物、大事记、党史等多种综合或者专题的开发成果[2]。校史编研常用的视角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规章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学生发展状况、教职工群体的作用、学科特色、学校声誉及影响力、学校代表性人物、学校发展大事件等[3],编研内容展示全面、系统、深入地展现校史档案内容。
2.校史展览
校史档案承载的校史文化要被进一步发扬、传承,除校史编研外,校史展览也是常用的方式之一,依托于校史馆等空间场所,将校史档案部分内容提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外展示。校史展览结合特定主题,依托于固定空间,展示内容更加丰富,可包括实物档案等;展示方式也更加多元,如音频、视频等。通过举办各类主题展览,照片与文字结合的方式更容易使展览成为一个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的统一整体[4],直观生动地再现高校发展历程,使得用户更容易有沉浸式体验,发挥校史档案的文化价值、情感价值,提高学校的声誉度与影响力。
除上述常用的开发方式外,校史档案也常利用媒体推送(纸媒+新媒体推送)、校史文创产品等方式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但此类的开发方式相对传统,开发对象局限于馆藏档案,开发主体局限于档案馆、校史馆,开发环境局限于学校之内,使得校史档案的开发面临困境,具体表现为:
馆藏校史档案资源有限,难以推陈出新。传统校史档案来源于三类:高校档案馆馆藏资源;退休教师校友捐赠;散落社会资料需要考证[5]。常用的校史档案常局限于馆藏与捐赠两个来源,加之过去档案保存能力限制,可以利用的校史档案有限,随之而来的开发方式、开发内容也受到限制。开发手段落后,校史编研、展览是开发校史档案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传统图片与文字结合的方式,对于同样的内容,受众易产生审美疲劳。
二、新时代高校校史档案资源开发的新视角
在新时代,校史档案开发需要打破原有开发方式的局限,方能推陈出新,用校史档案助推高校文化创新发展[6]。新时代技术更迭加快,档案领域对新技术的运用不断成熟;数字化环境中,各个机构联系更加紧密,数据流动更加频繁,档案馆走出封闭圈与社会各界有了更强的关联。技术与环境的变化,使得校史档案的开发有了更加广阔的视角,从开发的主体、客体、环境、技术出发,都有不同的开发维度。
1.数字人文视角
数字人文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支撑下开展人文研究[7]。数字人文在档案界的研究与应用并不陌生,典型的如北京记忆[8],将散落在北京城内的村镇、方志、地图、庙宇、陵墓、图片、口述史等记忆材料进行数字化加工,与原生性数字材料(电子文件、电子照片)进行聚类整合,提供利用。
在数字人文视域内研究校史档案,将技术放在了校史档案开发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校史档案关注的焦点从长期保存转移到内容加工。馆藏的历史档案在不断积累,也有了更多重见天日的机会,利用三维虚拟、无线宽带、GPS等泛在计算机设备,档案打破传统壁垒,用可视化方式嵌入校园环境中,存储和展览的界限不断被拓宽。同时也为校史开发提出了更多可能:对校史档案的“活态性”开发,保持了档案的产生、保存要素以及文化精髓;校史档案的界限不断被拓宽,数字人文中汇集的原生性与非原生性数字材料,都被称作档案[9];更多的专家、学者、公众参与到数字人文项目中,校史档案开发意识在流动中提升。
2.融合视角
融合视角,强调校史开发过程中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的联动。校史档案种类丰富,不仅包含档案馆馆藏纸质档案、音视频档案、照片档案等,也包含图书馆馆藏部分书籍、字画等,还包含博物馆展览的实物,以及上述3个记忆机构收藏的各类校史线索、口述史等。同在学校环境中,传统的三馆联动,多为承担同一展览,对于进一步的合作涉及实体资源的流动以及资源控制权的移交,具备一定难度。但在数据化环境中,馆藏与机构之间的界限被进一步打破,通过开放应用接口,不同机构可以共同参与到数字资源池数据的贡献与整合中,同时不涉及藏品的移动与权利的变更,这为校史档案开发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藏品数据化的基础上,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可以进行深度融合,如澳大利亚多个记忆机构开发的藏品数字化项目。在三馆融合背景下,校史档案资源共享流动,在扩展数字馆藏量的同时,也为校史档案的开发提供了更多内容与解读方式,为同构高校记忆打破了机构壁垒与资源壁垒。
3.生态视角
博物馆界有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是指博物馆突破围墙边界,与周围文化环境、自然地理融为一体。在新时代,学校的发展与周围环境更加紧密,借用生态的概念,学校也处在地域生态与时代生态之中,学校的发展与国家需求、地域需求、时代需求息息相关,档案因多个现实因素塑造而成,处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之中。
用生态视角看待校史档案开发,主要强调校史档案开发跳出学校环境,以校史为纽带,融入地域环境与时代环境之中,重新定位校史档案的作用范围。在传统的校史档案开发中,开发主体与客体都在学校环境之中,较少走出学校层次,与地域文化、时代文化形成互动。在生态视角中进行校史档案开发,学校与地域环境、学校发展与时代需求、校史与地域史、校史与行业史形成互动升级,校史档案开发才能走出学校,站在更宽广的领域和更加宏观的角度,续写学校记忆,补充城市记忆、社会记忆。
4.多维叙事视角
校史档案的开发,其主要目的为讲述学校发展历程中的故事,传承学校精神。讲述学校历史,校史档案是支撑材料,针对同一档案内容不同层次的解读,是校史故事多维讲述方式的一种。而本文强调的多维叙事,是指参与校史故事讲述构建的主体的多元,上文档案馆联动图书馆、博物馆是多维的一种角度,但最重要的让更多的关联人参与校史档案研究,参与校史故事讲述、梳理、构建。
校史非一人所能书写,师生、员工、校友、社会友人、兄弟高校、地方政府、相关媒体、以及企业、第三方机构等都参与了学校发展进程的书写,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校史的讲述并非只有学校一个角度,上述参与者在学校发展的历史主线中添砖加瓦,眼中有着不同的学校发展轨迹与讲述重点,在校史开发中呈现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使得校史故事更加立体、丰满。校史档案的开发并非只有档案馆一个主体,上述的参与者都可以成为开发的主体,从自身掌握的校史档案出发,深挖历史线索,辅以考察,进行相应的历史回忆与叙事,提供不同于档案馆开发的叙事立场、叙事视角以及开发手段。
三、新时代高校校史档案资源开发的路径
新时代为高校校史档案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新视角审视校史档案开发,开发内容可以丰富化、开发主体应该多元化、开发形式应该多样化、开发环境应该更加开放化,这些视角提供了校史开发新思路,并为校史档案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路径。
1.校史档案资源实现数据化升级
在数字人文视域内开发校史档案,首先需要实现校史档案的数据化。目前各个高校档案馆馆藏纸质档案都在数字化进程中,但是数字化的档案以内容为中心,以文件为尺度固化内容[10],难以与数字资源库的其他材料整合。利用OAIS等标准,以及语义关联、本体化等技术对校史档案进行数据化升级,使得对校史档案的管理从文本层次进入数据层次,才能建立完整的校史档案资源数字分析库,在更细粒度层次进行文本分析、建模、聚合、关联,形成校史档案数据流。如此,基于数字内容的校史档案开发,可以进行文化分析、数据挖掘、知识创造与集展,如关联校史地图展示、3D动态可视历史、校史事件虚拟体验等,相较于传统的开发途径,开发内容细粒度加深,相关资源关联更加紧密,方式也更灵活生动。
2.建立高校图档博记忆机构联盟
基于融合视角开发校史档案,为便于资源更好地流动与共享,加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深度融合,进行校史档案的开发升级,可以建立高校内部的图档博记忆机构联盟。高校图档博记忆机构联盟在自身校史资源数据化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标准(保存框架、元数据标准、传输标准等),建立起高校数字记忆资源池。校史资源池的建立,打破传统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资源流通不畅,校史开发受阻的情况,联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史文本分析、数据挖掘、可视化开发。在进行校史开发时,图档博的联盟,拓展了传统档案所在的物理空间,记忆机构的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都可以变成校史档案的开发空间与展示空间。各个部门在合作开发中,也可以发挥不同的优势,如博物馆对实物档案的虚拟仿真,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有序整合、针对不用用户与受众开展不同的开发策略,档案馆对于文书档案的抽丝剥茧,三馆联动,校史档案开发的内容与形式都必将有所创新。
3.结合地域与时代特色,深挖历史资源
基于生态视角,校史档案的开发,地域与时代背景都是关键的环境要素。在地域生态上,档案开发可结合地域特色,如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结合地域特色、地域史开发的苏州丝绸档案,推动苏州丝绸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开发系列科普读物,建立了苏州丝绸档案馆等等[11],成为档案文献开发的典型案例。高校服务于国家和地方,每一所高校都具有独特的建校历史、行业奉献以及地域情怀,高校校史结合地域文化发展史,是校史档案开发的重要方向,也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高校史档案中记载的知识点,可以结合地域发展中相关事件,成为开发的线与面,如交通、建筑、语言、民生等档案的联合研究与开发,如长安大学校史档案中包含一些交通史,可结合陕西地区、西北地区的交通史,展开相关研究。在时代生态上,校史档案的开发要紧跟时代需求但不能只成为一时的开发热点,而是根据时代需求,不断深化开发内容,拓展开发方式,如红色档案的开发。
4.开放部分校史档案,实现多元开发
基于多维叙事视角,校史档案的开发需要更多关联人的参与,实现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开发主体多元的基础为校史档案资源的开放,在数字化与数据化的处理后的校史档案,已经可以实现流动,对于非保密类的校史档案可以开放部分数据库,以供更多开发者提取、研究、利用。对于开放的校史档案数据,可以借鉴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的形式,举办校史档案开发大赛,调动学生、校友利用专业优势开发校史档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校史档案的深入研究,可以结合学院、专家力量,建立不同校史研究小组与兴趣小组,对校史档案不同层面的内容,展开专门研究与开发。
高校档案工作的实践表明,新时代为校史档案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档案馆要利用时代优势,借助环境与技术力量,从技术、环境、主体等多种维度,利用数据化升级、三馆联动、生态融合、多主体参与等多种手段,对校史档案资源进行创新性开发,焕发校史档案新的活力,让高校记忆以更加鲜活的方式延续。